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重複造輪子,AI 給你推薦更好的代碼,還沒bug2020-09-22 由 長孫秀芬 發佈於 科技作者 | 青 暮編輯 | 叢 末程序員的的代碼大部分都不是如同寫書法那般一揮而就,而需要反覆地摳bug,摳到懷疑人生。 劍橋大學法官商學院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程序員將50.1%的工作時間用於編程,而將一半的時間用於debug。估計每年的debug總費用為3120億美元。現代軟件系統越來越複雜,很多時候一個小小的錯誤就可能讓系統崩潰,帶來巨大損失。所以不僅是程序員,企業也在為debug付出巨大代價。但現在,AI帶來了福音。英特爾、麻省理工學院、佐治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合作開發了自動化代碼相似性檢測系統MISIM,該系統可以判斷兩段代碼的相似性,即便這兩段代碼使用的是不同的結構和算法,也可以依據它們是否執行相似的任務、是否有相似的代碼特徵加以判斷。代碼相似性檢測可以應用在代碼推薦、自動修復bug中。在代碼推薦的應用過程有點像輸入法的詞推薦,由於MISIM可以對不完整的代碼片段進行評估,當它檢測到不完整的、有bug的代碼時,就會從其它地方選出功能一樣的、沒有bug的代碼,來替換原來的代碼。 並且,MISIM 還會將代碼轉換為統一的形式,確定代碼功能,從而在不受編寫方式的影響下進行代碼片段的對比。由於MISIM不受編程語言限制,它還可以用於代碼語言轉換。在45,780個程序的實驗評估中,MISIM識別C和C ++程序中的代碼,這些程序是由學生編寫的,旨在解決104個編碼問題。如果一對程序都解決了相同的問題,則它們在數據集中被標記為相似。MISIM的表現始終好於三個當前最先進系統,最高達到40.6倍。自動代碼生成一直是一個研究熱點,產業界和學術界都在此方向上努力着。OpenAI的GPT-3語言模型甚至可以根據自然語言描述生成網頁佈局的代碼。而代碼相似性檢測則可以複用已有代碼,使質量高的代碼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輸入“創建一個長得像西瓜的按鈕”,GPT-3就生成了上圖中綠皮紅瓢的原型按鈕。或者輸入“welcome to my newsletter的大號字體”,GPT-3就生成了上圖中的紅色大號字體。當然,代碼相似性檢測也可以用於代碼查重。所以,計算機系的同學們,注意自己寫作業!雖然現在已有非AI的代碼查重系統,但誰知道AI什麼時候會後來居上呢? 1MISIM架構MISIM架構概覽MISIM由兩個核心組件組成。首先,MISIM具有新型的上下文感知語義結構(CASS),該結構通過捕獲描述代碼上下文的信息,使用機器學習算法來確定給定源代碼的目的(例如,代碼是一個函數調用、一個操作等)。其次,MISIM還具有基於神經網絡的代碼相似性評估算法,該算法可通過各種神經網絡架構來實現。一旦構建了CASS,就將其向量化並用作神經網絡的輸入,神經網絡會生成特徵向量。生成特徵向量後,就可以進行代碼相似度評估(例如,向量點積、餘弦相似度等)。對於MISIM的相似性評估算法,研究人員研究了三種神經網絡方法:GNN、RNN和BoF神經網絡。其中,使用GNN的 MISM 總體表現最好,能夠以超過75%的準確率識別出兩個程序的相似程度。將代碼的結構與CASS集成在一起後,算法就會根據代碼要執行的工作計算相似性分數。即使兩段代碼表面上不同,如果執行相同的功能,模型就會將它們評估為相似。CASS可以配置特定的上下文,從而能夠捕獲描述代碼的更高級別信息。而且CASS可以在不使用編譯器的情況下對代碼進行評級(編譯器將人類可讀的源代碼轉換為計算機可執行的機器代碼),甚至可以對不完整的代碼片段進行評估。MISIM-GNN的架構如下圖所示。對於這種方法,輸入代碼的CASS表徵被轉換為圖。然後,將圖中的每個節點嵌入一個可訓練的向量,作為該節點的初始狀態。接下來,使用GNN迭代更新每個節點的狀態。最後,應用全局讀取函數從節點的最終狀態提取整個圖的向量表徵。 MISIM-GNN 架構 2不再重複造輪子研究人員仍然在擴展MISIM的特徵集,目的是創建一個代碼推薦引擎,它能夠識別算法背後的意圖,並提供語義上相似但性能有所提高的候選代碼。系統可以指示程序員使用庫函數,而不用再重複造輪子。像MISIM這樣的以AI為動力的代碼建議和審查工具有望大幅削減開發成本,同時使編碼人員能夠專注於更具創造性、減少重複性的任務。英特爾實驗室首席科學家兼機器編程研究總監Justin Gottschlich表示:“如果該系統能取得成功,我們的最終目標之一就是實現全民編程。”或許有一天,代碼相似性檢測可以擴展到自然語言中,到時候要實現全民編程,就不再是難事。3相關論文論文地址:https://arxiv.org/pdf/2006.05265.pdf代碼相似檢測系統的準確率比較,結果是運行3次的平均值和相對於平均值的最小/最大值。code2vec、NCC、Aroma、MISIM在POJ-104測試集上的準確率結果。條形高度表示運行3次測量值的平均值,誤差條由測量值的最小值和最大值確定。參考資料:https://venturebeat.com/2020/07/29/intel-researchers-create-ai-system-that-rates-similarity-of-two-pieces-of-code/https://www.theregister.com/2020/07/31/intel_wants_to_build_an/雷鋒網雷鋒網雷鋒網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261 字。轉載請註明: 不再重複造輪子,AI 給你推薦更好的代碼,還沒bug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