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鄭葉來:新基建正當時,雲是華為提供的“黑土地”

對話鄭葉來:新基建正當時,雲是華為提供的“黑土地”

 

“5G、雲、AI這些新技術的結合,打造了一個強大的引擎,為新基建注入新的動能,而動能的核心是智能化的升級。” 5月25日晚間,在新京報舉辦的“2020兩會經濟策之新基建”視頻雲論壇上,華為公司副總裁、華為雲業務總裁鄭葉與新京報記者交流了他對於新基建的理解。

 

鄭葉來表示,長期來講,新基建的意義非常深遠,而現在國家來推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也是正當其時。數字經濟時代,數據是新的生產資料,算力成為新的生產力,5G、雲、AI會成為先進生產工具的代表。在企業生產的方方面面,包括物流、供應鏈、研發等等,原來的方式已經無法勝任。華為公司過去多年不斷用數字化和智能化手段改造自己,這些積累未來會通過雲服務的形式,向社會、向政府、向各行各業開放,而云正是華為為社會提供的“黑土地”。

 

新基建長期意義深遠,現在推出也是正當其時

 

新京報:今年4月,國家發改委首次明確新基建的範圍,主要分為三個層次。在你看來,不同層面的新基建分別具有什麼意義?

 

鄭葉來:就我的瞭解,第一個層次是信息基礎設施,包括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衞星互聯網等等,這些都是比較“硬”的基礎設施。在過去幾年,華為已經在規劃建設和使用這樣的設施。我們在中國有兩個基地,分別在烏蘭察布和貴安,建設了新型大型數據中心,同時我們在華北、華東和華南都建設了新架構的數據中心,來為包括華為自身和華為消費者業務,以及外部政企客户來提供雲服務。

 

新基建的第二個層面是融合的基礎設施,就是説要用數字化、智能化的技術來改造千行百業。我們國家早期推進的是信息化,而現在還要實現數字化、智能化的升級。新基建的第三個層面是創新基礎設施,就是為社會提供一些公共性的基礎設施,來推動我們國家的整個科學技術研究,尤其對於一些對技術理論的突破。長期來講,新基建的意義應當説是非常深遠,現在國家來推出這些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也是正當其時。

 

新京報:從整體上看,新基建能夠給社會經濟發展和轉型帶來什麼作用?

 

鄭葉來:新基建的“新”在5個方面:第一,是指將產生新世界,未來數據成為數字世界世界的核心資產。第二,是指新動能,華為是5G、雲、AI基礎設施的重要參與方,5G、雲、AI與傳統經濟的結合一定會引起化學反應,加快數據的流動,帶動新的經濟高質量的發展。第三,是指新要素,傳統經濟時代,土地、勞動力是重要生產要素,而在數字經濟時代,數據是新的生產資料,算力成為新的生產力,5G、雲、AI會成為先進生產工具的代表。

 

第四,是新服務,雲、AI和5G會使千行百業提升生產效率。AI一定會改變產業的生產結構,帶來產業的轉型和智能的升級,智能製造、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金融等這些新的服務會廣泛地推廣和普及。第五,是新模式,醫療、教育、零售,這些行業從線下轉移到線上,從傳統的IT轉移到雲上,疫情很快就結束了,人們已經習慣於這種新的方式,這種模式的改變會深深地影響人們的行為,從而會影響整個生活的方方面面。

 

雲是服務化的基礎設施,實時更新的能力將持續賦能客户

 

新京報:作為華為雲業務總裁,你如何看待雲計算與新基建中人工智能等技術的關係?

 

鄭葉來:雲其實是個載體,第一它本身是個基礎設施,是個服務化的基礎設施,它把計算、存儲、網絡、容器等等這些信息基礎設施,以服務的形式給千行百業。同時它也是一個能力的載體,比方説最典型的就是人工智能能力。例如在化纖行業裏,我們跟合作伙伴一起,使用機器視覺來提升合成纖維的質量檢測能力,實現了從只能檢測最後100米的到檢測1000公里這樣一個跨越,檢測效率也提升了80%。

 

疫情期間,華為也跟國家電網開展了合作,部署了華為雲stack,上線一週就快速上線了復工電力指數監測系統,這個系統通過採集配電網上的用電數據,以及結合整個電力系統中的一些基礎數據進行快速分析,根據企業歷史上用電的電量曲線動態監測,直觀真實地反饋了整個企業復工的情況。目前這套系統已經管理着全國超過5.3億隻智能電錶,每天採集的數據超過10TB(1TB=1024GB)。這樣賦能千行百業的例子還有很多。

 

新京報:對於傳統行業和傳統企業來説,上雲的意義是什麼?

 

鄭葉來:最近幾年,隨着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帶來的改變,我們發現企業生產的方方面面,包括從物流、供應鏈、研發等等,用原來那個方式來幹已經不行了。一方面,如果企業自己花大量的精力來搭建整個的基礎設施,這對於大多數使用單位來説,它本身是不增值的。另一方面,傳統的IT服務的做法,就是一個數據庫,一個操作系統,加一箇中間件,就能包打天下的這種模式,已經不適合未來這樣一個數字化和智能化時代的要求了。

 

尤其是人工智能服務。企業會發現,你的應用要持續迭代和更新,獲得包括人工智能、區塊鏈在內的種種服務,需要用新的商業模式,用雲服務的形式,把這些能力交給我們的客户。能力可以實時更新,持續同步給客户,這樣客户就不用關注所有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他只要關注自己的供應鏈,關注自己的客户,關注自己的應用就可以了。華為的人工智能服務可以提供全棧全場景的解決方案,以雲服務的形式提供AI能力。

 

從自己上雲到向社會開放,雲服務是華為的“黑土地”

 

新京報:在華為內部,雲業務是一個什麼樣的定位?

 

鄭葉來:5G、雲、AI這些新技術的結合,打造了一個強大的引擎,為新基建注入新的動能,而動能的核心是智能化的升級。雲是華為公司為社會提供的“黑土地”,華為以前是賣產品、賣盒子,現在是用服務的形式開放。目前華為在全球170個地區開展業務,華為公司過去多年不停用數字化和智能化手段改造自己,這些積累未來會通過雲服務的形式,向社會、向政府、向各行各業來開放。

 

新京報:能否具體談談華為是怎樣進行數字化和智能化的自我改造的?這一改造的成效如何?

 

鄭葉來:過去這三年,華為做了很大的改變,包括華為自身作為我們雲服務的一個“租户”,把包括數據中心在內的基礎設施全部交給華為雲了。全球幾億部華為手機的消費者,他們的雲服務也存在華為雲上。華為用雲服務的形式來建設整個公司的信息基礎設施,各個單位都覺得效率高了,能力提升了。原來不能解決的問題,比如所謂“數據煙囱”問題就自然而然地解決了。所以説,華為是以自身為案例來進行解剖,來完成自身的一個迭代,進而把這種迭代的能力用雲服務的形式向社會來開放,這樣是一個自然而然的結果。

新京報記者 許諾 程子姣 編輯 徐超 校對 柳寶慶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94 字。

轉載請註明: 對話鄭葉來:新基建正當時,雲是華為提供的“黑土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