畫音、微信、及社交的未來

從畫音談起,解讀了視頻社交及微信的突破點,並對社交的未來進行個人的預測。

畫音,主打非同步的視頻消息,也就是説不像微信的視頻通話那樣必須雙方都有空,初期聚焦於“想見面”但時間較少的親密對象上,可以是父母、孩子、好友、伴侶,原因就是一用户有視頻的需求,二是用户視頻壓力較小。顯然這是個小眾需求,其機會點在於微信上的用户並不習慣使用視頻這種信息載體去表達自己觀點。

畫音有很多關於視頻社交的思考點在裏面,有“説話就拍”功能,有聊天背景充當播放器的功能,有視頻僅保留一天的保護隱私功能,截屏提醒功能等。在“拍視頻”方面畫音相對流暢,但我認為還有可提高的地方。

同時,畫音同樣也存在一些問題:

其實並不一直都是,有的時間我們在線下近距離還是在發送“語音”消息,我們並不是一直盯着別人的臉説話,我們可能隔着餐桌、低頭看着手機、又或並肩看着電影,再時不時才會轉向溝通對象。

這點就與線上的視頻社交不同了,因為視頻社交時我們大部分時候是正視着對方説話的,這就是我們為什麼不習慣視頻社交的原因之一,因為這與傳統的聊天方式存在差異點,這是科技發展帶來的網絡“面對面”新的社交方式

海外應用Snapchat同樣最早設計為情侶間發消息的熟人社交軟件,這裏插播一下它的故事:

2011年,Snapchat的前身Picaboo擁有“閲後即焚”的功能,設計初衷是給情侶間發送隱私消息,但初期僅有100多個用户。

剛好創始人的小表弟在橘郡的學校使用定製版的ipad教學,但禁用了facebook,也由此溝通的剛需讓Snapchat成為了替代品,同時讓大眾不知所然的“閲後即焚”功能成為了學生中追捧的功能,因為他們可以上課或考試中“傳紙條”且不保留記錄,也隨着橘郡學生的流行,以及facebook的用户老齡化問題,年輕人追捧起這個可以“暢所欲言”的新產品。

從這可知,想做熟人社交工具,必需要擁有成為強需的契機,讓用户有足夠驅動力與周圍的社交關係產生轉移,然後再通過年輕人的傳播中形成潮流。畢竟如果不是facebook被禁用,相信大多學生們也不會花費時間精力去尋求替代品,Snapchat也就折戟在冷啓動階段了,有時候往往就是差了那一場“東風”。

所以,我認為目前國內熟人社交“無風無浪”很難有顛覆的可能,相對於言陌生人社交那邊“風還挺大的”。聽聞畫音團隊也曾嘗試過陌生人社交。

目前信息載體分別有四種:文字、語音、圖片、視頻。我從五個維度給予打分,最高為4分。

便捷度:信息的傳遞效率,從創作到接收的過程。無疑問,打字速度有快有慢,圖片視頻操作相對較多。

準確度:信息表達是否與本人想法一致。當人想表達真實想法時會根據不同信息選擇合適的方式,如表現自身聲音特色選擇語音信息;表現某一細微之處可選擇圖片信息;表現某一連續性事件經過可選擇視頻信息;所以均為4分,但需要注意的是文字信息適用性更廣,場景更多。

隱私性:信息傳遞時自身隱私的保密程度,也可理解為用户創作過程中自身產生的壓力大小。誠然,暴露程度無疑是視頻最大的,因為視頻相當於圖片、文字、聲音的集合。

美譽度:信息帶來的評價程度。文字是否恰當、語音語氣如何、圖片視頻是否好看等。

豐富度:信息的內容豐富度或信息量。文字有顏文字:)聲音有情緒,圖片更立體,視頻是集合體,無疑最優。

綜上,“語音”之所以繼“文字”之後成為主流信息載體,很大原因其在“便捷度”上不相伯仲。而“視頻”想隨之趕上,無疑問這指標是重中之重。畫音的“説話就拍”等功能就是“用户的時間成本”上降低了拍攝時間和播放時間,但我們把便捷度再拆分一下:便捷度=內容構思 時間成本。

我們在語音、發文字時,內容構思這一過程幾乎可以忽略,因為人類成長過程中早已經開始學習怎麼説話表達怎麼打字;但視頻不一樣,我們需要學習怎麼拍攝一段視頻來講好一個故事,需要注意自身形象、表情及動作、周圍環境等等,也就是説拍攝工具再快也不夠,因為腦子裏還沒想好怎麼拍才會讓視頻內容符合預期。

但是即使視頻信息在“便捷度”上困難重重,但在“美譽度、豐富度 ”方面無疑具有天然優勢,這時候大家都在想一個問題:

“視頻社交”是真需求還是偽需求?人們未來真的會用視頻去溝通交流嗎?

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從本質上來講,人類追求“美”的腳步是永不停歇的。

這個“美”更是指完美的意思,就像汽車出現之前人們只想要更快的馬一樣,人們是會追求更便捷、更酷炫的溝通交流方式,這個特徵在年輕人身上尤為明顯。常常是大眾還搞不懂為什麼要發視頻消息時,年輕人已經在想怎麼拍更酷炫了,所以,視頻社交這股旋風一定是從這個羣體“乘風而起扶搖直上”。

一説到做陌生人社交產品,一定經常提到那句話“加個微信唄”,以代表大多數用户在關係升温時總會回到微信以象徵着雙方對於彼此關係的肯定。但是,微信因其龐大的用户量也帶來無可避免的問題:

以上是微信的問題但問題不大,因為微信的強大在於其擁有的熟人關係鏈,然而,是否真的牢不可破?

微信縱然在熟人關係鏈上有絕對優勢,但我們微信上面並非全是熟人,也有許多我們並不瞭解的網友甲乙丙丁,許多網友們”躺”在我們的關係鏈中互動很少也隨時可能刪除聯繫,而這,就是新社交的關鍵。我試着將這兩者拆分為:熟人關係鏈、網友關係鏈

當這兩條鏈同時存在時,就會產生社交壓力,是“別人眼中的我”與“真實的我”產生的衝突矛盾

關鍵在於,目前大多數產品做成了向微信端輸送熟人的陌生人社交,而沒有在自身產品內部形成閉環關係鏈的網友社交。

我在上篇文章有説道,用户往往花費大量的時間在與一個又一個網友的“破冰”過程中,究其原因並不是説雙方不匹配,而是雙方僅是通過初步溝通導致瞭解甚少,最終產生的誤會偏見。

因此,一個健康的網友關係鏈將會讓雙方產生更多互動及瞭解,同時,也讓用户意識到了熟人微信與網友軟件的不可兼容性。對於“移動互聯原住民”的z世代來説,應該給予他們與網友一條相對獨立的關係鏈,年輕人終將逃離微信擁有自己新的網友鏈社交產品,而視頻社交,是當下恰好的催化劑。

所以,畫音創始人Genie提到微信的補充是什麼?在我看來,是微信必須顧及其用户羣“大局”而導致的弊端,是社交壓力,是視頻領域,是年輕人。

第二章講到,視頻社交是需要用户去學習內容構思的,最終用户達到能快速產生一個符合預期的視頻進行溝通交流。多閃是直接忽略了這個問題,畫音則是寄託於熟人間在內容構思這個過程中相對輕鬆。

而我認為解決這個學習問題可以用網絡段子來概括:人類的本質是復讀機。也就是説,讓社區內長尾用户模仿頭部優秀創作用户,這種類似於抖音的做法將會讓社區產生大量的視頻內容及用户越來越習慣於用視頻去表達自我。

這裏我將視頻社交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頭部視頻創作者階段。隨着抖音、快手的興起,誕生短視頻創作者及消費者,人們對於瀏覽視頻信息的習慣養成

第二階段,去中心化階段。人們從內容消費者過渡到內容生產者,嘗試拍攝關於自身的視頻信息發佈到社交平台,並從中誕生優秀創作者。

平台推薦優秀作品鼓勵大眾學習,大眾通過模仿產生相對優質視頻內容,得到社交收益,養成創作視頻習慣。注意最好是“鼓勵”而不是“強迫”,就像微信朋友圈“鼓勵”用户加上圖片發佈,但仍然保留髮布文字消息的功能。

很重要的説,如果我們不培養大眾創作視頻的能力,視頻社交永遠不會到來。而且必須是思想前衞、引領潮流的年輕人這一羣體。

第三階段,由編輯到無編輯階段。大眾通過長時間的模仿學習,習慣於面對鏡頭創作視頻消息,在內容構思、視頻編輯美化的時間上將大大減少,用户嘗試使用視頻信息進行聊天,初步養成用視頻信息進行溝通的習慣。也就是説最終在理想狀態下,在速度上將會基本達到像發語音一樣地發視頻

本文由 @火枝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149 字。

轉載請註明: 畫音、微信、及社交的未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