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利·庫布里克 (Stanley Kubrick) 在他的 1968 年經典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裏預測,在本世紀初航天飛機就將遨遊在太空之中。雖然這僅僅是人類將對未來的憧憬,但不少超級億萬富翁們把這一願景銘記心中並寄託在自己手裏,致力於研究太空旅行和火箭製造併成立了私人公司,希望商業航天在不久的將來成為現實,這着實令人欽佩。
《2001:太空漫遊》劇照
01
2020年4月,SpaceX 獵鷹 9號運載火箭(Falcon 9)從佛羅里達肯尼迪航天中心成功發射
就在最近,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從肯尼迪航天中心向國際空間站派遣了兩名美國宇航員,羅伯特·貝肯 (Robert L Behnken) 和道格拉斯·赫利 (Douglas G Hurley),他們此行任務特殊:這是宇航員首次乘坐私人航天器進入軌道,對 “普通人有望進行太空旅行” 這一最終目標有里程碑的作用。
首位太空旅客丹尼斯·提託(Dennis Tito)(左)
迄今為止,只有7個人以遊客的身份前往過太空。第一次是在2001年,當時美國的一家太空旅遊公司 Space Adventures 用俄羅斯的聯盟號運載火箭將百萬富翁丹尼斯·提託 (Dennis Tito) 送上了國際空間站,他作為機組人員在軌道上呆了八天。僅僅一年之後,南非企業家馬克·沙特爾沃思 (Mark Shuttleworth) 也通過 Space Adventures 總共在太空度過了十天。這場人均花費 2000 萬美元的旅行,在來人看來都十分值得。提託曾這樣形容這場終身難忘的經歷,“從太空看到的地球真是太壯觀了。那種欣喜若狂的感覺絕無僅有。” 這種感覺被稱為 “總觀效應 (overview effect) ”,這是美國作家弗蘭克·懷特(Frank White)在1987年提出的概念。
親眼所見地球旋轉
和浩瀚宇宙
往往會改變一個人的內部世界觀
——
戴 維 · 比 弗
在席捲全球的疫情下,長期被迫居家隔離的人類急需從一個新的角度審視這個世界,而跳出地球從遠處旁觀它,不失為一種絕佳方式。現在,就讓 Tatler 來帶你們一同遨遊太空吧。
02
>>> STEP 1
研究地圖(CONSULT A MAP):
太空無垠,而且 “進入太空” 這個概念其實非常模糊。但是由於星際旅行尚未成為可能,因此目前太空旅行實際上僅限於兩個目的地:亞軌道和軌道。
亞軌道飛行:將把旅客帶到太空邊緣,即地球大氣層和太空真空的交界處,飛行的平均時速約為 6000km/h (商用飛機的時速約 925km/h)。在這場約 2.5min 的短暫太空之旅中,遊客可以體驗到幾分鐘的微重力作用,並能夠看到地球曲率與暗黑太空的對比。是花費較少和前期準備較方便的選擇。
維珍銀河首席飛行員戴夫·麥凱(Dave Mackay)在模擬器上進行試飛
軌道飛行:諸如上文提到的提託和沙特爾沃思在國際空間站上的旅行。更適合野心冒險家,在距離地球更遠的軌道上,需要將飛行時速提至 28000km/h,因此面對氣流和重力的影響,旅客需要更多的準備和訓練,相應成本也高許多。
>>> STEP 2
選擇航空公司(RESEARCH FLIGHTS):
累積點數里程數、內幕消息、升級提示以及最佳艙位等等,是現階段大眾普遍意識中的 “航空公司” 選擇標準。而遨遊太空,實際上取決於您最欣賞 (或百分百信任) 哪個億萬富翁。
理查德·加里奧特
RICHARD GARRIOTT
父親為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宇航員歐文·加里奧特 (Owen Garriott),其創建的 Space Adventures 是唯一將成功將遊客帶到太空的公司。
但由於沒有自己的火箭,Space Adventures 更像是一家旅行社,通過俄羅斯的太空計劃 “俄羅斯航太 (Roscosmos) ” 推動了國際空間站的旅行。
埃隆·馬斯克
ELON MUSK
2002年創立了 SpaceX,其宏偉的計劃是促成人類在火星上的定居。
他希望在2023年 SpaceX 火箭能使用1970年能阿波羅13號相同的路線繞月飛行。兩年前他宣佈,日本時尚零售網站 Zozotown 的社長前澤友作 (Yusaku Maezawa) 將是首位私人客户。這位藝術收藏家更是不吝金錢邀請了多達十位藝術家加入他 “親愛的月亮 #dear- Moon” 的繞月飛行項目。
理查德·布蘭森爵士
RICHARD BRANSON
2004年創立了維珍銀河 (Virgin Galactic),旨在建成世界上第一條商業太空航線。2018年12月兩名測試飛行員搭載着 SpaceShipTwo 一起飛向了太空邊緣,2019年2月再一次成功試飛,事情終於回到了正規。當時兩名飛行員和一名乘客在滑行回地球前享受了四分鐘的微重力。一旦商業航班建立,維珍銀河航空的乘客將會獲得類似的體驗。
維珍銀河於2019年10月成為紐約證券交易所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公開交易的商業人類航天公司,理查德·布蘭森爵士豎起了大拇指
迄今為止公司已售出600多張機票,其中包括多名國際巨星,諸如古典歌手莎拉·布萊曼 (Sarah Brightman) 和前夫安德魯·勞埃德·韋伯 (Andrew Lloyd Webber) 合作了一首歌曲想在太空中表演;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Leonardo DiCaprio) 和凱特·温斯萊特 (Kate Winslett) 再現《泰坦尼克號》;湯姆·克魯斯 (Tom Cruise) 正計劃給觀眾帶來在太空拍攝的第一部電影長片,美國航空航天局也證實,電影確實會在國際空間站上進行拍攝;還有其他將要飛往太空的名人包括湯姆·漢克斯 (Tom Hanks)、安吉麗娜·朱莉 (Angelina Jolie)、阿什頓·庫徹 (Ashton Kutcher) 和賈斯汀·比伯 (Justin Bieber)。
傑夫·貝佐斯
JEFF BEZOS
全球最大的網上書店亞馬遜(Amazon)創始人。他將自己的太空冒險事業 “藍色起源(Blue Origin)” 稱為他 “最重要的工作”。
相較維珍硬核來説,藍色起源更加謹慎。乘坐藍色起源飛行到太空的花費仍然是個未知數,門票也尚未出售。有傳言説 2019年12月的試飛將是乘客登機之前最後一次試運行。新謝潑德火箭 (New Shepard) 的設計一次可容納六名乘客,並擁有業內航天器最大的觀察窗,可實現最佳的觀景樂趣。
>>> STEP 3
預定酒店(BOOK A HOTEL):
進入太空之後的下一步,就是思考在哪裏過夜 —— 自然不是在飛機上 —— 即將到來的太空酒店也會讓人挑花眼。
極光空間站(Aurora Station)
Orion Span旗下的Aurora Station有望成為首個太空酒店
Orion Span 旗下的太空酒店,預計 2021年升空發射,2022年向旅客開放。旅行者每 90min 就能體驗一次日出和日落。但一次只能容納 6人 (包括工作人員),且費用昂貴。
馮布勞恩車站(Von Braun Station)
由蓋特威基金會 (Gateway Foundation) 計劃在 2025年之前開設的巨大輪形旋轉太空酒店,非常具有庫布里克風格。希望每週能接待 100 名遊客,並使用人工重力克服重力差。設施與體驗項目也極為豐富。
>>> STEP 4
打包行李(PACK YOUR BAGS):
在太空旅行中,實用性比時尚更為重要。
美國航空航天局宇航員道格拉斯·赫利和羅伯特·貝肯準備於2020年5月登上 SpaceX 獵鷹 9號運載火箭前往國際空間站
如果你選擇了軌道太空旅行,需要正式的太空服才能起飛和降落,但是在國際空間站,宇航員通常會穿着基本款。但要多準備一些,後帶上去漬筆,因為太空中無法洗衣服,且零重力狀態下不可避免地你的衣服會被灑出來的食物弄髒。
美國太空總署的太空站工作人員享用來自法國的馬卡龍。照片:NASA
而在食物的選擇上,能吃什麼和不能吃什麼主要是由重力的缺乏決定的。大多數太空食品都是冷凍乾燥或脱水的,這樣可以延長食物儲存時間,也更易於製備和食用。且零重力環境導致體內水分上升的情況下,味覺受其影響,旅行者們會更青睞液態鹽、胡椒粉和辣醬。
哥倫布實驗艙,美國宇航員 Nick Hague 正在收集空間站蔬菜生長室中培育的水菜,圖片:NASA
為了獲得從農場到餐桌的體驗,還有一些在太空中種植新鮮農產品的實驗。到目前為止,宇航員已經在國際空間站上成功收穫了京水菜。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意味着未來可能會有更多更可持續的選擇。
>>> STEP 5
出發前準備(BEFORE YOU GO):
像任何宏大的探險活動一樣,太空旅行需要一定程度的訓練和投入。亞軌道旅行相對來説簡單地多,起飛前只需進行簡單的醫學檢查即可。
“星城”中的“聯盟-TMA模組訓練艙”
相比之下,軌道旅行需要最認真的訓練。諸如第二位前往太空的遊客沙特爾沃思當時就經歷了一年的培訓和準備工作,其中包括在俄羅斯的軍事研究和宇航員培訓機構 “星城” (Star City) 中度過了七個月的時間。
03
在《銀河系漫遊指南》小説中,經過超級電腦 750 萬年的計算,宇宙的答案被歸結於一個數字 —— 42。這只是一個虛構出來的 “世界終極答案”,但在人類探索宇宙的道路中,也有這麼幾個特殊的數字值得被記錄。
DO YOU KNOW
566
去過太空的人數
12
在月球上行走過的人數
7
作為遊客
進行太空旅行的人數
438
個人在太空中停留的
最長連續天數
100
地球和太空間
最短距離的公里數
408
國際空間站
距離地球的公里數
384400
地球距離月球的公里數
撰文:COCO MARETT 編輯:薛曉瑋、ANSON
插畫:INVISIBLE CREATURE
翻譯:小餅乾美編:VICKY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圖片:Orion Span (Aurora Station);Jonathan Newton / The Washington Post / Getty Images (astronauts);Drew Angerer / Getty Images (Branson);Jonathan Newton / The Washington Post / Getty Images (Mackay);SpaceX / Getty Images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