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安川首鋼機器人有限公司張明 一聲令下 機器人大軍“活”起來

由 睢風娥 發佈於 科技

一個筆記本大小的“示教盒”,看起來就像遊戲手柄,而拿在張明手中,就成了機器人的指揮官,他能讓一個個靜止的機器人瞬間“活”起來。“站在高處,看着一排排機器人在自己的手中活動起來,齊刷刷地作業,非常震撼!”

安川首鋼機器人有限公司工程部組裝調試科長張明,已經跟機器人打交道17年了。張明原來是首鋼技校的實習教師,做電工,但他覺得沒勁。27歲,張明毅然辭職,於2003年7月加入了安川首鋼。

機器人行業對張明來説是完全陌生的領域,但他特別感興趣,一進公司立馬“惡補”。慢慢地,從一個機器人“小白”轉變成掌握核心技術的專業調試人員。

當年底,張明的機會和挑戰來了。為汽車擋風玻璃塗膠機器人做測試的任務交到了張明手中。在當時,這是國內首次應用機器人激光視覺系統技術,並首次集中運用機器人搬運、塗膠、裝配等多項技術。

機器人需要將玻璃搬運到指定位置,塗上膠,再絲毫不差地安裝上去,對精細度要求極高。“把玻璃裝配到汽車上,行動軌跡是固定的,但每台車輸送的位置會有10至15毫米偏差。為此,公司項目組設計出了激光視覺系統,檢測車身偏移量,使機器人據此自動調整行動軌跡。”

張明説,激光視覺系統操作精度要求精確到0.2毫米以內。沒有先例可循,張明只能帶領着調試隊伍“摸着石頭過河”,嘗試了各種辦法。調試的過程是漫長的,夜以繼日,經常一弄就是一宿。最終機器人運動精度被控制在0.2毫米以內。這不僅在當時填補了國內的技術空白,而且極大地提升了我國機器人應用的技術水平。

從張明手中調試出來的機器人,似乎特別“聽話”。表面看,設置功能、編寫指令,機器人就能按照要求執行任務。可背後又不只是編寫指令那麼簡單,更重要的是要熟悉掌握機器人的所有屬性和相關數據。機器人產業迅速發展,中國製造業自動化水平也在不斷提高,每進入一個新應用領域,機器人系統的組裝調試都面臨新的技術考驗。

2009年,為推進汽車零部件國產化,廣汽本田決定將汽車四門兩蓋生產環節由國外轉到國內完成。經過市場角逐,安川首鋼最終成為該項目唯一供應商。這是一個為國爭光的項目,在此之前,汽車四門兩蓋生產環節都是在國外完成。重任再次落在了張明肩上。

為了滿足生產要求,安川首鋼項目組最終確定採用機器人間接點焊技術。而這次留給調試人員的任務是:點焊後必須確保門板外側光滑,內側焊接痕跡也要降到最低。

張明又開始了沒日沒夜的調試工作。這一次,他只用了10天就解決了一系列技術難題。汽車四門兩蓋項目不僅拓展了新的機器人應用市場,也為提高汽車國產化率做出了貢獻。

17年來,張明攻克了機器人在諸多應用領域中的一道又一道難關,成長為工業機器人行業的組裝調試專家。“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能夠不斷提高中國工業自動化水平和生產效率,把機器人應用系統送到越來越多的行業生產製造車間。有了問題,我們再也不用等外國專家了。”張明説。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