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者"號副總設計師:做大工程就要"吹毛求疵"

"奮鬥者"號副總設計師:做大工程就要"吹毛求疵"

工程任務要求做到六成,我們就要努力做到八成甚至九成。

——趙 洋

“工程任務要求做到六成,我們就要努力做到八成甚至九成。”在一次討論會上,趙洋對團隊説。

趙洋是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2005年,他剛到所裏就作為骨幹參與了“蛟龍”號的硬件設計。之後,他擔任“深海勇士”號的主任設計師,統籌軟硬件開發。2016年起,趙洋作為“奮鬥者”號副總設計師,帶領一個9人團隊,繼承前兩代深潛器的優點,設計了我國首個萬米載人潛水器的“大腦”——控制系統。

去年11月28日,“奮鬥者”號完成萬米深潛海試任務並順利返航,海試過程中,控制系統表現優異。

在萬米海底,潛水器要承受相當於數千頭大象踩在上面的壓力。為保障安全,載人的核心艙增厚,這樣內部體積就縮小了近1/3。為了滿足3個人同時工作的需要,只能壓縮控制系統的空間。空間小了,前兩代成熟的工業產品無法直接使用,趙洋團隊不得不從頭設計。

研發無止境。為滿足控制系統的高精度、智能、安全等各項要求,趙洋差不多把自己逼到極限。4年間,他和團隊成員不停完善思路、改進設計,幾乎沒有休息過完整的週末。

考慮到諸多技術難點,立項時,總裝單位對控制系統定下的指標並不苛刻,甚至沒有明確要求2020年必須完成載人潛水器向用户交付。“控制系統的表現,是團隊不斷自我加壓、精益求精爭取來的。”趙洋説。

“連一顆螺絲釘的設計都要反覆修改。”趙洋説:“同事打趣我有強迫症,但我清楚,做大工程就要‘吹毛求疵’,只有久經戰場的老兵,才明白每一個細節都關係重大。”

2019年,適逢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搬遷,為克服影響,趙洋帶領團隊不分晝夜,攻關了3個月。

2020年初,疫情一度使研製工作面臨中斷。2月,所裏允許部分員工進入園區工作,趙洋迅速回到實驗室,分析處理系統聯調的技術問題。3月下旬,他右耳聽力突然下降。醫生説是勞累過度導致,需要充分休息,否則聽力可能永遠下降。但趙洋放不下手中的工作,依然堅持工作。

海試期間,趙洋作為潛航員下潛到10909米,見證了“奮鬥者”號創造載人深潛新紀錄。“控制系統研製很複雜也很瑣碎,放在平時,每一項設計工作可能都得花上好幾年。”趙洋説,正因如此,深潛萬米創造的載人深潛紀錄讓他感到有些不真實。“回想起來,有時都不知道我們團隊是怎麼過來的,但又挺佩服我們自己的。”趙洋笑着説。(喻思南)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75 字。

轉載請註明: "奮鬥者"號副總設計師:做大工程就要"吹毛求疵"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