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財經|末端配送矛盾待解 智能快遞箱準公共化“升級”需算好精細賬

  新華社北京2月1日電(記者李唐寧、何豐倫)2020年是中國郵政快遞業屢破紀錄的一年,記者調查發現,智能快遞箱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但面臨明顯的發展瓶頸。專家表示,快遞箱具有準公共服務屬性的特點,應加快頂層設計,制定具體指引,算好“精細賬”,兼顧普惠性及市場主體發展積極性。

  國家郵政局信息顯示,2020年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833.6億件,同比增長31.2%。2021年智能快遞箱投遞率要達到10%以上,快遞公共服務站數量達到11.5萬個。

新華財經|末端配送矛盾待解 智能快遞箱準公共化“升級”需算好精細賬

  在此背後,是我國快遞服務末端配送環節矛盾的日益凸顯,上門攬投模式成為行業健康發展的“瓶頸”。

  據勞動經濟學會就業促進專業委員會預測,若2025年我國快遞單量擴大一倍,需要新增130萬派件員。但快遞終端從業人員數量有限、流動性大、快遞員流失量大等問題如影隨形。

  據國家郵政局預計,2020年全國智能快遞櫃組數達75萬,市場規模將近300億元。儘管前期在中心城市完成“跑馬圈地”的快遞箱企業規模不小,但盈利問題卻成為天花板。

  勞動經濟學會就業促進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歐陽俊表示:“行業投入不少,智能快件箱保有量增長迅速,但實際效果仍不理想,沒有成長為末端攬送主渠道。”

  事實上,目前智能快件箱運營企業普遍虧損,如頭部企業豐巢2020年一季度未經審計的營收為3.34億元,淨虧損2.45億元。分析人士認為,背後核心原因是智能快件箱運維邊際成本難下降,目前每組智能快件箱每年預期運維成本在12500元左右,場地租金和電費支出接近一半。

  根據歐陽俊和團隊測算,如果2025年全國快遞件總量增加一倍,同時每個快遞格每天收取件從0.44個提升到0.58個,仍需新建智能快件箱160萬組,才能滿足30%的終端需求。這意味着1個1000户3000人的小區,需建104格智能快件箱7.5組,平均每棟樓(150户)1組。

  顯然,僅靠市場主體投入和完全競爭,很難完全實現這一目標。廣西師範大學經管學院教授羅婧認為,國務院相關文件賦予了智能快件箱公共屬性,但缺乏配套的相關細節,導致執行層面一些開發商、物業“坐地起價”。

  記者在廣西南寧市、百色市、柳州市的老舊小區採訪時發現,老舊小區基礎設施落後,物業、小區、城管等部門不理解,快遞箱進小區困難不小。比如百色隆林供電局為當地老舊小區改造提供了重要的“電源支撐”,但快遞箱還是面臨“接入難”。廣西快遞協會副秘書長李波表示:“城市成熟社區為中心的快遞箱‘跑馬圈地’幾乎完成,能夠佈局快遞箱的空間寥寥無幾。”

  專家表示,快遞箱、快遞櫃、快遞服務網點,在推動民生便利、提高社會整體服務效能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準公共化性質,需要更加大膽謹慎的探索嘗試。

  國家郵政局發展研究中心研究三部副主任蘭豔麗對記者表示,快遞箱是現代生活方式的重要配套,國家也明確將智能快件箱、快遞末端綜合服務場所納入公共服務設施相關規劃。

  她認為,理順快遞箱的公共屬性和運行機制,平衡消費者、物業等社區管理者、快遞櫃運營方的利益訴求,將有利於末端市場的拓展壯大,也能夠使消費者以較低成本享受更便捷的服務。“如果未來土地問題迎刃而解,快遞櫃成本將大大降低,市場只要活起來,逐步向三四線及以下城市擴張,未來潛力是很大的。”蘭豔麗説。

  多位專家建議,國家儘快推動頂層設計,明確建立“全覆蓋”“全過程”“全週期”的跨部門跨行業協同推進機制,將快遞末端服務設施作為便民利民項目,納入城市規劃,在用地、設立等方面提供便利。另外非常重要的一點是,以公共服務設施的標準規範目前市場化運營的智能快遞箱發展,需要算一筆精細賬,保證既能實現普及性的低價服務,又要保證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和規範、健康發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19 字。

轉載請註明: 新華財經|末端配送矛盾待解 智能快遞箱準公共化“升級”需算好精細賬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