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工程 國家名片

超級工程 國家名片

中核集團1月30日宣佈,全球第一台“華龍一號”核電機組福建福清核電5號機組完成滿功率連續運行考核,投入商運。

“這標誌着我國在三代核電技術領域躋身世界前列。”中核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餘劍鋒説,“中國成為繼美、法、俄等國家之後真正掌握自主三代核電技術的國家。”

據悉,“華龍一號”每台機組每年可發電近100億千瓦時,能滿足中等發達國家100萬人口的生產和生活年度用電需求,同時相當於減少標準煤消耗312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816萬噸。

2021年1月30日,福建福清。全球第一台“華龍一號”核電機組投入商業運行。這一天,距離2015年5月7日“華龍一號”全球首堆正式開工建設已經過去了2000多個日夜。

6萬多台(套)設備、165公里管道、2200公里電纜,上千人的研發設計團隊、5300多家設備供貨廠家、近20萬人先後參與項目建設……這是一座創造性的超級工程,更是一張閃光的國家名片。

“華龍一號”是我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是當前世界核電市場上接受度最高的三代核電機型之一。“華龍一號”設計壽命60年,反應堆採用177堆芯設計,堆芯設計換料週期18個月,創新採用“能動和非能動”相結合安全系統及雙層安全殼等技術,在安全性上滿足國際最高安全標準要求。

“‘華龍一號’嚴格執行了國家安全標準。”中核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餘劍鋒説,我國現行安全標準是國際上最嚴、最高、最先進的標準。

可抗震、抗大飛機撞擊的“華龍一號”,安全性靠什麼實現?

中國工程院院士葉奇蓁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三代核電技術相比二代核電技術更安全,從故障的概率上低了一個量級。“華龍一號”達到了國際上關於三代核電安全的指標。

“華龍一號”採取了“能動+非能動”的雙重安全系統。

所謂“能動”,即靠電來驅動安全系統,保障核電站運行。如果在極端情況下,核電站斷電了,這時“非能動”就能派上用場。

葉奇蓁説,“非能動”就要靠自然力量來驅動安全系統。比如發生火災時,樓上有一盆水在自然的重力作用下澆下來,就能在沒有能源的情況下起到安全保障。

“華龍一號”可以依靠重力、温差和壓縮空氣等自然力來驅動安全系統,通過蒸發、冷凝、對流、自然循環等自然過程來帶走熱量。

此外,“華龍一號”還採用了雙層安全殼的設計,外層可抵禦大飛機的撞擊,內層可做到即使堆芯出現問題,放射性物質也不會出來。

同時,“華龍一號”首堆所有核心設備均已實現國產,所有設備國產化率達88%。

要經歷什麼樣的困難和挑戰,才能換回如此充滿底氣的答案?

説起自主創新,中核集團“華龍一號”總設計師邢繼總有説不完的話。

他仍然記得,1990年在大亞灣核電站現場工作時,核電建設所需要的原材料甚至混凝土都是從國外進口的。

“研發完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一個型號,是我們中國核電人的夢想。”邢繼堅定地説。

每一項核心技術都是一座需要攻克的山頭。

大的不説,就連一個閥門都可能成為“攔路虎”。

閥門,是電站所有的核級設備裏數量最多的,“華龍一號”用到的閥門高達1.8萬台。這些閥門,小到可以揣進兜裏,大到需要用卡車來拉。

閥門雖然看起來不起眼,但對實現核電站複雜的系統功能作用卻不小。以往核電站建設中,國外閥門有成熟的運用經驗,重要閥門均為國外採購。

5年多時間,近20萬人先後參與了“華龍一號”項目的建設……建設者用自己的智慧,創造了核電建設史的奇蹟。然而,總設計師邢繼卻説:“從‘華龍一號’落地的那一天起,我們就要否定‘華龍’。”

從2015年5月落地福清到2019年10月漳州核電建設,其間開工建設的每台“華龍一號”機組圖紙都不一樣。“我們在建設‘華龍一號’第一台機組時就不斷將經驗反饋到後續項目中,這樣越往後開工的機組在安全性和經濟性上就能不斷進行優化改進,指標也更優。”邢繼説。

2020年9月,國家核准了採用“華龍一號”三代核電技術的海南昌江核電二期工程和浙江三澳核電一期工程。目前,“華龍一號”在我國已經開始批量化建設。

(據新華社北京1月30日電 記者 高敬張華迎)


來源:濟南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62 字。

轉載請註明: 超級工程 國家名片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