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9月8日),一篇有關外賣騎手工作狀況的文章引發輿論關注。這篇文章描述了餐飲外賣騎手如何在限定時間內爭分奪秒地將餐飲送到消費者手中的種種辛苦情形。這篇文章之所以能夠引發讀者的共鳴,乃是因為文中所描繪的景象,與生活在城鎮的人們在街頭的日常所見大致相同。
於是,今天便有外賣配送平台宣佈將在訂餐系統終端推出一個新功能:在結算付款項上增加一個“我願意多等5分鐘/10分鐘”的小按鈕。據説,訂餐用户只要點了這個按鈕,平台計時系統就會因此增加相應的配送時間,從而讓騎手減輕限時的壓力。所以,這個小按鈕的設計,是不是還頗有點人性化了?
又於是,以後訂餐用户在這個平台訂餐結算付款時,是不是都要點一下“我願意多等5分鐘/10分鐘”的小按鈕呢?如果點了這個按鈕,那麼,毫無疑問,訂餐用户對騎手的關愛之情會溢滿屏幕。但是,問題恰恰在於如果不點這個按鈕,那麼,這樣的訂餐用户是不是就愛心全無,不管送餐騎手的死活了呢?如此這般,以後訂餐用户在訂餐時,每一次都不啻要經受訂餐平台給出的道德拷問:點擊不點擊“我願意多等5分鐘/10分鐘”的小按鈕?
昨天那篇引發公眾關注的文章的題目是《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裏》。這個標題,把這篇文章的內容概括得清清楚楚,那就是外賣騎手是為訂餐平台的系統所困,而非困在訂餐用户結算付款選項的小按鈕上。實際上,解決騎手所困的方法一點也不難:訂餐平台在系統裏為騎手多寬限些時間,不就解決問題了嗎?當然,這個“一點”也不難,不能讓消費者“一點”,然後騎手就不難了,訂餐平台就由此解脱了。説到底,消費者在訂餐平台消費,只是滿足日常的口腹之慾而已,並不是到訂餐平台來答題的。
在大數據技術驅動下搭建的算法平台,使得外賣行業(不止餐飲外賣)形成了一個新業態。數據也好,算法也罷,從某種角度而言,實際上都是如何管理騎手的問題。解決騎手困在系統裏的問題,最終主要還是要靠系統來解決。在此,無論如何也不能把問題甩給消費者,讓消費者來解決。就説餐飲外賣,騎手的時限並不是消費者設定的,少5分鐘還是多10分鐘,實際上是平台算法根據店鋪出餐時長、路途遠近、交通線路以及車輛速度等因素整合而定。
因此,既然算法還不足以將影響送餐時長的各種實時情況納入系統,並因此而調整送餐時間,那麼,平台原本就應該根據日常經驗數據,如中午晚間用餐高峯的不同時段、雨雪天氣的交通狀況等,在原有限定時長基礎上,分別增加騎手送餐時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