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林廣源
編輯 | 海若鏡
36氪獲悉,基因編輯育種公司「艾迪晶生物」宣佈獲得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本輪融資由濟峯資本領投,湧鏵投資跟投,取勢資本擔任長期獨家財務顧問。根據創始團隊透露,此輪融資將主要用於核心研發的繼續投入、產品管線的深度佈局以及現有成熟品種的商業化推廣。
艾迪晶生物創始人兼總經理凌永國近期接受了36氪採訪,介紹了基因編輯育種的市場規模和技術進展,以及艾迪晶生物的發展現狀和未來規劃。
玉米幼胚轉化,企業供圖
平台技術育種是通過創造遺傳變異、改良遺傳特性,以培育動植物新品種,經歷了從自然馴化、雜交和誘變育種發展到現代的生物技術育種。農作物育種的主要目標可以分成三個方面:
一是針對生物類脅迫,如致病微生物、害蟲、寄生雜草等,培育能夠抵抗抗病蟲害的品種;二是針對非生物類的環境脅迫,如干旱、高鹽鹼、除草劑等,培育脅迫耐受、適應特定環境或抗除草劑的品種;三是針對生產和市場需求,培育具有優良性狀的品種,如優質高產、抗倒伏、抗炸莢。
艾迪晶生物的核心技術源自劉耀光院士團隊,該團隊多年來一直從事生物技術研發和生物育種工作。“研發團隊由院士領銜,國家傑青、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副研究員等科研工作者構成,研發人員佔全公司團隊的25%,”凌永國告訴36氪,“研發團隊基本上都在生物育種行業有十年左右的工作經驗。”此外,凌永國曾在2011年與合夥人創立過一家生物技術公司,是生物技術領域的連續創業者。
艾迪晶生物目前擁有基因庫+檢測分析平台、基因編輯平台、分子生物學平台、高通量遺傳轉化平台和田間試驗基地。據介紹,艾迪晶生物2021年入選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目前申請及授權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及軟件著作權等25項。
在基因庫+檢測分析平台中,艾迪晶生物積累了大量的基因數據和品種數據,如基因組、轉錄組等數據以及國家種質資源的譜系信息,構建了專有數據庫。凌永國舉例介紹,“目前艾迪晶生物已擁有水稻基因一千多個,玉米功效基因有五六百個。”
此外,艾迪晶有專門的生物信息團隊,針對基因編輯突變序列的分析開發了創新檢測流程和檢測軟件,如基於Sanger測序的DSDecodeMI和基於二代測序的HiDecode。“DeDecode方法簡單且便捷,HiDecode是一種混合建庫的高通量方法,成本很低。這些軟件和方法都易於操作,方便實驗員快速上手。”
艾迪晶生物的基因編輯平台側重工具開發和效率提升。“底層工具酶的開發已進入實質性階段,預計明年可以拿出自己的專利酶。”據介紹,艾迪晶的多基因編輯系統能夠實現30-40個基因的同時編輯。改進的單鹼基編輯系統,如ABE、CBE和PE系統,編輯效率可以達到60%-70%。此外,凌永國補充道:“艾迪晶是國內最早做先導編輯的團隊,在產品開發應用中2021年已經將效率提高到了40%。”
分子生物學平台和遺傳轉化平台是艾迪晶生物產業化應用的通路。艾迪晶生物官網提供了包括精準基因編輯、表達載體構建、蛋白質亞細胞定位、酵母雙雜交和免疫共沉澱在內的技術服務內容。遺傳轉化平台“涉及的主要物種有20多個,如主糧作物中的水稻、玉米以及大豆、番茄和煙草等,可以不受品種和基因型的限制進行基因編輯。”
艾迪晶生物能夠實現基因轉化作物培育全階段的嚴格環境控制,針對不同品種設計優化的培養方案和操作流程對轉化效率、成功率都有提升。凌永國告36氪:“艾迪晶生物的遺傳轉化服務訂單量已經達到了2萬多個。”例如,艾迪晶生物與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及華中師範大學合作,利用改進的PE基因編輯技術成功創制了抗除草劑的新品種。
此外,艾迪晶生物已在湖北鄂州、海南三亞、雲南西雙版納等地建立了標準化的種苗種植基地。田間試驗基地的建立也為艾迪晶自營種業公司的商業模式提供了基礎。據介紹,未來艾迪晶生物也將通過產權轉讓、許可分成、合作開發、渠道嫁接等方式推進產業化進程。
基因編輯抗除草劑水稻材料,企業供圖
商業模式當前,艾迪晶生物的收入主要來自兩個板塊:技術服務和種業銷售。技術服務板塊憑藉平台技術為種業公司、育種單位提供種業合同研究服務(CRO),包括品種改良、材料創制服務。此外,還與高校和研究院所合作開展功能基因研究;種業銷售板塊通過自營種業公司進行傳統種業銷售,如水稻、小麥、高粱、大麥的常規品種或雜交品種的銷售。未來,在拿到基因編輯新品種的安全證書後,也將開展基因編輯品種的銷售。
在技術服務方面,凌永國認為“行業競爭優勢體現在基因編輯工具的精準性和高效性、可開發品種的廣泛性以及項目交付的時效性中”。凌永國向36氪介紹了一個技術服務案例:艾迪晶生物曾給某種業公司的優勢水稻品種提供口感提升、香味提升、粒型優化、降株高、抗除草劑五個方面的性狀優化服務,在3-4個月的時間產出1000株苗,一次性篩選出多株含有8個基因同時發生純合突變的材料。
艾迪晶生物的技術服務具備時間和成本優勢,“如果沒有高效的基因編輯工具,至少要花兩年的時間才能得到這一結果。”在上述案例中,如果艾迪晶生物開發的新品種雙方共享,商業化過程也與服務客户共同推進,收費標準約在20萬元左右,“如果僅提供服務、不含合作開發,收入至少50萬元量級。”
在種業銷售方面,艾迪晶生物關注核心市場需求的痛點問題。凌永國告訴36氪:“現在種業的最大需求包括抗除草劑、抗蟲、抗旱、抗炸莢,艾迪晶生物主要聚焦抗除草劑作物的改良,現在已具有相關成果,大豆抗炸莢也已被艾迪晶生物解決。”據介紹,抗除草劑作物、高產玉米、抗炸莢大豆是艾迪晶生物的主要產品管線。
未來發展對於國內外生物育種發展的差異,凌永國表示:“政策方面,中國的基因編輯育種在今年開始放開,國外部分國家如美國、日本等已經形成了商業化的政策閉環;核心技術層面,中國的基因編輯工作酶相對比較稀缺,主要專利掌握在美國等國家手中;產品方面,國外的基因編輯西紅柿、大豆甚至基因編輯豬已經上市,中國目前還沒有相關產品;當然,我國在多基因編輯等技術方面也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根據這些差異,艾迪晶生物的未來發展布局將圍繞四個方面展開:一是高效基因編輯工具酶的開發,二是精準基因編輯技術和多基因編輯技術的升級和優化,三是關鍵基因位點的挖掘,四是產出真正解決市場需求痛點的優秀品種。
36氪瞭解到,生物育種行業的政策利好正不斷湧現。21年7月,中央下發了《種業振興行動方案》,強調大力推進種業創新攻關,實施生物育種重大項目,有序推進產業化應用。21年12月印發的《“十四五”全國生物經濟發展規劃》中提到要發展種質資源創新和現代生物育種技術。22年1月,中國農業農村部為規範農業用基因編輯植物安全性評價工作,制定了《農業用基因編輯植物安全評價指南(試行)》,2022年又被業界稱為“中國生物育種元年“”。
英國知名諮詢公司IDTechEX預測,到2031年,全球農作物生物技術的市場規模將達到443億美元。“中國的主糧作物市場規模在1300億元左右,玉米每年銷售額達到400多億元,水稻每年將近300億元”凌永國告訴36氪,“若能通過基因編輯開發出真正解決市場需求痛點的優質品種,就玉米來説,實現10%的替代就有40億的市場。從目前的政策和市場導向來看,未來的替代率會達到80%到90%。”
36氪瞭解到,生物育種巨頭拜爾作物科學(原孟山都)2022H1的營收(EBITDA before special items)達到了54.18億歐元。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的重要研發者之一張鋒成立的初創公司Pairwise已累計融資1.15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