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浪潮新消費主辦的《中國新品牌浪潮大會》上,弘章資本創始合夥人翁怡諾基於二十多年的投資經驗,從人貨場的流量迭代,到品牌與平台之間的博弈關係,深度分享了自己對於流量和品牌的本質思考。
在大會上,弘章資本創始合夥人翁怡諾基於二十多年的投資經驗,從人貨場的流量迭代,到品牌與平台之間的博弈關係,深度分享了自己對於流量和品牌的本質思考。
在他看來,流量的本質是有消費者信任的時間花費,而品牌的本質是積累消費者認知的池子。
今天由場景迭代所帶來的“弱品牌化”現象,讓年輕消費者對商品的信任度快速上升,但忠誠度反而快速下降。
弘章資本創始合夥人翁怡諾
翁怡諾認為,未來年輕消費者會越來越偏顏值和內容驅動,IP會成為品牌爆發想象力、獲得消費者喜愛的重要維度。最後,新品牌的擴張會越來越柔性,注重心智層面的擴張多於純粹追逐流量。
截取部分精彩內容,與消費創業者共享。
口述 | 翁怡諾
整理 | 陳文曦
最近很多做硬科技、互聯網的VC基金朋友都開始和我聊餐飲了,我發現這麼多好朋友一下子擠進了我們所在的消費賽道。
這其實是個很好的事情,因為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需要更多的人來關注中國消費,關注內需和品牌。
弘章在比較早的時候就開始佈局整個大消費領域,我們一直相信,大消費是個領域而不是行業,而且每一家都有自己的定義。
我們是從這三方面定義所謂的大消費:
第一塊我們稱之為類平台,零售連鎖、電商都屬於這類,具有平台和流量渠道屬性。
第二塊是品牌和供應鏈。其實有個很有意思的洞察,就是營銷能力、流量運營能力越來越多地變成了今天創業的基本功。
這塊以前可能還算是差異化,但今天已經屬於品牌的基本功了,那在今天什麼是能產生差異化的部分呢?
其實是優質供應鏈或超級供應鏈。最優秀的供應鏈能夠打造差異化產品,這是我們非常願意投資佈局的。
第三塊就是消費科技+消費服務,今天科技推動服務升級帶來的機會越來越多。
我可能入行早一點,自己比較有感觸,記得十幾年前,我們講商業有三大要素:媒介、渠道和供應鏈。
十幾年前媒介是第一位的,當時主要以電視作為獲取信息的渠道,非常集中,電視節目是最吸引眼球的。
而另外兩塊,渠道主要集中在大賣場,供應鏈則是非常碎片化的。
但經過十多年的迭代,這三大要素在今天的位置完全顛倒了。
你會發現今天的媒介碎片化極其嚴重,大量KOL興起説明了弱鏈接的能力;渠道也非常碎片化,在線上有超多平台,線下也有很多業態。
十幾年前我們管市場渠道特別簡單,就是把中國分成幾個大區,把幾個大區的大賣場全部覆蓋以後就結束戰鬥了,但今天不同流量平台有不同的遊戲規則。
那麼什麼東西在越來越集中呢?就是優質供應鏈。
十年前我們投資圈聊天的時候,沒有人認同去投工廠,但在今天,優質的供應鏈其實非常有價值。
碎片化的渠道帶來了流量端的變化,但不變的是優質的供應鏈能力。
1、人貨場的流量迭代
今天品牌的崛起,和流量紅利是高度相關的。究竟怎麼去理解流量呢?
我訪談了很多做流量運營的人,最後階段性總結了這樣一句話:流量的本質是有消費者信任的時間花費。
所以在這個裏面,企業要達成商業的目標,首先就是選品類,選定了品類,就選了你做生意的主線;
然後就要去研究怎麼把流量抓到手裏,讓人家注意到你;接着就是轉化率、買東西的頻次和客單價。
在今天,人貨場這三者要統一來看。我們為什麼説平台型公司值錢?就是因為它能鏈接到足夠多有黏性的C端。
賣產品做品牌其實是存在品類天花板的,所以鏈接複製能力是我們評估企業價值的一個重要維度。
為什麼今天擁有超強供應鏈、能夠快速做連鎖的企業價值很大?就是因為可複製性決定規模上限,而它可以快速形成連鎖規模。
同時,業態場景也必須不斷迭代,這個場景既可以是物理搭建的場景,也可以是圖片文字視頻流。
今天的消費者和過去相比有個非常大的不同,過去消費者產生購買行為信任需要物理場景,我只有看到一家店,才能和它產生信任,但今天的年輕消費者只要看到圖文和視頻,就可以接受這種信任轉換。
和70後相比,今天的年輕消費者更偏向從顏值獲得信任感,他們覺得中國沒有那麼多假貨,對商品的信任度在快速上升,但忠誠度反過來在快速下降。
我們稱之為弱品牌化,比如現在有越來越多的IP驅動的品牌賣得不錯,我們實際上把它看成是一種弱品牌現象的結果。
這就可以解釋全球零售商的自有品牌化過程,這可能帶來一種全新的、更依託於用户運營和渠道紅利推動品牌成長的新邏輯。
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怎麼去理解零售呢?實際上,零售是一種前端搶流量、後端抓供應鏈效率的商業模式。
流量對於品牌非常重要,這是一種搶地盤能力。
我們看到很多企業可能一上來就燒錢,但它本質並不是真的燒錢,而是燒出壁壘,再靠壁壘壟斷流量,這樣才有可能拿到規模經濟,在供應鏈端提升銷售效率和毛利。
所以,平台和零售是個特別煎熬和難做的生意,你必須在流量競爭中變成第一,才有可能熬到利潤釋放的那一天。
2、私域的核心是場景和關係
我們在想生意模式的時候可以思考一下,這個生意本質上是流量生意還是品牌生意,這兩者之間實際是不斷博弈的關係。
在品牌合作這塊,之所以出現大量的IP聯名,就是因為大家在相互襯托、換流量,通過創造新的組合獲取消費者的喜歡。
另外,這兩年也提出一個新的流量邏輯,叫“私域”。
過去的品牌大量依賴於經銷商和中間渠道,很難直接和消費者互動,而今天有了新的工具和數字化能力,帶來了新的可觸達方式,使得消費者和品牌的互動效率大大提升了。
而且,私域是免費可控的、可以反覆觸達,在這裏面場景和關係是核心。
私域流量是大家今天都在做的事情,通過這塊給自己留存更多的流量池,這個流量池是品牌方可以直接長期運營的。
雖然現在在效果上看還屬於“plus”,總體的量並不大,但這是大家探索的重要方向,就是要長期維護我們的忠實粉絲。
而在這背後,一定要靠數字化能力,比如今天有微盟、有贊這樣的數字化平台來幫助品牌方、連鎖方觸達消費者,形成更有意思的弱鏈接和商業閉環。因為自己做太難了,而且投入也很大。
在整體上,私域和公域相比更像是商家的一塊自留地,成本也比較低。
我們都試圖用更加封閉流量的方式實現更長期的用户留存,因為今天我們經營的不僅僅是商品,還是用户的全生命週期。
對於新品牌,我們也有一些自己的洞察。
1、品牌的本質是消費者的認知池子
首先,品牌的本質是消費者的長期認知。
總體上品牌有兩個最基本的功能,一個是構建信任,另一個是炫耀與眾不同。
有一位上市公司的董事長和我聊過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話題,他説我們過去的品牌定位理論往往有點偏頗,是因為它把所有企業的成功動因都歸結於我把品牌定位做好了。
而從更客觀的維度看,任何一個企業的成功一定是多元歸因。在這個體系裏面,我們會去區別不同價格帶的產品對應的成功因素的權重。
對於價格帶比較高的品牌,它的成功因素多元歸因裏面,品牌所佔的權重是最高的,也就是説,“能夠彰顯不同”成為非常核心的能力;
在中間價格帶商品的成功歸因裏面,渠道和流量運營能力佔的權重最高;
而低價格帶商品的成功歸因,更多在於供應鏈能力。
所以有時候我們以為我們投了一個品牌,但其實我們可能投的是渠道因素最重。
儘管我們不可能割裂地説一個企業成功是因為渠道,但各方面的權重還是存在不同,很多企業的內核、佔權重最大的部分也許並不是品牌。而且對於不同品類,分配權重的邏輯是不同的。
從本質上,我們認為品牌是個積累消費者認知的大池子。
很多企業認為做品牌是市場部的事情,但其實只要企業和消費者有觸點、能互動,都是我們積累品牌分值的機會點,每一次互動都會帶來品牌的增分和減分。
當品牌池子積累得足夠深,我們就可以去變現一下,把品牌變成一種盈利來源。
品牌性企業增長到後期,利潤之所以會突然增加,就是因為階段性減少了對品牌的投入,釋放出了更大的利潤紅利。
另外,“場景品牌”和“產品品牌”是我們獨創的概念,很少看到在理論上專門區分場景品牌和產品品牌的,但我們做了這樣一個區分。
二者之間存在很多不同,比如產品品牌非常直接,體驗了就能形成認知、構建信任;而場景品牌相對複雜,可能涉及商品、服務、體驗等各種維度,構建信任的方式也比較複雜。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一提到藍月亮品牌大家的第一反應是日化,如果今天我們出了一個蛋黃酥也叫藍月亮,大家肯定會覺得這個東西不搭;但如果我們在沃爾瑪看到一款洗衣液,上面貼了一個“沃爾瑪”的標,是沃爾瑪的自有品牌,大家就可以接受。
在這裏面我們會發現,場景品牌和消費者互動的信任轉換方式必須是長期的。
另外,產品品牌的營銷點往往是個非常直接的功能點或利益點,比如怕上火喝王老吉就是功能利益,而場景品牌整體營銷點的打造往往比較複雜。
比如我們投資的錢大媽,核心營銷點是不賣隔夜肉,這裏面不僅只是提出這樣一個點,還需要非常強大的能力真正做到這個點。
品牌要能表演給消費者看,我門店裏的東西都是早上配送過來,晚上打折,每天都能把商品清乾淨。所以它的邏輯更加複雜,不僅是簡單的利益點。
還有在傳播上,場景其實是個很好的東西。
今天很多人不喜歡門店,但我們特別喜歡門店,因為門店塑造了很好的場景,而場景是我們和消費者互動的最佳低成本方式。
因為消費者認知的最佳方式就是互動體驗,而不僅僅靠認知轉化,其實今天我們整體的認知效率是在下降的。
2、品牌與流量平台的博弈
我們説新品牌的變與不變,變化的極致其實就是品牌和平台之間的博弈,我們賺的是博弈的錢。
平台早期往往存在流量紅利,因為它需要品牌帶動人羣進入平台裏面,所以在平台高速增長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非常好的流量紅利。
但是到了某個階段,任何一個平台都會出現品類的天花板,品牌就會選擇更新的平台獲取流量紅利,這時大家的博弈就出現矛盾了。
所以我們看到當到達某個階段以後,品牌也想自建渠道,這是常態,因為被卡脖子的感覺是非常難受的,大家都會想到去自建平台。
“拐點”也是我們非常重要的一個洞察。
品牌的增長路徑不是45度角的,而是階梯狀,在某個階段會非常快,在另一個階段會遇到瓶頸。
品牌的成長過程大概可以分成這樣幾個階段:
1-5個億收入是第一階段,往往是依靠產品經理、非常好的營銷經理、非常直接的商業直覺就可以做到的階段性規模;
從5個億突破到10億,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
大家會發現10億是個非常神奇的數字,在國際大型企業的品牌矩陣裏面,一般有個邏輯叫做“單品牌的十億美金”,扣除掉匯率因素,在中國就是10億人民幣這個體量。
當你做到10個億的時候,巨頭就開始關注你了,它開始打擊中小品牌,這個時候的門檻往往是能扛得住老大的暴擊。
在此基礎上,如果能突破10億規模,基本就破除了區域經營,向全國性方向發展,這個階段的體量大概在30個億的收入。
再往上發展到30億以上,一般企業家需要從產品經理進化成組織領袖,再從組織領袖進化到開始輸出價值觀了,這時候企業家對外對內都需要用價值觀鏈接大家。
3、如何看待中國消費品牌的未來?
總體上,中國市場最大的魅力在於疊層社會,結構非常複雜,有很多層次的渠道。
我們可以看到,今天中國三四線城市的商業還非常初級,很多下沉市場的陳列、商品還很原始,這正是我們説的,在中國做消費品牌,最大的機會在於佔據中國龐大的下沉市場。
我們是特別喜歡供應鏈的,我們把供應鏈理解為今天新品牌現象背後的重要支持,而在有些品類,中國在全球已經佔據了強勢的製造業地位。
比如小家電等生活方式品類,中國製造業幾乎佔據了全球製造60%以上的份額。
這意味着,相關品類不僅有國內下沉市場的機會,還有個特別大的機會,就是跨境。
疫情之後,我們出現了爆炸式的增長,有了很多新的超級供應鏈。實際上當它也能夠運營國際流量的時候,我們就又打開了一個全新的窗口。
而在這個過程中,和過去不一樣的是,我們不僅僅再簡單地售賣商品,而更多的是整合供應鏈、構建品牌。
今天的新品牌不僅僅是本土品牌邏輯,更代表了中國大量的品牌方開始運作國際電商數字化的流量,從長期看是影響國際消費者的巨大機會,所以我們也特別看好中國未來的跨境品牌現象。
消費者越來越認同中國本土文化,對國潮特色充滿驕傲感,所以今天是非常不同的時代,我們有機會優先體驗中國本土品牌帶來的內心觸動。
在國際上也是同樣的道理,當經濟體量達到相當規模後,本土企業的能力會逐步超越一些領先的外資企業。
另外,內容是做新品牌的核心能力,今天品牌和消費者產生共鳴越來越需要藉助內容,因為內容能賦予品牌生命力。
未來年輕消費者會越來越偏顏值和內容驅動, IP會成為品牌爆發想象力、獲得消費者喜歡的重要維度。
最後,新品牌的擴張會越來越柔性,注重心智層面的擴張多於純粹追求門店數量。我們需要把自己放在更柔軟的定位上,整體品牌定位越來越細化,這就導致我們的手法相比過去出現了巨大的不同。
過去我們要把單個品牌做成品類名,這是重要的追求,但今天由於我切的用户越來越細,導致同樣是要做30億收入,可能需要做多品牌矩陣了。
因為每個品牌所賦予的人羣越來越細,我要觸動那個人羣的內心,就要很快開始延展品類、細化定位,構建品牌矩陣。
今天我們看到的新玩法就是新品牌孵化集團,我把品牌孵化能力變成中台,在品類和供應鏈之間快速找到邏輯後,用多個小組構建品牌孵化的新打法。
所以我們投資也面臨新挑戰,原來我們是做品類級別的研究,而今天的創業者告訴我們,你不要看我今天在做什麼,因為我未來會做出一盤品牌而不是一個品牌。當然新品牌孵化器的邊界在哪裏也是需要我們判斷的一個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