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百萬新冠逝者成為“悲傷里程碑”

外媒稱,世界衞生組織當地時間週二表示,全球新冠死亡病例超過100萬人是一座“非常令人悲傷的里程碑”,其中很多死者在“極為苦難和孤獨”的情形下走向死亡,而他們的家人甚至無法道一句再見。然而,這其中大部分苦難本可以避免,相關因素包括一個國家的資源、警惕性、政治意願和是否幾乎每個人都認真對待這一威脅。

據路透社日內瓦9月29日報道,根據路透社統計,全球新冠病毒死亡人數於週二超過100萬。在這場重創全球經濟、壓垮衞生系統、改變了民眾生活方式的大流行中,這是一個嚴峻的統計數字。

世衞組織發言人瑪格麗特·哈里斯在日內瓦的一場聯合國簡報會上説:“有那麼多人失去了他們的親人好友,卻沒有機會説再見。很多人在離開人世的時候是孤零零的……這是一種極為苦難和孤獨的死亡。”

“有一個積極的信息是,這種病毒是可以被遏制的。它不是流感。”哈里斯説。

多數苦難本可避免

據美國《紐約時報》網站9月29日文章稱,新冠病毒已在全球造成超過100萬人死亡——這是一個由官方統計得出的令人痛苦的數字,但它遠遠低估了真正死亡的人數。新冠肺炎可能已經超過結核病和肝炎,成為世界上最致命的傳染病,而且與其他疾病不同,它仍在迅速蔓延。

一個多世紀以來從未出現過這樣的情況:新冠病毒已經滲透到地球上每一個人口稠密的地區,播下恐懼和貧困的種子;在一些國家感染了數百萬人,使整個經濟癱瘓。但是,當人們把注意力集中在它使世界上很大一部分商業、教育和社會生活停滯所造成的破壞時,人們很容易忽視它造成的最直接的人類代價。

一百多萬人——父母、孩子、兄弟姐妹、朋友、鄰居、同事、老師、同學——全部突然地、過早地離開了我們。從新冠病毒中存活下來的患者在康復前要卧牀數週甚至數月,許多患者得遭受持續性的疾病影響,其嚴重程度和持續時間仍不清楚。

然而,大部分苦難本可以避免——這是最令人心碎的方面之一。

“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全球性事件,很多人會生病,他們中的許多人會死,但情況本不需要這麼糟糕。”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健康保障中心主任湯姆·英格斯比説。

中國、德國、韓國和新西蘭等地的情況已經表明,在重新開放企業和學校的同時,將大流行的速度降至足以限制感染和死亡的程度是有可能的。

但這需要一系列因素的結合,而這些因素可能是貧窮國家無法做到的,也是即使像美國這樣的國家也沒辦法召集的:大規模檢測、追蹤接觸者、隔離、保持社交距離、戴口罩、提供防護裝備、制定明確而一致的策略,以及在出現問題時願意立刻使社會停止運轉。

慘痛教訓值得記取

一兩個或三個因素並不是關鍵。“這是一整個生態系統,是共同起作用的。”美國國家衞生研究院的科學家瑪莎·納爾遜説。

這取決於資源、警惕性、政治意願和是否幾乎每個人都認真對待這一威脅——如果疾病被政治化,如果政府反應遲緩或不一致,如果每個國家或地區都走自己的路(不論明智與否),情況就更難實現。

“擁有所有的技術能力是一回事,但如果我們的領導人顛覆科學、將疫情最小化,或對人們進行錯誤的安撫,我們就會把其他一切都置於危險之中。”英格斯比博士説。

專家們一再表示,各國政府的反應過於遲緩,一直等到本國或地區陷入困境時才採取行動;要麼無視這種威脅,要麼將其視為中國的問題、亞洲的問題、意大利的問題、歐洲的問題或紐約的問題。

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前負責人托馬斯·R·弗裏登表示,政府與公眾溝通之間的重大失誤,在美國表現得最為明顯。

世界現在知道如何扭轉大流行的趨勢——不是消除風險,而是將其保持在可控的水平。但一路上,還有一些意外出現。

事實證明,口罩比西方專家預測的更有幫助。前所未有的社交距離比預期的更加可行和有效。户外聚會和室內聚會的危險差別也比預期的大。

各國已經從慘痛的教訓中認識到,它們用於檢測工具包、實驗室化學品和防護設備的供應鏈不足,而且太容易崩潰,或者過於依賴外國供應商。

目前我們尚不清楚病毒是如何變異的、變異的速度有多快,這使得我們無法預測一種可能的疫苗能在多長時間內發揮作用。更廣泛地説,這場大流行暴露出科學家對新冠病毒知之甚少。

從公共衞生的角度來看,最大的未知可能是,當下一次大流行到來時(不是如果,而是何時),世界是否能做更好的準備。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91 字。

轉載請註明: 外媒:百萬新冠逝者成為“悲傷里程碑”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