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宏直言:二次感染不值得討論!全球4000萬人確診新冠,二次感染僅9人
10月22日傍晚,2020浦江創新論壇系列活動“特別對話:科技創新與全球健康共治”在浦東舉行,由曹可凡主持,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市科協前主席陳凱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副院長陳爾真,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高級顧問蘭斯·羅德瓦爾德(Lance Rodewald),共同探討這一話題。
主持人曹可凡提問,中國成功抗疫的背後,也暴露出中國在公共衞生等領域的一些短板,“那麼從基礎科學研究來看,我們還有哪些短板?未來應該如何補齊短板?”
對於這個問題,張文宏指出,這次疫情最終取決於全球能不能很好控制疫情。只有中國控制得好,從長遠來看並沒有用,因為國際交流不可能長期停擺。
現在,中國還需要加強兩個方向的研究:
一是對症治療藥物,能夠使重症病人病死率下降;
二是疫苗,保護脆弱易感人羣,也能降低病死率。張文宏説:“目前對症藥物和疫苗都還沒有真正問世。所有事情都要等它水落石出,才能吃下這顆定心丸。”
治療重症病人的過程中,呼吸機是一種良好輔助手段,但關於呼吸機研發生產,其中有一些核心技術中國並不掌握。陳爾真認為,這是當前普遍存在的事實,尤其是在高端呼吸機和ECMO方面,中國還存在不少技術短板,不能達到臨牀需求,“在這些方面,我們仍然需要科技攻關,才能救助更多重症患者,降低病死率。”
作為藥學專家,陳凱先認為,面對新冠疫情,中國藥學界已經發現了一些新藥,並且發表多篇相關論文。但中國當前的藥物研究領域也有問題,主要集中於對重大突發傳染病的技術儲備、成果儲備薄弱,不能完全做到防患於未然。
陳凱先總結了形成這種現象的三個原因:一是在制定科學計劃時,沒有將傳染病預防放在重要位置上;二是一些藥物研究需要P3級別的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符合條件的實驗室數量不夠,成為一大制約因素;三是對藥物的評價手段非常欠缺。陳凱先説:“我們需要解決這些不足,不單對這次抗擊新冠疫情有利,對未來迎擊可能出現的新挑戰也有長遠價值。”
而蘭斯·羅德瓦爾德在聽完主持人提問後笑道:“你問我中國的短板,那就問錯人了,因為我真的對中國抗擊疫情的措施非常敬畏。我只是一個見證人。”他認為,中國抗疫措施中最值得其他國家學習的是密切接觸者管控,這需要大量人力物力,但能夠有效切斷病毒的傳播路徑。
國際合作已成大趨勢
全球疫情發展至今,國際合作已成大趨勢。世界主流國家都明白,病毒沒有國界,沒有國家能獨善其身,或者依靠自身力量遏制新冠發展,國際合作至關重要。蘭斯·羅德瓦爾德認為,全球共同開發疫苗是國際合作共治新冠疫情的關鍵,國際合作可以快速生產出安全可靠的疫苗,讓疫苗最快地被老百姓有效運用,讓世界重啓。
陳凱先則指出,抗疫國際合作需要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是研究領域的交流合作,比如在疫情早期,病毒基因組測序、病毒結構生物學等數據迅速公佈,全世界科學家共享,對藥物和疫苗研究非常重要。再如上海發現一種老藥可以在體外遏制新冠病毒,不知道體內實驗有沒有效果,英國一家基金會主動拿出150萬英鎊贊助該研究。另一個就是研究成果的應用和推廣,用全人類的智慧和力量來戰勝疫情。
國際合作固然重要,外防輸入也千萬不能放鬆警惕。中國疫情已經得到很好控制,但全球疫情依然嚴峻,歐洲出現第二波疫情,美國感染人數依然居高不下。世界全部停頓似乎不太可能,在此背景下,中國應當如何防止輸入性病例,如何繼續有效守住國門?
“實際上大家已經不是很關注這個問題了。”張文宏坦言,老百姓對這一情況已經非常熟悉,只要謹慎維持原有防疫策略即可,中國的第二波疫情防控情況理想,完全有信心控制住輸入型疫情。近期出現了小範圍輸入型病例,都很快就被控制住。
曹可凡還特別問了張文宏一個問題:世界範圍內出現了個別的二次感染病例,是不是説明抗體沒那麼有效,疫苗的效果可能會有折扣?
張文宏直言:“這個問題目前不值得討論。”他認為,如今確切有可能二次感染的只有9人,而全球確診病例已達4000萬,二次感染患者佔比太低,不能説明人類免疫系統會在一年內被病毒反覆摧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