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空間秘探,作者 | 席以新
從在人們視野中出現到普及,“萬物互聯”走過了15年,從被仰望、被追捧,進而不斷滲透至各行各業,再在滲透應用過程中,實現裂變與融合和——這是一條“標準化”到“定製化”的道路,也是人們對於新事物的常規認知路徑。在旅宿業,萬物互聯同樣貫行着這一顛撲不破的法則,在接受滲透的同時,也尋找着屬於自身的“專屬答案”。#藝術之宿#內容特輯第五期,我們一起探討旅宿業的萬物互聯困惑及全新解答。
萬物互聯的旅宿業“滲透”幾年前,全球領先的信息技術研究和顧問公司Gartner發佈了《2017十大技術趨勢》報告,作為每年最有影響力的報告之一,它彙集了全球1000多個專家的深入觀察。在這份報告中,涉及了人工智能(AI)、虛擬現實(VR)、數字模型(Digital Twin)、智能會話等如今已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智能產物,而這份報告的主旋律,便是“萬物互聯”,可見,萬物互聯早已被視為未來一個不可忽視的時代大趨勢。
隨着互聯網、物聯網的市場規模穩步增長、5G建設的不斷推進,正在一步步驗證着這一趨勢,並帶領着我們進入萬物互聯的生態世界。如今,“萬物互聯”更在逐步從高維向更低維度的基礎層滲透,從理念層面步入應用層面,從人們嚮往的未來,變為可通用的工具。
有人説,如果説3G實現了人與人的連接,4G實現了人與信息的連接,那麼5G技術無疑是開啓了“萬物互聯”的時代,從根本上影響各行各業的資源再分配,其中必然包括了對文旅大住宿業的改變。
對於旅宿業來説,當前的萬物互聯時代,5G技術與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緊密結合是大趨勢,正推動着數字旅遊高峯的到來,因此,如今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旅宿業萬物互聯產物,大多停留在傳統的智慧旅遊、科技互聯上,常常以“聲光電”等形式的可視化科技產品,實現數字化轉型賦能,譬如VR體驗、線上預訂、電子圍欄等。
不過,“科技互聯”僅僅是萬物互聯中的一個分支,萬物互聯經歷着從理論到應用的降維滲透,在早期應用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對於關鍵信息的提取錯誤、或對於概念的簡單粗暴、缺乏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深度思考,而這些問題,則成為了旅宿業在萬物互聯大浪潮中,逃不開的困惑。
旅宿業的“互聯困惑”可以説,新技術的出現,確實為旅宿業的“萬物互聯”帶來更多值得遐想的可能,但與此同時,盲目的智能化跟風、缺乏對目的地自身特色的體驗場景結合,也帶來了一系列難以避開的困惑與誤區。
其一,成本控制難題。從長期且理想的狀態來看,如果新的智能化、科技化產品能夠實現長期有效使用,那麼,科技互聯是能夠實現旅宿業“降本增效”這一效果的,舉個例子,紐約瑞吉酒店在20世紀初,其建立之初,便引入了電話、中央空調等先進設備,這些“新玩意”在當時領先於時代,為酒店博得美名,到如今則是可延續的經典。這也從側面證明,旅宿業的科技化、智能化發展,必然是一個較為長期的過程。若將科技互聯視作一次性投資,忽視其與現實情況的連接點而跟風套用,反而是花了大價錢圖個新鮮,使用不了多長時間就會被淘汰,白白增加了成本。
其二,同質化困境。科技互聯所帶來的新事物,在誕生初期,必然能夠為目的地帶來不容小覷的客流量,進而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而在利益驅使之下,尤其是風格相似的目的地,其跟風所帶來的同質化現象勢必加深。譬如前兩年,景區一窩蜂地做“一部手機遊XX”的旅遊APP,將景區售票、導覽、通知等都放在了一個APP中,卻在宣傳或應用測試上有着或多或少的問題,最終使用者寥寥,真正有流量的APP所剩無幾。
其三,配套設施“有形無魂”。事實上,不少目的地對於科技互聯,仍停留在較為粗淺的認知層面,好像景區有了二維碼、閘機、線上預定等功能,就是“智慧景區”,酒店有了機器人、自助辦理入住,就是“智能酒店”。事實上,這些能被我們所看到的“科技互聯”,只是算作智能終端,往往容錯率也很低,與目的地的融合程度也不高,很難為遊客帶來耳目一新的智能化體驗。這樣的配套設施,如果缺乏背後將其串聯並共同管理的系統,產品再多,也算不上完善。
其四,遊客體驗之困。科技互聯的初衷,在於以智能化、科技化的手段,提升遊客的體驗感,然而由於對智能產品的盲目使用,反倒與初衷背道而馳。一方面,是使用的不便,前段時間,我去一家本地的熱門寺廟,到了門口才知道要提前通過公眾號線上預定才能進入,門口排隊的大多數人也都在“原地預定”,由於寺廟在山中,本就信號不好,加上近百人一起使用手機,根本擠不進預定窗口,只好作罷。另一方面,是存在感薄弱,一些導覽的機器人設備,往往是目的地“裝點智慧門面”之用,遊客出於使用感,並不會與之有過多接觸。
萬物互聯的文旅專屬答案從上文中,我們不難看出,對於旅宿業來説,科技互聯固然重要,但其除了在終端的呈現之外,更應放於更隱形的應用視角中,如同水、電、路一樣,成為目的地運營必備的基礎設施之一,在保證目的地有序合理運營的基礎之上,成為支撐目的地具備更高可用性、更安全穩定的要素。
不過,如果説“科技互聯”是萬物互聯滲透過程中,諸多行業最能觸達且顯而易見的通用互聯方式,那麼真正專屬於旅宿業的萬物互聯答案,空間秘探認為,主要是以下兩個。
- 城市互聯
越來越多的文旅目的地,正在與城市更為緊密地連接,不再只是簡單的地緣關係維繫,而是以文化為介質,實現互聯。
比如揚州迎賓館,酒店就在揚州瘦西湖的一角,佔盡地利,“睡”在瘦西湖裏,便可體會湖上園林與人文景觀之趣。而藏身酒店的趣園茶社,則將揚州早茶文化與淮揚菜一網打盡——可以説,這一酒店目的地,是城市一張“最佳名片”,在與城市的互聯中,對城市的精華已進行過一輪遴選。
這一種目的地與城市的互聯,並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在連接成功後,便共生共存。同樣是以揚州迎賓館為例,這一開業於1997年的酒店,一直沒有落後於時代。近兩年酒店重新改造過的八號樓馥芳園,實現了中式美學與與現代審美的完美糅合,主樓與迴廊環抱的幾何形水面帶來了更多抽象的現代感,同時,“以水為魂”的設計思路,既能涵映出周圍的景,也讓馥芳園頗具江南靈韻。
因此,在城市互聯下,旅宿業正在在地文化的呈現與城市更新的協同中更具時代性,譬如網紅城市中那些具有地區文化特徵的目的地,那些從城市文化中汲取靈感的酒店等等,這一種互聯方式,曾經悄無聲息地進行着,而在萬物互聯的時代中,則藉由新技術、新媒介,找到了出口——不會因成本而困頓,因為城市予取予求;不會因同質化而困惑,因為城市文化取之不盡。
- IP互聯
當下時代,IP的重要性正變得顯而易見,而對於IP的應用,則變得更為關鍵,對於旅遊目的地來説,坐擁IP並不意味着便能躺着賺錢,文化IP是客觀的事物,而根據不同的打造方式,則能賦予IP個性、情感與品質。因此,目的地與IP的互聯,正在成為一種必然,在萬物互聯時代下,則需藉助更新的技術與認知,使這一種專屬旅宿業的互聯變得更為合理妥帖。
以莫干山郡安裏為例,郡安裏為新一代森系美學生活愛好者提供健康旅居、菁英教育、社區成長等先鋒內容,為消費者、為莫干山,為整個文旅時代提供一個健康美學文旅生活的解決方案。值得注意的是,郡安裏打造的並非單一品牌IP,而是一個IP聚合體系,來完成對三個價值觸點的回應。
郡安裏文旅社區的IP矩陣,由莫干山、郡安裏文旅、郡安裏度假酒店、郡安裏度假屋等頂級IP展開,每個IP內容都能尋得文化根源的相關性,而當它們被重新演繹,在當代的消費場景中出現的時候,又顯得如此先鋒、融洽。這便是擁抱未來的創意展現。
可見,旅宿業的IP互聯,購買、挪用IP已經成為過去,更符合旅宿業萬物互聯時代的,則是從文脈中汲取再演繹,進而打造出獨一無二的IP。因而,IP互聯絕非是目的地對於IP的一味索取與利用,IP亦是來自於目的地的長久澆灌後,所得出的果實。
無論是城市互聯還是IP互聯,最終都落腳於“文化”,對於旅宿業來説,未來的萬物互聯,是文化的互聯,即使是冷峻的科技,也需在感性的底色上書寫。
如何開啓旅宿業的萬物互聯新篇章?從對科技互聯的疑惑解答,到對專屬答案的提煉,從中我們得出了4點啓示,或許能助力旅宿業開啓萬物互聯新篇章。
- 重視科技,但不迷信科技
不可否認的是,就現階段而言,實現旅宿業的萬物互聯,脱離不開科技的重要支撐,而科技與文旅的融合,也是一條沒有捷徑的必由之路,重視科技,是旅宿業不可推脱的行業嗅覺。
但另一方面,亦無需對科技懷有盲目的崇拜與追捧,認為只要是科技的就是好的,就勢必能與自身達成互聯。旅宿業如今已不乏基於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技術的5G、VR/AV、4K+的旅遊文化解説和體驗類“工具”,但這些科技工具,絕非讓人高高供起,而是要加以有效利用,以實現與自身目的地的契合。
- 不為“互聯”而互聯
旅宿業的“互聯”,絕非科技+文旅或IP+文旅這樣簡單的疊加,機械的羅列,而是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更不是盲目跟風造成資源浪費,或以“互聯”為噱頭。我們如今看到的旅宿業“互聯”成功案例,都經過了產業、社會與時間的驗證,那些為“互聯”而互聯的,則往往抓住最淺層的事物,陷入最終的迷茫。
- 從功能視角轉向體驗視角
前段時間,隨着國內景區紛紛推出線上購票,隨之便出現了一個問題:許多不會用智能機的中老年人,遭遇了買票難題。因而,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國家文物局辦公室發佈關於落實《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的通知,文化場館和旅遊景區應做好保留傳統預約方式、允許他人代為預約、保留免預約名額、保留傳統登記方式、提供人工幫扶、做好信息引導這六個方面的工作。
可見,無論旅宿業萬物互聯的未來如何發展,其功能如何演變,其最終的內核,仍是服務於遊客體驗。只不過,當下初進入萬物互聯時代的景區、目的地,或許仍沉浸於其所帶來的的功能優越性,但隨着互聯的不斷深入滲透,勢必會從功能視角轉向體驗視角。
- 具有跳出再連接的勇氣
旅宿業未來的萬物互聯,既要有對於過去的延續傳承,又要具備跳出過去的“革命精神”。如揚州迎賓館跳出了單一接待傳統思維,郡安裏跳出了莫干山傳統的避暑閒遊,還有更早的烏鎮,跳出江南水鄉,連接起戲劇節、互聯網大會……萬物互聯從來不是絕對,看你有什麼就連接什麼,而是你創造什麼,你選擇與什麼連接。因此,萬物互聯所要的,不僅僅是嘗試新事物的魄力,更是跳出舒適區的勇氣。
綜上,旅宿業萬物互聯的未來,科技僅僅是一種介質,科技的最終目的是讓人們的生活更便捷、更簡單,甚至更藝術。喬布斯説過,科技是手段,人文是歸宿!只有將科技與人文結合才能造出偉大的產品!這一定律,當然也適合文旅產業的“萬物互聯”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