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崩潰,就在一瞬間。”
10月30日,福建泉州,某餐館裏的一幕,真實演繹了這句話——
監控顯示,取餐高峯期,該餐館人流如熾,排號排到了70多。一位外賣員等候取餐,間隙中高聲問店家:“73、75號還有多久?”店家則反問:“你大聲有什麼用?”
一句話點燃了導火索。
外賣員情緒失控,伸手打翻枱面上已打包好的飯菜,店家見狀,則持大漏勺砸了過去。
視頻後半段顯示,店家鍋打腳踹外賣員;外賣員則坐在地上,崩潰大哭。
此事得到妥善處理:警方介入,促使雙方達成和解,店家賠償外賣員4000元醫療費。透過“崩潰的外賣員”和“憤怒的店家”,筆者有三句話,不得不説——
第一句,“暴躁”可以理解
與時間賽跑,壓力之下,“暴躁”難免。
砸東西不應該。身為成年人,控制情緒是起碼的素質,沒有人會為你的“崩潰”買單。但站在外賣員的角度,一句“還要多久”卻暴露了他們的所想所求。想一想,他們從早到晚,風吹日曬,在街道里奔波,在樓層間穿梭,滿腦子想的都是如何按時將可口飯菜送到我們手中。他們是賽跑者,倒計時哨聲吹響之時,焦慮可以理解。
動拳腳要不得。再委屈也不能付諸武力,再憤怒也不能打人致傷,這是底線,也是紅線,不容置喙。但站在店家的角度,一句“你大聲有什麼用”也能理解。店家所營的,不過是小本生意,租金、物價環環相扣,在疫後重生的背景下尤為不易。眼見着飯菜剛打包好,就被推到地上,他們心生怒氣在所難免。
其實不單單是外賣員和店家。在這個快時代裏,我們每個人都是賽跑者,都面臨接踵而至的競爭和重壓,都需要加倍的拼搏和努力,自然也會面臨各種各樣的不如意、不甘心和不得已。生活不易,奔跑不停,不妨再多一些理解、寬容和善意,給他們,也給我們自己。
第二句,“尊重”實屬不易
再平凡的骨頭裏,也有江河。
此次新聞一出,網友議論紛紛,除了將鏡頭對準事件本身,不少人也探討起了外賣小哥的生存現狀和小本經營的難處,表示“每一個自食其力的勞動者,都應當被尊重。”
我們的輿論場正衍生出越來越多類似的聲音——
今年4月,“網紅教授”鄭強履新太原理工大學,一入校,便發出疾呼,要尊重後勤,“今後的畢業典禮,一定要讓後勤的同志接受敬禮”。
今年9月,一段視頻在網絡熱傳,引發譁然:一領導因為報送文件的公務而暴怒謾罵下屬,一巴掌扇到下屬臉上,下屬唯唯諾諾雙手捧上材料,卻又捱了一記耳光……一經曝光,網友怒斥:尊重必須有!該“領導”被撤職、降級、調離原崗位,還領了“行政拘留15日”的處罰。
不僅於此,10月17日,江蘇南京,因佔道經營,3城管當街動手,對商販拳打腳踢,後被處以行政拘留13日,並處六百元罰款,相關視頻新聞一度衝上熱搜,評論裏“商販也是人”的聲音不絕於耳。
幾則新聞,同一個切口,同一種審視:我們越來越關注個體、尋求尊重、在意平等。這源自我們身為勞動者個體意識的覺醒,也有賴於時代變化,賦予每個“小人物”價值實現的舞台和契機。我們努力工作、認真生活,我們用拼搏告訴世界:每一個勞動者,都是社會鏈條上不可或缺的一環。
懂得尊重,才有温度,才有希望。
第三句,“關懷”勢在必行
焦慮、緊張和暴躁,是快時代的產物:手機不停響,電話可勁兒催,習慣於“倍速”,猛點擊“刷新”,寄信要特快專遞,拍照需立等可取,出行要高鐵飛機……時間以分秒計算,有時我們甚至分身乏術。
不可否認,這種快節奏和緊張感,鞭策着我們奮起趕超:於是,我們用30多年的時間走完了歐美百餘年的進程;於是,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於是,我們迎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更要隨波競逐、迎難而上。
但是,種種情緒不能氾濫,每一個個體,每一滴喜悲,每一次冷暖,都應被妥善安放。否則,弦崩太緊容易斷,弓拉太滿容易折,負面情緒累積到一定程度,或許會出現下一個“崩潰的外賣小哥”。
民生無小事。一則小新聞,暴露的是時代的痛點,拋出的是發展的課題,需要我們付諸更高效的服務、更精細的治理,關注到點點滴滴的躁動,以及起起伏伏的情緒,這樣我們前進的步子才邁得更穩、行得更正。
有張有弛,方能有條不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