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完善檢測平台 加大處罰力度
強化APP整治更好保護用户權益
3月11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在其官方網站督促今年以來第三批企業APP儘快整改,共涉及136款APP,所涉及企業名單也一起公佈。工業和信息化部在公告中強調,如果這些APP在3月17日前還無法完成整改落實,將會受到下架、罰款等處罰。
這再次給各家互聯網企業敲響警鐘,如果不重視對自己行為的規範,受到處罰的力度會越來越大。
這些APP涉及的企業不乏行業巨頭,如騰訊、科大訊飛等,知名企業尚且如此,可見整個行業亟須整治。
查處力度在加大
實際上,自去年7月份以來,尤其是工業和信息化部去年11月底舉辦的APP監管會議以來,工業和信息化部對企業違規行為的查處力度不斷加大。該部先後兩次召開專門會議,邀請許多行業巨頭負責人、相關專家、消費者協會負責人,現場公佈政策,協商檢測、監管事宜。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劉烈宏以及相關司局負責人,在會議上不僅點名批評一些企業的APP產品違規侵害消費者權益。包括騰訊、360、滴滴等負責人,還現場宣讀了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的承諾書。
這被業內認為是國內APP嚴格監管的轉折點。有分析人士指出,雖然此前工業和信息化部也出台了一系列的規章制度和整治行動,來限制APP侵犯消費者權益的行為,有的還會被罰款。但是在落實的過程中,由於缺少必要的標準,處罰的力度不夠大,許多企業似乎並不在意,甚至明知故犯,最後無非交點罰款完事。
“幾萬元、幾十萬元罰款對他們來説已經起不到任何作用,需要採取更加嚴厲的處罰措施。”工業和信息化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實際上,進入2021年以來,工業和信息化部不斷完善標準和規章制度,對至少220款整改不到位的APP做了下架處罰。這意味着,處罰更加嚴厲。
對拒不接受整治的堅決下架
APP一般都擁有軟件著作權,因此APP近年來增長速度從軟件著作權的數據變化中可見一斑。天眼查數據顯示,我國近5年(2016~2020年)新增的非個體企業中有超過30萬家企業擁有“軟件著作權”,較過去5年(2011~2015年)相比,環比增長34%。
據瞭解,目前來看,我國大多數互聯網企業的盈利模式正在從在線廣告向基於大數據的定向推送、精準營銷轉變。因此,相關的企業違規成本較低,而違規侵害用户權益的情況則時有發生,同時灰黑產也在加速向違規收集使用,甚至更有非法買賣個人信息聚集的情況出現。
此次工業和信息化部所公佈的136款APP也多涉及這些問題,比如超範圍收取個人信息、強制頻繁過度索取權限、欺騙誤導用户下載APP等。有的企業一款APP甚至涉及五種違規行為,比如上海舫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一款APP,竟然同時存在“違規收集個人信息、超範圍收集個人信息、違規使用個人信息、欺騙誤導用户下載APP、應用分發平台上的APP信息明示不到位”這五種最常見的違規行為。
3月1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佈會,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肖亞慶就表示,目前市場上手機應用程序(APP)約300萬款,工信部會同相關部門專項整治了羣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對於不接受整治的APP堅決下架。
據肖亞慶介紹,2020年,工信部對羣眾反映強烈的問題進行了專項整治,總體來講效果比較明顯。2021年,工信部將繼續延續這樣的整治,尤其是羣眾反映的重點領域,堅持“最小可用”的原則來處理APP的發展過程,對拒不接受整治的APP要堅決下架。同時,在監管方面,要提高技術裝備的能力,首先要確保能夠檢測出信息保護的漏洞,以及對廣告信息有效攔截。
加快檢測能力建設
記者從採訪中獲悉,工業和信息化部已經委託下屬單位,建立了專門的技術檢測平台,用於檢測APP的違規行為,而且這一平台還在不斷完善之中,以應對一些企業的技術對抗等行為。據悉,檢測平台2021年的年檢測APP能力將達到180萬個。
綜合來看,目前有關APP用户權益保護的測評規範也在不斷完善,17項標準也已經公佈。2021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將在標準的基礎上,不僅要加大對APP的監管力度,同時還將集中整治一些消費者反映強烈的問題,比如“麥克風權限濫用”“未經用户同意擅自讀寫相冊”“過度索取通訊錄”“隱藏個推關閉選項”等,而且將對涉及這些違規行為的APP依法依規予以約談警告、下架處罰。
隨着各項監管、檢測措施的完善,對APP企業來説,違規蒐集、使用消費者信息的成本將越來越高。
孫喜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