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北京時間2022年6月5日10時44分,搭載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四運載火箭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約577秒後,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飛行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這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實施以來的第23次飛行任務,也是空間站階段的第3次載人飛行任務。飛船入軌後,將按照預定程序,與空間站組合體進行自主快速交會對接。後續,航天員將進駐天和核心艙,開啓為期6個月的在軌駐留,開展空間站平台維護與照料、機械臂操作、出艙活動、艙段轉移等工作以及空間科學實驗、技術試驗。目前,空間站組合體已進入對接軌道,狀態良好,滿足與神舟十四號交會對接的任務要求和航天員進駐條件。
圖片來源:央視直播截圖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北京時間2022年6月5日7時54分,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乘組出征儀式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問天閣廣場舉行。
7時56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總指揮部總指揮長李尚福下達命令,陳冬、劉洋、蔡旭哲3名航天員領命出征,即將開啓為期6個月的飛行任務。
【相關閲讀】
6月4日消息,經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總指揮部研究決定,陳冬、劉洋、蔡旭哲3名航天員將執行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行任務,由陳冬擔任指令長。北京時間2022年6月4日上午11時,3名乘組航天員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問天閣與媒體記者集體見面,並回答記者提問。
圖片來源:中國載人航天官網
陳冬:任指令長“挑大樑”,“有傳承更有發展”
陳冬(圖片來源:中國載人航天官網)
陳冬,男,漢族,籍貫河南鄭州,河南洛陽出生,中共黨員,碩士學位。1978年12月出生,1997年8月入伍,1999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一級航天員,大校軍銜。曾任空軍某師某團某飛行大隊大隊長,被評為空軍一級飛行員。2010年5月入選為我國第二批航天員。2016年10月,執行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同年12月,被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英雄航天員”榮譽稱號,並獲“三級航天功勳獎章”。經全面考評,入選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行任務乘組並擔任指令長。
再次執行飛行任務、首次擔任指令長的航天員陳冬對太空的渴望與日俱增。“原來是想上太空,現在是更想上太空,感受就是這麼簡單”。如今,他的太空之旅即將從六年前的駐留1個月變為半年。作為我國第二批航天員中首位指令長,重返太空,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和空間站階段前兩次載人飛行任務相比,這次任務“有傳承更有發展”。
陳冬表示,進駐核心艙繼續開展相關實驗工作是傳承,而在三艙聯手打造的系統更穩定、功能更強大、設備更齊全的中國空間站上,利用更好的平台做科技水平更高、更復雜的科學實驗是發展。“空間站不僅是中國人的太空家園,還會成為科技成果的孵化器,服務全世界,造福全人類。”在任務末期,神舟十四號乘組還將以特殊的方式迎接神舟十五號乘組入駐輪換,屆時會有6名航天員同時在軌工作生活。
雖然神十四乘組是空間站任務以來平均年齡最小的一個乘組,但12年的朝夕相處、2年半的任務訓練,使乘組人員彼此間越來越熟悉、配合越來越默契。對此,指令長陳冬認為,整個乘組做到了思想統一,行動統一,目標統一,雖有壓力,但更多的是堅決圓滿完成任務的信心和決心。
“神舟十四號任務是我國空間站建造階段的關鍵一戰,任務更重、難題更多、挑戰更大,但我堅信,有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有全體科研人員的保駕護航,有科學紮實的訓練準備,我們乘組一定會以滿格的信心、滿腔的熱血、滿分的表現,堅決完成任務,用精細保證精準,用精心換來精彩。”
劉洋:十年再磨劍,心仍懷山海
劉洋(圖片來源:中國載人航天官網)
劉洋,女,漢族,籍貫河南林州,河南鄭州出生,中共黨員,博士學位。1978年10月出生,1997年8月入伍,2001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特級航天員,大校軍銜。曾任空軍某師某團某飛行大隊副大隊長,被評為空軍二級飛行員。2010年5月入選為我國第二批航天員。2012年6月,執行神舟九號載人飛行任務,同年10月,被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英雄航天員”榮譽稱號,並獲“三級航天功勳獎章”。經全面考評,入選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行任務乘組。
十年前,伴隨神舟九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的消息,“劉洋”這個名字和出征太空時那抹瀟灑靚麗的身影,在頃刻間家喻户曉,這名代表中國女性首次進入太空的航天員,就是劉洋。
十年光陰,百般歷練,更添自信與從容。古人云“十年磨一劍”,這期間她通過讀書深造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素質,靜心學習訓練,持之以恆地從身體、心理、知識、技能各方面做最充分的準備,以匹配任務需求;她走進校園講台,傳播航天知識,賡續精神血脈,努力點燃學子年輕美好的航天夢想。而“母親”這一新身份讓她經歷了更多成長,家人朋友給予的愛與支持,亦是她前行道路上的無限底氣和力量。
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在軌期間,要將空間站由單艙組建成三艙三船構型,首次進駐問天和夢天實驗艙,首次利用氣閘艙和小臂進行出艙工作,並開展大小臂的聯合操作,同時還要完成三個實驗艙大量的科學實驗,開展科普和公益活動等。面對即將到來的繁忙任務,劉洋的態度顯得非常樂觀:“相信這麼飽滿的工作一定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非常充實。同時,這次任務期間,也是中國人第一次在太空上為祖國慶祝生日,第一次天上人間共渡浪漫的中秋節。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相隔千里心不隔,漫天星辰閃爍是我們對祖國和同胞最美好的祝福和問候。我也很期待在太空中和其他三位戰友勝利會師。”這份樂觀背後,定是足夠的自信與從容。
十年前,劉洋在撤離天宮一號時莊嚴約定,不久的將來她一定會再回來。十年後的此時此刻,她終於可以堅定地説:“中國空間站,我即將乘舟而來!”
蔡旭哲:趕上好時代,便不負韶華
蔡旭哲(圖片來源:中國載人航天官網)
蔡旭哲,男,漢族,籍貫河北深州,中共黨員,碩士學位。1976年5月出生,1995年9月入伍,1998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二級航天員,大校軍銜。曾任空軍某訓練基地某團某飛行大隊副大隊長,被評為空軍一級飛行員。2010年5月入選為我國第二批航天員。經全面考評,入選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行任務乘組。
在鏡頭前初次亮相的蔡旭哲坦言“趕上了一個好時代!”,他將成為“新面孔”中首位參與空間站建造任務的航天員。自光榮加入第二批航天員隊伍以來,無論是平時地面訓練,還是執行飛行任務,蔡旭哲與隊友們都是使命共同體、責任共同體、榮譽共同體。
面對即將執行的空間站建造階段首次載人飛行任務,他感到既高興又自豪,但更多的是責任與感恩。“載人航天事業是一場接力賽,我只是這場接力賽中的一員,但責重如山,使命神聖。執行過飛行任務的戰友都是先行者、開拓者,趟出了飛天之路。同時也要感謝教育培養我們的廣大科研人員、感謝默默支持我們的家人,為我錘鍊了飛天翅膀、搭建了飛天雲梯、構築了飛天后盾。”
十二載追夢赤子心,換來堅守多年的飛天夢想變為現實。對於第一次就要執行長期駐留任務,蔡旭哲認為自己首先要做的是儘快適應太空失重生活,儘快熟悉“太空家園”的環境,並按照飛行手冊和地面指令,有計劃、有步驟地把各項任務完成好,把屬於中國人自己的空間站建造好。
無論上天幾回,欣賞宇宙壯觀神奇的景色都是航天員乘組在軌休閒娛樂時的“必選項”,蔡旭哲自然不例外。“工作之餘,我也會盡情領略太空美景,拍一拍美麗的地球和偉大的祖國、看一看長江和黃河、找一找親愛的家鄉,屆時也會分享給大家。”
航天員乘組將在軌工作生活6個月
6月4日,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佈會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召開。發佈會上介紹,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行任務是空間站建造階段第二次飛行任務,也是該階段首次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乘組將在軌工作生活6個月,任務的主要目的為:配合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與核心艙的交會對接和轉位,完成中國空間站在軌組裝建造;完成空間站艙內外設備及空間應用任務相關設施設備的安裝和調試;開展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進行日常維護維修等相關工作。
按計劃,神舟十四號飛船入軌後,將採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對接於天和核心艙徑向端口,與天和核心艙及天舟三號、天舟四號貨運飛船形成組合體。在軌駐留期間,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3名航天員將迎來空間站兩個實驗艙以及天舟五號貨運飛船、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的來訪對接,並與神舟十五號飛行乘組進行在軌輪換,於12月返回東風着陸場。
此次任務航天員擔負的主要任務有哪些?
發佈會上介紹,神舟十四號飛行任務是我國空間站建造階段第一次載人飛行任務,任務期間將全面完成以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為基本構型的天宮空間站建造,建成國家太空實驗室。
具體講,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將和地面配合完成兩個實驗艙與核心艙的交會對接和轉位;首次進駐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建立載人環境;配合地面開展兩艙組合體、三艙組合體、大小機械臂、氣閘艙出艙等相關功能的測試工作;首次利用位於問天實驗艙的氣閘艙實施2-3次出艙活動;完成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十餘個科學實驗機櫃解鎖、安裝;繼續開展“天宮課堂”太空授課及其他公益活動。除此之外,神十四乘組還將開展在軌健康監測與檢查、防護鍛鍊、在軌訓練與演練,以及大量空間站平台巡檢測試、設備維護、維修驗證、物資管理和站務管理等工作。
在軌期間,乘組將面臨構型多(期間經歷9種組合體構型),狀態新(要操控小機械臂和組合臂、從問天艙氣閘艙實施出艙),任務密(實施5次交會對接、3次分離撤離、2次轉位、2~3次出艙,各次任務環環相扣)等挑戰,對乘組執行任務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
針對這些特點,在完成通用訓練科目的基礎上,我們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對神舟十四號乘組進行了針對性強化訓練:一是完成了問天艙、夢天艙進駐狀態設置和三艙工作生活以及健康保障、物資管理、站務管理等訓練,乘組具備了三艙在軌駐留技能;二是完成了小機械臂操作、利用問天氣閘艙出艙活動和遙操作實驗艙交會對接等訓練,乘組具備了完成空間站建造任務技能;三是針對三艙實(試)驗項目增多的情況,完成了約30項空間實(試)驗項目及平台相關操作訓練,乘組具備了開展相應科學實(試)驗的技能。此外,我們多次安排神舟十四號乘組與神舟十二號、神舟十三號乘組交流,也將在神舟十三號任務基礎上進一步改進和完善航天員長期飛行保障措施,確保航天員在軌健康生活、高效工作,圓滿完成飛行任務。
“明星”部件機械臂與原來機械臂有什麼區別?
發佈會上介紹,機械臂是空間站的“明星”部件之一,我們在後續發射的問天實驗艙配置了一個小機械臂,與已隨天和核心艙入軌工作的大機械臂相比,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更加精巧,小機械臂的重量和長度均約為大臂的一半,負載能力約為大臂的1/8,相應的目標適配器也更加輕巧,小臂的運動和操控靈活。二是更加精準,小臂的末端定位精度更高,位置精度優於大臂的五倍,姿態精度優於大臂的兩倍,能夠完成精度要求更高的精細操作。三是可與大臂級聯工作,也就是小機械臂可被大機械臂抓取形成組合機械臂,艙外作業覆蓋範圍更廣,通過大範圍轉移滿足去往不同位置進行精細作業的需求。
擔負的任務上,首先與大機械臂相似,小機械臂通過目標適配器連接分離切換,可實現獨立艙外爬行,完成航天員出艙活動支持、艙外狀態檢查等任務。其次,小機械臂可發揮自身精巧、精準的特點,完成精度要求更高的各類載荷和平台設備的艙外安裝、維護和照料等精細操作。小機械臂還可通過組合臂轉接件實現與大機械臂的級聯組合,實現航天員和載荷的大範圍作業,如後續需要在艙外安裝的設備,可以通過貨運飛船上行至夢天艙的貨物氣閘艙,通過組合臂的抓取和轉移,完成在艙外載荷平台上的安裝。此外,大小機械臂可協同開展艙外操作任務,還能完成互巡互檢的自身維護工作,有效提高了機械臂系統的可靠性。
可以説,空間站配置的大小兩個機械臂,分工各有側重,又相互配合,實現了1+1>2的實用功能,滿足空間站任務的需求。
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如何選拔?他們會面臨哪些挑戰?
據央視報道,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總設計師黃偉芬介紹,航天員系統按照統籌規劃、新老搭配、繼承與發展的原則,綜合各方面因素,選出陳冬、劉洋、蔡旭哲組成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總設計師黃偉芬:一方面是要分析每次任務的特點,每個人的特點跟任務的匹配性,以及他們彼此之間的心理相融性、飛行經驗、年齡等各方面因素,最後來綜合確定。因為陳冬也飛過神十一任務,神十一任務他們飛了33天。我們認為還是比較長的一個時間,然後也有組合體飛行的這個經驗,劉洋也有組合體飛行的經驗,然後我們認為這三名航天員年富力強,來執行神十四任務是最合適的人選。
圖片來源:央視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總設計師黃偉芬:神舟十四號飛行任務,是我們空間站建造階段的首次載人飛行,它是承上啓下的,意義非常重大。在長達6個月的飛行中,他們要經歷極為複雜的飛行工況,首次進入問天、夢天兩個實驗艙,要對十幾個科學研究的機櫃進行安裝、解鎖和相關的測試,還要開展大量的科學研究和試驗工作,所以他們這個乘組任務非常非常艱鉅。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總設計師黃偉芬:陳冬作為指令長始終是特別自信,然後處事雷厲風行,很果敢,非常非常細緻,經常會在訓練中和實驗中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他是屬於那種比較有主見的人。劉洋是非常有親和力的人,很樸實,溝通語言表達能力很強,這是她很突出的一個特點。蔡旭哲很聰明,對學習和領悟的能力是比較強的,他也是對新事物、新知識接受也比較快。他們三個都是屬於比較善於學習思考的人。
來源:中國載人航天官網 央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