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 金鳳
12月11日,2020年全國通信理論與技術學術會議暨通信領域創新發展論壇召開。來自全國的高校、學術團體、科研機構的專家,就毫米波異質集成電路、信息超材料、未來智能網絡、6G全頻段全場景普適信道建模探索等話題進行探討。
當前全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推進,信息技術日新月異,5G與工業互聯網的融合將加速數字中國、智慧社會的建設,加速中國新型工業化進程,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能,為疫情籠罩下的世界經濟創造新的發展機遇。
那麼,未來智能網絡長啥樣?在浙江大學張朝陽教授看來, 感知、通信、計算協同融合,是大勢所趨。“未來網絡的核心目標是要提供智能的服務,提供智能、高效、敏捷、安全、可靠的端到端一體化的集成服務,比如説互聯網需要提供一體化的感知、通信服務;城市大腦提供的是一體化的感知、通信與計算的服務。未來網絡感知、通信、計算能力是逐步集成在一起的,不管是終端還是路由,會慢慢把很多能力集成在一起,形成超級融合的節點。”
張朝陽認為, 網絡不僅是數據管道,它是數據生產、運輸、加工和利用的一體化機器。我們過去一直把數據當做網絡的原料,但數據更是網絡當中流動的血液,數據本身攜帶很多的知識,當流經每個節點的時候,它將會使得這個節點的感知、通信和計算能力增強和升級,從而促使網絡部斷的更新和持續演進。“網絡要提供智能服務,未來網絡的是智能協同融合的,網絡智能是機器智能的高級發展階段。
打造真正的網絡智能,我們需要所有節點、感知、通信與計算能力高度協同融合,必須實現高效分佈式的數據融集、羣智式的協同學習、雲邊端一體化的算法部署,才能實現未來的智慧應用。”
隨着6G、移動通信技術、物聯網、邊緣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為代表的信息通信技術的快速迭代,下一代通信技術將賦能物與物、物與人、人與人的萬物互聯,實現可感知、可辨識、可計算、可控制、可管理,滿足虛擬現實、高清視頻、智能製造、自動駕駛等各行各業的應用需求。
東南大學王承祥教授表示,如果説4G之前的通訊研究,聚焦移動互聯網的問題,5G將移動互聯網的場景擴展到萬物互聯、物聯網,6G將在5G基礎上不斷深化移動互聯網、擴展萬物網聯的範圍,並且最終和大數據、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實現萬物智聯。
“應用需求驅動技術需求,從傳輸速率的角度,6G可能在5G的基礎上繼續提高數十倍,達到Tbps的超高傳輸速率。”王承祥描繪的6G願景是全覆蓋、全頻譜、全應用、強安全。他説,為了實現全球深度覆蓋,地面移動通信網絡將會和衞星通信網絡、無人機網絡、海洋通信網絡,甚至是水下通信網絡、光通信網絡深度融合。全頻譜是要繼續深耕6G赫茲以下的頻段,甚至是水中通信,太赫茲、光線等等都會用到,為了實現超大連接、超高的傳輸速率,更高的頻段還是需要的。全應用指的是通信不僅僅要解決垂直應用,還要和感知、存儲、控制、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深度融合,應用於各個垂直行業。強安全就是網絡工作的同時,就是安全的網絡,不必再後續打補丁。
隨後, 王承祥從6G的關鍵技術、6G普適性的模型及6G信道研究方面的挑戰,對6G進行解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