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 東邪
我們每個人在孩提時期多少都會對自己未來的職業生涯有一些幻想,通過書本或電視節目看到一些厲害的人物,就像在長大後像他們一樣,比如曾想過和老師一樣做辛勤的園丁,像警察那樣和小偷鬥智鬥勇,做一名科學家為人類的科學發展作出貢獻等等。還有一個職業也很受孩子們的歡迎,那就是能飛出地球進入太空遨遊的宇航員。
長大之後我們逐漸意識到,宇航員這個稱號並非誰都有機會擁有,因為他們往往代表的是一個國家去往太空執行任務,其中的風險是絕大多數工作無法比較的。即使現在有不少國家已經發展出了穩固的航天基礎,但誰沒法對宇航員的生命安全打包票。據説,就連宇航員置身於太空時也會產生恐懼害怕的心理,這是怎麼回事呢?
許多宇航員在離開地球后竟然不敢回看地球?
美國是目前地球上首個將宇航員送上月球的國家,也是唯一達成這一成就的國家。從上世紀六十年代末開始,美國宇航局就通過阿波羅系列飛船將宇航員送上月球。眾所周知,第一個登上月表的人類就是宇航員阿姆斯特朗,他在月球上的腳印至今依然存留着。大部分宇航員完成登月之後都能安全回到地球上,但他們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在月球上並不敢回看地球。
根據記錄,有宇航員表示在月球上執行任務時會感到一股莫名的壓力,如果不頂住這股壓力的話,不但太空任務會失敗,他們自己也可能回不到地球上了,那麼到底是什麼因素導致登月宇航員產生恐懼心理呢?歷史上有心理學家專門對此進行分析,認為這種現象的背後主要有兩種原因,一是對陌生環境的不安,二是感受到了自身的渺小。
無論是在體積上還是質量上,月球都要比地球遜色得多,因此月球上的自然環境與地球截然不同。從重力的角度來看,月球上的重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因此宇航員出艙活動的時候必須小心翼翼,如果還像在地球上那樣行走的話,恐怕會在月球上彈出幾米高。而人類天生就對高度很敏感,如果在這個過程中無法克服恐懼心理,那麼可能無法安全着地。
從自然環境來看,月球上到處都是灰白色的土壤,幾乎沒有其他事物,這樣的環境很容易讓人產生孤寂的感覺。人類原本就生活在社會羣體中,如果突然間要在荒無人煙的月球上待上一週甚至更長的時間,普通人的內心很可能會經歷好奇—疑惑—不安—恐懼的心理變化過程。儘管宇航員受過專業訓練,他們也有可能產生一絲恐懼不安的情緒。
從另一方面來講,宇航員登陸月球之後,如果再回過頭去看地球,會先感覺到地球的渺小,然後再意識到自身的渺小。一旦脱離地球之後,宇航員就有機會從宇宙的角度去看待地球,這時候宇航員所看到的不再是城市裏的高樓大廈和川流不息,而是地球周圍還有其他星球,背後有一個巨大的太陽,這很容易讓人產生壓迫感,因此有些宇航員不太敢回頭看地球。
如果無法克服矛盾心理,或許無法完成太空任務
人類在地球上已經形成了晝夜交替的生物鐘,但執行登月任務的宇航員需要面對的是生物鐘被嚴重打亂的情況。月球作為地球唯一的衞星,它被地球潮汐鎖定了,始終以固定的一面面對地球。地球在自轉的時候會經歷晝夜更替,而且晝夜時長几乎是相等的,但月球上的晝夜是不相等的,很多時候夜晚的時長要比白晝多幾倍甚至十幾倍。
因此如果宇航員選在月球處於黑夜時刻進行登陸,將會看到月球上幾乎一片漆黑。再加上週圍環境之空曠和寂靜,宇航員內心可能會產生不安的心理。然而他們內心知道月球上的漆黑並不可怕,因為不會有其他生物襲擊他們。但漫長的黑夜依然促使他們不安,宇航員必須克服這種矛盾的心理,否則很難正常地完成太空任務。
如何才能成為一名宇航員?
如果想要了解宇航員登月時的體驗和感受,建議可以去搜索上世紀的新聞採訪,或者閲讀他們之中有人撰寫的回憶錄。瞭解完這些後,你就會發現原來宇航員除了要承擔生命風險之外,還要在心理上承擔巨大的壓力,這種工作果然不是普通人能做得了的。那麼如果要成為一名宇航員,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呢?下面以我國選拔宇航員為例。
首先要滿足基本條件,即政治思想表現、飛行技術、身體素質等要符合要求。宇航員除了需要掌握一定的飛行技術之外,還需要擁有健康的體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同時,還需要具備高度的耐受力和抗壓能力,這是遇到突發情況能夠完成自救的前提條件。其次是醫學檢查要達標。由於宇航員的工作環境十分特殊,對體內器官也有獨特的要求。
普通人去醫院體檢只需幾個小時,候選宇航員需要經歷將近一個月的檢查,心肝脾肺、耳鼻喉咽等一項都不能落下,相當於全身檢查。除此之外,醫生還會檢查候選者是否患有遺傳病或有潛在的疾病。最後分別進行生理機能、心理功能和特殊耐力的選拔。生理機能主要是檢查中樞神經系統和呼吸循環系統對太空環境的適應能力。
心理功能主要是測試候選者在特殊情況下的心理反應,特殊耐力選拔主要是排除過於敏感或耐力較差的人。經過重重篩選後,最終只會有兩三名候選者通過,有時候甚至只有一人,因此選拔宇航員不在於數量多,而在於質量精。他們之中任何一人放在人羣中,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是優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