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化的是產業環境,是估值體系,不變的是人心和週期。
文 | 王瑞
來源 | 少數派投資
近段時間以來,新能源車企的股價狂飆,一路向北。
特斯拉(TSLA.US)的總市值達到了5441億美元,約合3.6萬億人民幣。這個體量差不多相當於1.6個茅台(600519.US),或者2個工行(601398.SH),並且將市值第一的傳統車企豐田,遠遠甩在了身後。
在美股上市的3家中國造成新勢力也一樣。蔚來(NIO.US)股價自今年6月初以來上漲1200%,市值超過戴姆勒奔馳、通用等一眾老牌車企;小鵬汽車(XPEV.US)本月上漲230%,市值超越本田;理想汽車(LI.US)本月上漲超過100%,在3家中市值最低,但也達到了2200億人民幣——這在A股中妥妥排到60名左右。
估值快速飆升的背後,頗有不講武德的意味:
2019年,豐田、大眾的全球銷量均超過1000萬輛,上汽624萬輛,廣汽206萬輛;而蔚來僅有2萬輛,小鵬1.6萬輛,理想在去年底才剛剛開始交付。
特斯拉與比亞迪稍好,特斯拉2019年銷售37萬輛,比亞迪46萬輛(其中包括23萬輛電動車)。這二者包攬了2019年全球電動車銷量的前兩名。
也就是説,新能源車企們以遠遠不及傳統車企的交付量,實現了幾乎和傳統車企一樣,甚至遠超他們的估值。
高估值的背後全是泡沫嗎?其實也未必。
01 “全新”的賽道
這裏先解釋一下新能車賽道火起來的產業背景。
汽車行業產值巨大,產業鏈長,上下游影響之廣幾乎僅次於房地產。但最近幾十年來以來,科技賦能程度不深,行業沒有發生什麼革命性的變化。
自從特斯拉樹立了“新能源”、“智能化”的標杆後,汽車行業便開始發生了質的轉變:
汽車不再僅僅作為一種交通工具,一種機械,而是會變成一個四個輪子的“機器人”,一位懂你的“智能助手”,一個“軟硬結合”的科技產品。
當手機已經有百萬級應用、PC有萬級應用時,車作為一個重要的出行場景,僅有百級應用,發展嚴重滯後。
這導致本來應該直接在車內完成的許多動作,需要藉助手機才可以完成,比如滴滴司機接單,或者副駕乘員追劇,都只能通過手機,車內沒有合適的軟硬件配合。
想要完成從車到智能汽車的轉變,需要車機系統及其應用生態大幅升級。這裏面的市場空間極其廣闊。
當然還有最重要的“自動駕駛”。想要實現自動駕駛,需要高算力的芯片、自動駕駛計算平台、視覺感知算法、攝像頭、激光雷達等各種傳感器。絕大部分都是之前的汽車不需要裝配的。
再加上與共享出行、車聯網的結合,新能源汽車或者叫智能汽車,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廣闊的賽道了,更是一個“全新”的賽道。
這個賽道的產值可能高達數萬億美元,市場之大足以承載很多巨頭。這才有了眾多玩家的蜂擁而入。
無論是造車新勢力小鵬、理想,傳統車企上汽、豐田,共享出行公司滴滴,還是互聯網科技公司谷歌、百度,ICT公司華為,芯片公司英偉達、Mobileye,每一個都從軟件或者硬件,系統或者製造的角度切入新能源車賽道。
02 並不全是泡沫
行業的巨大變革不僅體現在最終的產品形態上,更在於對整個產業鏈價值的重構。
因此,新能車公司的估值抬升並不全是泡沫,而是他們的估值體系與方法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
一般來説,製造業公司的估值都不高,他們產品的提價能力不如消費品,往往需要因為激烈的競爭而將省出的成本讓利給下游,且多為一次性收費;而軟件公司往往輕資產,在雲計算的發展趨勢下,越來越偏SaaS的收費模式,現金流能夠源源不斷,企業價值得以提升。
蘋果就屬於“軟硬結合”的代表性科技公司,銷售iPhone、iPad、Air Pods等硬件產品,利用iOS系統打造的軟件生態閉環,通過服務收費,提高用户粘性。
事實上,2019年蘋果軟件&服務的毛利率超過60%,毛利佔比達到30%。
從產品的最終形態上看,特斯拉與蘋果很像,銷售Model S、Model 3等硬件,通過自動駕駛選裝、OTA等方式後續收費。唯一的差別在於蘋果並不是自己製造硬件產品,而特斯拉需要自建工廠。
一旦新的商業模式得以確立,並被證明可行,那麼特斯拉的估值方式確實需要向類似蘋果這樣的“科技公司”去靠攏。
其他的造車新勢力也是同樣:比如蔚來非常重視NIO House與NIO APP上社區的建設,旨在從運營上提高用户粘性;小鵬的X PILOT 3.0自動駕駛輔助系統,從軟件到算法全部自研,這才有了比特斯拉NOA路測更優秀的NGP,實現了端到端的數據閉環,從自動駕駛上打造核心競爭力,提高用户粘性。
不論是從銷售模式,還是產品特性上,新勢力都展現出了與傳統車企的巨大差別。
這才是造成新勢力估值方式與傳統車企不一樣的根本原因。
即使是香櫞做空蔚來的報告,也給了蔚來近340億美元的目標市值。這裏面的估值方法顯然已經和傳統車企完全不一樣。
回顧歷史,當一個行業出現顛覆性的變革者時,新玩家的估值會快速抬升。如果傳統玩家沒有跟上時代,他們的差距只會越拉越大。
比如下圖顯示的是蘋果與諾基亞的股價走勢,蘋果在2007年發佈初代iPhone,2011年發佈iPhone 4S。2009年開始,蘋果股價已經開始顯示出相對諾基亞的優勢。
而拉長週期看,2009年其實只是諾基亞和蘋果差距拉大的開始。現在諾基亞的市值還不及蘋果的零頭。
03 這次不一樣?
也許你會説,蘋果已經證明了自己,所以能夠給予高估值,但在智能汽車領域,玩家眾多,強敵環繞,未來的勝出者還不一定。因此目前給予新勢力的估值還是過高,泡沫必將破裂。
誠然,歷史的簡單對比並不是給予高估值的充分理由。
很多人將現在的新能車行情類比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我認為這裏面有一定的相似性。主要在於,兩段時期都具有寬鬆的流動性,而這是推升科技股估值抬升的一個重要因素。
1998年下半年美聯儲三次下調聯邦基金目標利率共75個基點,納指便開始一路攀升。直到2000年2月,納指在一年半的時間內上漲逾310%。
但1999年中,市場開始預期加息,2000年2月美國國債中期收益曲線出現倒掛,之後不久納指便開始一路狂瀉。
2020年,在新冠疫情爆發後,各國央行都採取了非常規的貨幣寬鬆政策,美聯儲將利率降至零,並推出無限制量化寬鬆政策,全球流動性極度寬鬆。中國國內上半年的貨幣政策也明顯寬鬆,LPR一路下行。
這裏面需要謹防,一旦寬鬆的流動性不在,高估值的科技股可能會面臨較大回撤的風險。
霍華德·馬克斯在《週期》中也曾説:
“這次不一樣”,是投資世界最危險的5個字。
特別是在市場價格走到歷史上極端估值水平時就更加危險,可是這個時候説“這次不一樣”的人特別多。
變化的是產業環境,是估值體系,不變的是人心和週期。
04 結語
市場的估值失效了嗎?我認為並沒有。
歷史的規律一直都在,現階段的高估值只是特定產業環境與宏觀環境中的產物而已。要理解這一點,不僅要理解估值,還要理解“市場”是怎麼想的。只要這兩者不變,估值就大體不變。
回到產品本身,特斯拉和蘋果很像,他們都用一個產品重新定義了行業。
諾基亞時代,人們很難想象手機除了打電話、發短信還能做什麼,直到蘋果出現;3G時代,很多人認為網速已經夠用,升級到4G並沒有多大必要。
今天的我們再次面臨這樣的問題:
一輛汽車,除了運送人員貨物、導航、聽音樂,還能幹什麼呢?自由駕駛、掌控方向盤的樂趣很大,我為什麼一定要自動駕駛呢?
但很可能十年、二十年以後,隨着5G、AI的發展,車帶給我們的樂趣會超過當前最超前的想象。
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