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創新指數7年躍升20位,中國是如何做到的?

全球創新指數7年躍升20位,中國是如何做到的?

中國走向世界科技強國的支點在哪裏?“雙循環”如何推動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在日前舉行的“浦江創新論壇——2020科技創新智庫國際研討會”上,合作、網絡、流動等成為國內外科技創新智庫專家發言的高頻詞。隨着創新空間格局由等級化向網絡化演變,多節點、多中心、多層級的全球創新網絡正在加速形成。專家們表示,應該抓住全球知識創新版圖重構的契機,提升上海在創新網絡中的位置。

打破知識流動壁壘,更加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

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佈的《2019年全球創新指數》,中國的排名從2012年的34名上升到2019年的14名,成為排行榜前20名中唯一的發展中經濟體。

7年躍升20位,中國做對了什麼?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鬍志堅分析説,根據報告提供的數據,中國的某些指標已常年名列前茅,如本國人專利申請數量、提供正規培訓的公司佔比已經連續七年位居世界第一;一些指標上升很快,如易於創業水平躍升99位、電子參與程度躍升34名、國家每千人口程序員數量躍升27位。

不過,想要在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繼續攀升,仍需補短板。比如,新技術、新產品在進入市場過程中,在技術轉化、定價、政府採購等環節還要一些瓶頸和障礙,以市場機制為基礎的產學研合作自組織能力也需進一步提高。

“這提示我們,需要進一步打破知識流動的壁壘,更加主動地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引領高層次開放型經濟發展。”胡志堅説。

全球知識創新版圖加速重構,中國是引起這一變化的重要力量

“創新是一種在網絡中的活動。”美國蘭德公司高級經濟學家斯蒂文·波珀直言,在他給出的一張“如何定義創新潛力”的圖標中,網絡合作在橫向和縱向座標中都處於中間位置。

科技全球化背景下,國際合作已經成為前沿科學發現的主導力量,合著科研論文是知識合作最直接的體現形式。一項長達十年(2006-2016年)的調查發現,科學和工程類文獻的國際合作比例從16.7%上升到21.7%,這意味着每5篇論文至少有一篇是多國科研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結果。

在全球知識合作網絡中,誰佔據了樞紐位置,誰就擁有巨大發展潛力。2007年,紐約以392的網絡連通性(與紐約進行知識合作的城市數量)成為全球知識合作網絡核心,波士頓和倫敦分列第二和第三位。2017年,北京的網絡連通性已躍升為全球第三。

當下,全球技術創新格局逐漸由“北美、歐洲”兩極主導發展為“北美-東亞-歐洲”,2017年,PCT專利申請量排名前十的城市中有六個來自東亞。從斯蒂文的研究中也發現,近年來美國專利申請的領域越來越多地偏向藝術類,而中國則在前沿科技領域穩紮穩打,他相信這些年的努力將幫助中國厚積薄發。

在創新系統中提升策源能力,城市的未來取決於當下的選擇

中國走向世界科技強國的支點在哪裏?浦江創新論壇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冠華表示,自主創新是攀登世界科技高峯的必由之路。當下芯片、量子通信、腦科學、暗物質等基礎科學不斷開闢新疆域,新技術呈現脈衝式爆發態度,提升創新策源能力、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已成為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抓手。

讓科學家心無旁騖、輕裝上陣,加強基礎研究投入十分重要。2019年,上海基礎研究投入佔全社會研發(R&D;)經費投入佔比達到8.0%左右,在全國名列前茅,“十四五”期間,這一比例還將繼續提升。

中國科學院創新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穆榮平表示,未來城市發展的格局取決於當下的選擇,應以“願景+需求驅動”為城市發展輸入動力,創新全球化、製造智能化、服務數字化、城鄉一體化、消費健康化和環境綠色化都是中國創新發展的藍圖。他提出,圍繞這些願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製造業創新生態系統,應進一步突出信息技術的引領作用、高端裝備的支撐作用、生命健康產業的惠民作用,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搶佔先機。

作者:沈湫莎
責任編輯:任荃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62 字。

轉載請註明: 全球創新指數7年躍升20位,中國是如何做到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