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隨筆】
作者:柯 濟
新興學科似乎更容易成為偽科學傳播的重災區。比如,心理學。與數學、物理等學科相比,心理學是一門年輕的學科,也是一門交叉學科。在心理學家眼裏,對任何心理問題研究都需要審慎審慎再審慎,千萬不能隨意給人貼標籤。但在網絡上,幾道測試題就能確定性格的“科學算命”比比皆是。再比如,量子計算機還在研製中,讓人哭笑不得的量子鞋墊、量子水、甚至量子閲讀就已經鋪天蓋地了。
大眾對於新科技充滿興趣,希望獲取更多知識,相信新科技會帶給人們更多便利。或許從某種程度上説,也害怕被新科技拋棄,想盡快坐上新科技的首班車。然而,科普,從數量、質量和可及性來説,沒能滿足大眾這種對於新科技的渴求——正確的知識缺位,就給了偽科學機會,給了不良商家欺騙大眾牟利的機會。
而錯誤的知識一旦被接受,想要扭轉就要付出更大代價。這給大眾帶來的,不僅是被收割了“智商税”的經濟損失,其影響可能是深遠的——被幾道題就貼上性格標籤的人們,會不會在今後的生活中不自覺地“對號入座”,甚至影響生活中的一言一行?被送進量子閲讀班的孩子,學到的是錯誤的學習方式、甚至養成了不良的學習習慣,在今後的求學歷程中,他們能夠不受影響嗎?對科學技術的誤解,也必將會反噬科學技術本身——不被大眾理解和接受的科技事業,能夠走得長遠嗎?
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缺一不可。但現實中,科學普及還未達到科技創新的同等位置。那麼,如何能創造出高質量的科普作品呢?
首先要讓更多科技工作者意識到,科普也是科技工作的應盡之責,讓科普成為科技工作者的一種自覺行為。科學家們是科學規律的發現者和新技術的創造者,他們對本領域有着深刻的理解,而高質量的科普一定是建立在對學科的深入瞭解之上的。因此,只有讓科技工作者主動地、積極地參與到科普中來,才能產生高質量的科普內容和科普產品。
認識到了科普的重要性,有了做科普的主動性,還要提升科普能力。現代科學已經向縱深發展,很多規律已經超出了人們生活經驗的範疇,既難以表達、更難以理解。例如量子力學,物理學家們用數學語言交流起來毫無障礙,可因為其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經驗不一致、甚至相悖,也就很難用語言準確表達。將這些知識“翻譯”成大眾可以理解的語言,這就是一種能力,需要學習和不斷提升。
在科學家作科普的同時,也應該建立一支專業的科普隊伍。從科普本身而言,與其他科學研究一樣,科普也是一項專業,有其自身的規律,需要既有科研背景,又能掌握科普規律的專業人士來做。而且,隨着信息技術的發展,科普形式也越來越多樣,一個好的作品需要一支相對穩定的專業隊伍來完成。就科普的內容而言,現代科學內容已經越來越細分和艱深,很多學科需要讀到博士才算入門科研,普通公眾指望着讀一兩篇文章、看幾個視頻就能瞭解相關知識是不現實的,所以科普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有一支專門的隊伍按照學科特點和內容做好策劃和安排。
高質量科普作品難做,需要各方面的共同關注和投入。但科學素養的高低關係到一個民族的未來,再難,也值得付出心力去做。
《光明日報》( 2021年04月01日 16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