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的數據,重新定義港口形態

流動的數據,重新定義港口形態

山東港口青島港全自動化碼頭。

過去談及自動化碼頭,提到更多的是自動控制、物聯網和人工智能;其實,自動化碼頭也是工業互聯網應用的一個重要場景。就在不久前,青島港5G智慧碼頭應用入選了“2020年5G+工業互聯網十大典型應用案例”。

“定義全自動化碼頭是‘工業互聯網’的典型應用絕不是‘蹭熱點’。就碼頭目前結構和運行機制來講,我們完全是一個工業互聯網的碼頭。”山東港口青島港首席高級工程師,青港國際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張連鋼説。

在山東港口青島港全自動化碼頭,每台設備、每個環節、每個用户都是數據的生產者、傳送者和消費者,工業互聯網就像流動數據的“毛細血管”一樣,重新定義港口的形態。

更復雜的應用環境

空無一人的碼頭上,16台自動化橋吊、76台高速軌道吊、83台自動導引車,不論白天黑夜自動作業,靠的就是工業互聯網這一“血液循環”系統的支撐。

集裝箱岸橋無人操作,機器人自動拆集裝箱鎖墊,軌道吊“一鍵錨定”,AGV自動導引車循環充電……在集裝箱裝卸、水平運輸、堆場裝卸各環節,每一個指令、策略和過程控制等都是在網絡系統的統一協調下運行。

以軌道吊為例,幾百噸重的軌道吊每分鐘可運行270米,要在極短的時間內到達指定位置錨定,必須依靠網絡的精確控制。

在張連鋼看來,自動化碼頭好比一座無人工廠。但與處於室內環境的無人工廠相比,自動化碼頭的外部環境更加複雜,受到海風、日曬、鹽霧、水氣、低温等一系列因素影響,對設備和系統穩定性的要求更高。

在人工碼頭,設備狀況幾乎是靠碼頭工人手摸眼看耳聽來判斷,無法預判設備存在的問題,只要一個關鍵設備出現故障,生產流程就會停止。

但在工業互聯網賦能下,自動化碼頭利用設備運行情況的實時數據,預判哪台設備哪個環節可能出現故障,做到設備的預測性維護,從而減少停機風險,降低管理和運營成本。

疫情期間,自動化碼頭的無人化、零接觸、高可靠的優勢更為凸顯。在平均作業效率達到36.2自然箱/小時的基礎上,“連鋼創新團隊”不斷超越自我,創造了44.6自然箱/小時的自動化碼頭裝卸效率世界紀錄。

“自動化碼頭生產逆勢增長,上半年吞吐量同比實現兩位數以上增長。”張連鋼介紹。

打破外部數據孤島

碼頭上沒有一個人,很多人不禁要問:貨物怎樣進出?司機如何溝通?海關怎麼監管?

對自動化碼頭而言,工業互聯網的意義不只是內部生產系統的互聯互通,更在於整個業務流程以及上下游快速高效的溝通協同,實現碼頭與船公司、船代貨代、集卡司機以及口岸單位等之間的系統互聯和數據互通。

在集裝箱船大型化的時代,最大型集裝箱船一次可裝載2.4萬標箱,人工作業效率難以滿足港口生產要求,而工業互聯網成為化解大船、大運量壓力的顯著手段。從船舶計劃來港到集卡車提箱,系統與系統之間的協調調度取代了人與人的交互,作業計劃自動生成並下達指令,完全是智能化生產調度和自動化作業。

“集裝箱船到每個港口裝卸的箱子數量和位置都不一樣,哪個先裝哪個後裝,要排一個時間隊列並不斷調整,靠人來協調很難做到。”青島港自動化碼頭常務副總經理楊傑敏介紹,“通過工業互聯網,自動化碼頭在船靠泊之前提前獲取信息,通過算法制定作業計劃,在裝卸過程中視覺系統自動感知集裝箱箱號等信息。”

集卡車司機來提箱送箱也剔除了人工溝通的環節,無需像傳統碼頭一樣來現場辦理手續,直接通過手機線上辦理線上預約。集卡車從無人閘口進入指定位置,由自動化軌道吊自動作業,再從無人閘口出去,全過程只要十三四分鐘,而傳統碼頭通常需要半個小時。

“自動化碼頭對於‘計件’工資的集卡車司機來説更有吸引力,他們很喜歡來自動化碼頭,作業效率很快。”楊傑敏説。

貨物進出還有一道重要的關口是海關監管。海關無人化無縫嵌入自動化碼頭生產作業系統,在船舶卸船落箱的同時,集裝箱稱重信息、理貨報告、運抵報告就自動傳送給海關,通過X光機查驗、ASC稱重、空箱檢測、智能梯口等多系統協同,實現碼頭現場監管“零干預”、閘口監管“零駐守”、實施監管“零待時”。(周曉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15 字。

轉載請註明: 流動的數據,重新定義港口形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