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過“捏臉師”“聞臭師”“監督師”嗎?
“捏臉師”是什麼?這個捏臉可不是美容院裏給人臉做按摩。一些捏臉師的月收入最高可達4.5萬元。捏臉師,即虛擬頭像創作者,也被稱為“捏頭師”,是在社交類應用平台孕育出的一種新型職業。捏臉師的原創作品,一般在虛擬商城中上架,從而實現變現。
“聞臭師”,這個職業看起來似乎“有點味道”,來自流行小吃螺螄粉。螺螄粉已成為年銷售超過500億元的巨大產業,聞臭師就是產業鏈中一個高薪崗位。聞臭師需要憑着十幾年的醃製經驗,聞一聞酸筍是否達標,而經驗豐富的聞臭師,年薪可達至50萬元。
與新職業相關的新聞,總能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越來越多可能以前聞所未聞的新職業漸漸進入公眾視野。可以發現,伴隨科技的不斷髮展,不斷湧現的新行業、新產業、新模式藴含着豐富的用人需求,一批又一批新職業、新崗位應時而生。
若是幾年前,在網上討論新職業新業態,輿論觀感可能與今日不盡相同。在過去,某些新職業或會被貼上“不務正業”的標籤。在今天,我們討論不斷延伸出的新職業,即便是第一次耳聞,關於新職業的探討也早已被更多人所接納。彼時,我們視外賣騎手、快遞小哥的出現為新業態的產物;而今,這些穿梭在城市街頭巷尾、千家萬户的新業態從業者見證着人們消費生活的變遷。職業的更迭速度日新月異,每一個新職業的誕生,也照見了社會飛速發展的活力。
人們觀念上的變化,與社會環境、技術進步、產業結構變化等有着不可分割的關係。這些新職業的出現,意味着社會對更加細分、多元的職業和崗位持更加開放、包容的態度,社會也為新職業提供發展的土壤。
無論是“捏臉師”還是“聞臭師”,還是監督人學習打卡的“監督師”。毫無疑問,這些誕生於移動互聯網時代人們的消費習慣、認知習慣變化的新職業,都是“技術紅利”的產物。互聯網信息技術一方面降低了一些行業的從業門檻,另一方面也為勞動者提高勞動技能提供了便利。
這是一個尊重勞動價值的時代。無論是聞臭酸筍,還是為人監督打卡,新職業、新崗位中給了更多就業者實現人生價值的更大空間,因多元的職位需求有了發揮專長的更大舞台。新業態的擇業選擇,不僅是一份生計。對於從業者而言,打破束縛的就業理念和價值追求,把自己的人生座標定位在新職業,恰是對新業態信心的傾注。
無論新職業如何發展,仍然值得不停追問的是,在新職業常態化的現況下如何完善新業態下的用工保障。去年7月,人社部等8部門共同印發《關於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指導意見》,聚焦現實中的突出問題,提出諸多有針對性的措施。關於新業態下的權益保障措施不斷提出落地,這也讓更多新業態從業者有了更多的認同感,避免權益透明。
互聯網時代,有人在風口奔湧向前,有人踴躍投身藍海。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擁抱新業態,新職業將會伴隨社會轉型、技術發展而密集產生。雨後春筍般的新職業吸引着大批年輕人去追尋夢想,探索價值。而無論何種職業,每個從業者的個人選擇背後都有一段與時代聯繫緊密的奮鬥歷程。在與日俱新的職業圖譜中,我們可以預見的是,未來仍有無數可能。
文 | 常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