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讀:運營是一個門檻低但上限高的崗位,核心的工作就是找用户、留用户、做轉化。對於低客單、高復購的產品,運營難度不大;但是對於高客單、低復購的產品,想要做好社羣運營可沒那麼容易。本文作者基於自身工作經驗,從價值角度對社羣運營展開分析,與你分享。
有人問我,運營是什麼?
某大牛曾説過,大部分人做的運營,其實就是找用户,留用户,做轉化。
運營是一個門檻低,但上限高的工種,大部分人憑經驗,靠模仿也能做得有模有樣,似乎不太需要專業知識來支撐。
例如想運營一個日雜小賣部,只要找個人流量大的臨街鬧市,基本上存活沒問題。
因為大家看到的都是這樣,這種模式已經經過了市場的檢驗,臨街鬧市帶來了穩定的客户流,日雜用品又屬於低客單,高復購產品,解決了這2個問題,運營不會有太大問題。
但如果是高客單,低復購,也沒有線下門店這種來解決用户可感可知的信任渠道,又或是虛擬服務,那如何找用户,留用户,併產生轉化呢?
我們換個角度再來看這個問題,找用户到留用户、做轉化,其實涉及3個核心問題:
- 你找到了用户
- 用户願意跟你走(持續互動)
- 最後願意聽你的(做正向決策,如購買)
就好像你去推廣兒童繪本,肯定是去找剛為人父母這樣的羣體,繪本雖然是為孩子買的,但實際使用人是父母,且父母才是做決策和最終付費的。
你找孩子的叔叔阿姨、爺爺奶奶轉化率就會低很多:我覺得挺好的(或太貴),但得回去問下孩子的爸媽,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同樣,房產中介在推高客單低復購的房子面前,也會潛意識裏敲定你的決策能力和購買力,如果你是哪種拿不下主意,要問朋友,父母的客户,他們的熱情度會低很多。
一旦確定了具備上述條件,便會窮追猛打,也會用一些銷售常用套路,無時無刻不在告訴你,同時有好幾個客户都看中了,且進入了意向溝通環節。
對房產成交來説,其實就是滿意度下的衝動消費,絕對拖不起讓客户回家各自諮詢,一旦客户選擇性多了,迴歸理性,成交率會大打折扣。
上面2個生活案例,説明了找精準用户的重要性,我覺得還是核心2個原則:
1)吸引產品的核心體驗者
例如玩具是給孩子玩的,可以先無條件先給孩子試玩,孩子喜愛,開心是第一步。
2)找準購買產品/服務的核心決策者
這類用户不僅具有決策權,往往也具有相匹配的購買力,集中火力,會事半功倍。
小結一下,當在給孩子試玩,營造孩子滿意度的同時,其實就是在:
- 面向體驗用户,塑造價值(孩子喜歡,愛不釋手)
- 面向決策用户,塑造價值感知(你看,孩子多喜歡)
成雙出入的情侶,先吸引女性,再面向男性,也是類似。當然,也有很多情況下,體驗和決策都是同一用户。
那最終上面這個繪本、玩具,爸媽會不會真的就買下來呢?不一定,可能有以下幾個模型:
- 孩子無動於衷,家長冷漠
- 這玩具家裏好多,寶寶咱下次再買,結果沒有下次
- 太貴了,人家其他店便宜很多,放棄購買
- 家裏好多,但拗不過孩子,依舊購買
- 孩子喜歡就買了,反正也沒多少錢
- 剛好需要,直接購買
對吧,即使產品體驗者滿意度有,但是也不一定形成正向購買,與之匹配是決策成本,因人而異,價格,體驗滿意度,可替代性,可選擇性等因素,都會是決策阻力。
所以,
決策成本<產品收益(對用户的價值),用户購買慾望更高
決策成本>產品收益價值,用户購買慾望更低
特別是有預期風險的收益,例如沒有用過的產品,決策成本也會隨之增加,相反,復購率高的,產品收益價值穩定且可期的,決策成本也低。例如日常買礦泉水。
但是不管怎樣,從找到用户,面向用户塑造價值和價值感知,到最終產品/服務的價值收益大於用户決策成本,形成購買轉化,都是價值線在貫穿着整個用户行為路徑。
那什麼是價值線呢,我是這樣理解的:
用户有需求,誰能提供服務來滿足此需求,那就是一條價值線,這個價值線越不可替代,越普適,能夠運營轉化的用户就會更多。
需求+服務=價值線
- 運營者通過洞察用户,提煉出核心用户訴求,就能引起用户注意(間接篩選目標用户);
- 通過服務展示、成功案例來塑造價值感知,形成初步轉化(例如入羣,加好友諮詢)
- 再次通過塑造產品/服務的真實價值體驗,降低用户決策成本,形成最終轉化(購買、長留存)
這系列用户行為背後,都有一套基於用户認知價值和決策邏輯。
如果回到做社羣運營,用户為什麼要入羣呢,不管是廣告者,還是正常用户,一定是基於某個價值吸引點的,這年頭沒人閒着沒事幹。
那入了羣,為什麼很容易流失呢,因為羣內的價值塑造和用户感知不夠,相反佔用了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收益價值<成本)
1)價值塑造,和用户本身有關係
例如遊戲用户脱坑,不再關注,再好的羣基本上也會失去價值(羣服務在,但用户需求缺失,價值線不成立)。
2)也和羣服務,服務感知有關係
用户在羣內發起需求被滿足,或用户通過感知其他用户的需求被滿足,這種情況下,用户對羣的價值認知會長期穩定,不脱坑的前提下,基本上不會退羣。
所以,我們看到,一個羣穩定後(社交新鮮感缺失),活躍的始終是少部分人,因為他們的社交需求相對旺盛。
社羣基於人與人的關係集合,能夠一定程度上滿足這些人的社交需求,且長期的羣內互動,能夠及時讓活躍用户獲得正向反饋,穩定該羣價值認知。
但是很多時候,用户不退羣也不活躍,卻會在有需求的時候來羣裏,如果被羣服務滿足,則進一步穩固羣價值認知,長線留存會更好。
相反,多次需求發起後,無果,則會逐步喪失對羣的價值認知,一旦價值線失去,要麼退羣,要麼長期失活。
需要説明的是,沉默會成為常態,但退羣不會,後者需要更多用户成本,即用户懶。
退羣現象主要分為3種:
- 用户脱坑,且社交需求不強,羣價值線缺失,直接退羣
- 羣價值線缺失,用户長期沉默,不經意間的退羣
- 需求多次發起未果,情緒化下的退羣
用户長期沉默的羣,還能否短期喚醒呢,其實是可以的。用户長期沉默,但意識中多少會存在社羣基於人與人的關係屬性,網聚人的價值認知。
只要出現那種助力活動,且與該羣羣體強相關的多人助力,這些沉默用户都被炸出來了,還是用户需求-價值線在引導着用户行為。或用户走投無路,實在搞不定了,有傾訴的需求。
不得不説的是,這種滿屏刷屏的助力活動,其實是非常破壞社羣運營生態的,核心還是破壞了社羣價值體系的感知。
滿屏的刷屏助力,非常影響他人體驗,原本羣內多種價值線被強行踐踏,一旦這種現象持續時間過長,用户的需求-價值線將得不到滿足,形成上述提到的,情緒化退羣,這一點也得到了我的多次驗證。
從價值線來重新認識運營,我們的思路和方向也會更加清晰,只要運營者有足夠的用户洞察力,且能搭建相匹配的羣服務,構建價值體系,羣運營生態就會是長期健康的。
有效流量在,後期做運營轉化的羣基礎就在。
此外,從價值體系邏輯來認識運營,還可以強化運營者的決策能力,別人的優秀案例,一定是符合了某種用户價值線的,優秀在哪?
別人做失敗的案例,失敗在哪,如何改進就會是一個更優的解決方案?
運營不是人云亦云,盲目借鑑。基於不同的運營對象,不同的需求洞察,本身就沒有萬能公式,但運營目標和用户行為-價值線是相通的。
具備一定的邏輯認知,結合實際成本來合理制定目標,做決策,才是一個可靠的、合格的運營人應該具備的素質。
浮躁之中,希望對你有所啓發。
作者:藍貓,網易遊戲社羣運營人,個人公眾號:進擊的藍貓
本文由 @網易遊戲藍貓 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