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正在制定有關個人信息保護、人格權侵害禁令等司法解釋

最高法:正在制定有關個人信息保護、人格權侵害禁令等司法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院長賀榮。圖片來源:國新辦

封面新聞記者 代睿

9月23日,國新辦舉行司法審判服務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聞發佈會。最高人民法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院長賀榮在發佈會上表示,最高法正在制定有關個人信息保護、人格權侵害禁令等司法解釋。人格權將得到越來越充分地保護。

賀榮表示,人民法院保障民法典正確貫徹實施。在全面清理新中國成立以來司法解釋的同時,新制定實踐急需的婚姻家庭、繼承、建築工程、勞動爭議、擔保制度等首批司法解釋,保證民法典施行後法律適用標準的統一。目前,正在就總則編、合同編等制定司法解釋。積極回應羣眾關切,更加全面保護民事權利。比如,加大信息化時代網絡侵權行為的制裁力度,嚴格保護人格權特別是個人隱私。2013年以來,審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1.1萬件;2018年以來,受理人格權侵權糾紛70.9萬件,年均約20萬件,比十年前增長了10倍,依法審理“氫彈之父”于敏名譽權糾紛案等一批典型案件。

在用法治呵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方面,最高法完善少年司法制度,出台關於懲治性侵害未成年人、加強未成年人審判工作等規範性文件。2013年以來,審結涉及未成年人撫養、監護、探望等民事案件165萬件。再審“百香果女童被害案”依法改判並執行被告人死刑,嚴懲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同時,堅持懲罰與教育相結合,大力開展法治進校園活動。健全司法保護與行政、家庭、學校、社區聯動機制,強化校園欺凌暴力預防。我國未成年人犯罪整體呈現下降趨勢,2020年判處未成年人罪犯比2013年減少了2.2萬人,降幅將近40%。

賀榮介紹,人民法院推行家事審判改革,妥善審理婚姻家庭案件,針對家庭暴力簽發人身安全保護令9227份,促進新時代家庭文明建設。加強勞動者權益司法保護,2013年以來,共審結勞動爭議案件447.5萬件,充分保障勞動者的勞動報酬權和休息權。針對羣眾反映強烈的環境問題,綜合運用環境保護禁令、環境侵權懲罰性賠償等制度,準確適用刑事、民事、行政等法律責任,依法保障人民羣眾在健康、舒適、優美環境中生存發展的權利。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14 字。

轉載請註明: 最高法:正在制定有關個人信息保護、人格權侵害禁令等司法解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