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視頻動態——自我矛盾的“愛而不得”
編輯導語:你還記得視頻動態是什麼嗎?你上次發視頻動態又是什麼時候呢?説到微信視頻動態這個詞,在測試之初引起了巨大的反響,而後很快便無人問津了,甚至有些人從頭到尾都沒有使用過微信的這個功能。那麼,微信的視頻動態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呢?又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它表現不佳呢?我們一起來看本文作者的分析。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王陽明
前幾日突然有個朋友在微信上問我,那個可以有藍色小泡泡的視頻動態怎麼該怎麼發,在朋友圈找了好久也沒找到發佈的入口。
我反問他,怎麼突然想起發視頻動態來了,他回答説,“我媽想發一個跳廣場舞的視頻去炫耀一下”。
微信推出「即刻視頻」功能是在7.0.0版本,因為名字太拗口才有了後來的「視頻動態」,該功能在灰度測試階段就已經有了n多個入口,並且佔領了朋友圈頂部這一億級的流量風口。可見微信團隊對於此功能的看重與期望,似乎所有人都覺得上億的內容產出就是分分鐘的事情。
但事實確是「視頻動態」在上線後確實掀起了一小段的跟風熱潮,隨後便後勁不足草草收場無人問津,甚至到現在已經成為了快被人們遺忘的一個功能,以至我在寫文章的過程中想要在500+好友中找幾個素材都一例難求,確有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那味。
本文便是作者自身對於「視頻動態」這一功能深受鍾愛卻愛而不得的一些拙見,歡迎討論指點。
一、「視頻動態」存在的意義相比於一些資深的產品經理或業界大v來説,我入行尚淺,因此沒有經驗也沒有資歷從一些戰略佈局方面去分析指點一個產品或功能的生死存亡。
我更相信任何產品都有其存在的意義與價值,都飽含了產品經理的心血與思考,無論其成為行業巨頭飽受追捧還是表現平平飽受爭議,都是我拿來學習補充自身的寶藏。
所以在分析「視頻動態」為什麼沒落之前,先去揣摩「視頻動態」為什麼存在。
1. 搶佔短視頻市場,拓寬社交屬性眾所周知2018年是短視頻崛起的一年,抖音、快手等APP快速崛起並佔領是短視頻市場的頭部地位,而且經過其長時間的積累,其地位已逐漸穩定不可撼動,但短視頻紅利大蛋糕依舊值得瓜分且不容小覷。
因此擁有巨大流量的微信平台不可能放棄這一領域,於是微視、視頻動態、視頻號等功能的上線便代表着騰訊已經做好了拓寬產品維度的準備。
但是對比其他的短視頻產品,「視頻動態」最大的區別在於其內容產出只能保存24個小時,且基於熟人社交的分流方式更加的隱蔽私密,其重點依舊還是社交而非短視頻。
所以在我看來「視頻動態」的上線可以看做騰訊部署新產業鏈的附加功能,在向世人宣告騰訊進入短視頻行業的同時,豐富微信原本的社交屬性,完善其功能矩陣中缺少的視頻社交元素,為微信這一國民級產品注入新鮮活力。
2. 對標虛假社交,營造真實定位在微信7.0.0版本上線後張小龍老師發佈了這樣一條朋友圈,“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可見在張小龍的眼裏, 「視頻動態」的誕生是想達到人物合一,物我和諧的真實狀態,視頻動態就是那朵唯心存在的花,每一個社交圈子就是決定它存不存在的人。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談到朋友圈人們腦子裏就會自動浮現一個詞語“虛假”,原本用於記錄生活的社交廣場好像已經逐漸演變成了打造人設的虛擬戰場。
“分享”原本就是帶有強目的性的行為,其用户心理説到底還是虛榮與表現,只有少數用户能夠不在意他人評價,真正的利用朋友圈發表看法記錄生活。
我相信張小龍老師設計「視頻動態」的目的和野望,便在於還微信用户一個真實世界的角落。
無論是視頻在發佈24小時候自動刪除且無法被翻閲、點擊觀看視頻動態的強指向性路徑還是冒泡僅發佈者可見全封閉互動方式等設計,無一不在明示着「視頻動態」與朋友圈的差異。
用户在某年某月某日隨手拍下的視頻動態,就是他在真實地一天內拍下的真實世界的一角,因為不用怕被別人翻閲評價從而影響人設;偶爾點進某人發表的視頻隨手冒了個泡,只代表着我來了我看過,不用怕因他人猜測帶來的心理壓力。
每一個視頻在發佈的24小時內,只有被你看見,它才存在。
3. 提高分享效率,降低時間成本張小龍老師在2019年的微信公開課上提到過,技術的使命應該是幫助人類提高效率,作為一個好的溝通工具,一定要高效。
在他的認知裏,一款APP將用户停留時長作為KPI是不合理的,每個人一天只有24小時,互聯網人的使命不應該是讓所有人把時間都花在手機上面。
以朋友圈為例,每個人無論有多少好友,刷朋友圈的時間都是大致固定的,只不過內容多的話會瀏覽的快一點、互動的少一點,但這只是在內容消費者的角度。
對於內容生產者來説,發送一條朋友圈所佔用的時間遠遠超過了原本的預期,發送之前要花時間p圖想文案,發送時要認真考慮排版和屏蔽人選,發送之後也要花費時間去關注點贊和評論維護社交圈……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張小龍老師的原動力。
這一現象是用户長期以往形成的行為習慣,從產品端是很難進行修正的,所以我認為「視頻動態」是小龍老師為糾正朋友圈分享效率虛高獨闢的一條小路。
在發佈過程中「視頻動態」並沒有引導用户去過多的關注視頻質量與反響,反而採用隨拍隨發的理念,削弱了一般分享的互動功能,降低用户分享行為帶來的回饋預期,從而減少人們在整個分享動作持續過程中的時間耗費。
總之,在對於「視頻動態」的設計理念上,張小龍老師絕對是有着頂級產品人的操守和素養。雖説產品在問世之後的發展動向往往不會那麼的符合預期,這也是任何產品經理或者任何產品在設計過程中都難以避免的理想化問題。
二、「視頻動態」表現不佳的原因「視頻動態」目前觸達的用户數量以及日活躍度等數據,都不是很理想,這裏面有用户的原因也有產品自身的侷限性,在親身體驗並瀏覽了很多產品人的分析之後,我更傾向於從「視頻動態」設計的矛盾點出發去進行分析。
1. 功能認知模糊,行為習慣飽和首先,是「視頻動態」與用户習慣之間的矛盾。
張小龍老師在版本上新中為「視頻動態」新增了朋友圈頂部的強提醒入口,似乎是為了提高用户的觀看和使用次數。
目前為止「視頻動態」的入口包括朋友圈列表頂部、朋友圈列表中用户頭像、聊天窗口頂部、通訊錄列表頭像、朋友圈評論頭像等等共8個入口,但我們主要看到他人發佈「視頻動態」主要還是從朋友圈這個入口,其他的入口太深,也不是固定不變的,用户很難統一觀看路徑。
零散的瀏覽導向意味着很難產生流程化的功能認知,用户不會形成像刷朋友圈一樣的行為習慣,所以只能帶來階段性的爆發增長而非持續增長。
其次對於內容生產者來説,發佈「視頻動態」的入口在朋友圈下拉頁面,同樣較為深入隱晦,而且在用户認知裏,在朋友圈發佈視頻和發佈「視頻動態」二者的區別並不明顯甚至並沒有區別。
用户的習慣一旦養成,是很難發生改變的。
同樣在微信近10年的生態系統中,用户的習慣已經接近飽和,培養一個新的習慣愈加困難。習慣了在朋友圈發佈視頻的用户,面對一個在他們看來和朋友圈無大區別的新功能,可能會發幾個嚐嚐鮮,但最終還是會被習慣打敗。
2. 內容強提醒曝光,可見選擇風險高其次,是用户心理與真實生活之間的矛盾。
「視頻動態」在發佈後的24小時內會作為個人朋友圈主頁的背景,如果如張小龍老師所説,「視頻動態」的是一個記錄真實狀態的工具,那麼更多人選擇這一功能的原因就是它的私密性與弱連接性。
畢竟真實生活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完美,朋友圈已經記錄了它美好虛假的一面,誰又想要自己平淡甚至苦澀的生活被公之於眾呢?
但現在點擊“就這樣”選擇發佈「視頻動態」的同時,就相當於生活的另一面被自己親手曝光,到底是毅然決然的勇氣和魄力還是變相營造“真實”人設的另一條路?
或許是受到朋友圈三天可見的影響,「視頻動態」在可見性上的設計並沒有沿用朋友圈的屏蔽功能,發佈者只有兩個選擇:要麼屏蔽所有人,要麼所有人可見,在24小時的時限內,更多的選擇權交到了內容消費者手中,由好友決定是否觀看你的新動態。
但在我的認知裏,本就不存在想封閉的朋友圈,只有想屏蔽掉的人,無論是想維繫虛假的人設,還是想原真實生活,都有不同的針對性受眾——朋友圈被一部分人追捧,「視頻動態」需要的就是另一部分人的認同。
當「視頻動態」的真實被公開,朋友圈就有崩塌的風險,「視頻動態」似乎成了一場賭博,賭它不會被那麼多人看到,賭它不會讓自己的主頁成為真實與虛假對壘的戰場。
3. 內容質量平淡,社交反饋封閉最後,是「視頻動態」與「視頻動態」之間的矛盾。
作為一個社交屬性的視頻分享功能,其能夠刺激用户增長的特點就是高質量的視頻內容和高頻率的互動反饋,而「視頻動態」的設計理念卻導致其最薄弱的就是這兩點。
1)對於高質量的視頻內容
「視頻動態」一沒有豐富的內容導向,只是呼籲大家拍攝真實的生活場景;二沒有強大的剪輯功能,只提供簡單的配樂和特效。
「視頻動態」在視頻發佈的路徑裏最大程度上追求了效率,導致其很難像抖音快手那樣做到華麗到模板化的剪輯功能,尤其後者還推出了剪映和快影等簡易剪輯軟件,一鍵剪同款、一鍵轉發等功能讓其視頻產出質量和效率雙重增長,從而吸引大量的用户。
相比而言隨手一拍的視頻內容質量可想而知,既不能讓生產者對自己的作品心滿意足,也不能讓消費者產生跟拍的熱情。
所以我覺得如果微信團隊後期想要在這上面做文章的話,要麼改變用户,掀起一場視頻版“拍一拍”熱潮,要麼改變視頻,打造一款符合微信風格的剪輯軟件。
2)對於高頻率的互動反饋而言
「視頻動態」全封閉的冒泡設計一方面保護了用户的互動隱私;另一方面也封閉了互動的橫向反饋,很容易形成發佈「視頻動態」得不到好友反饋的認知,不利於新內容的產出。
可能你的一條視頻動態受到了廣大好友的喜歡,冒泡評論狂轟亂炸;但在外人看來,那裏風平浪靜,互動區一貧如洗,當分享成為沒有意義的行為,那分享的意義何在呢?
三、總結雖説「視頻動態」目前的評價褒貶不一,經典的“有5億人吐槽,有1億人教我怎樣做產品”,但是「視頻動態」成功與否的評判標準又該由誰定義呢?
- 在用户看來它可能是失敗的,因為並沒有很多人使用它;
- 在商家端看來,它可能是差強人意的,因為它並沒有帶來極高的商業價值;
- 但在張小龍眼裏,他一定是成功的,因為它確確實實達到了“真實”的設計理念,補全了朋友圈的空子,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記錄生活的工具。
作為剛入門的產品人來講,我很佩服張小龍老師對於產品設計的原則和操守。在如今強利益導向的產品圈子裏,能夠保持初心,反向總結與反思產品的不足之處,糾正設計理念,這將作為我在學習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原則。
作者:楊同學
本文由@: p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請勿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