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到我國技術封鎖了,兩部委調整禁止出口目錄,新增23項限制技術
8月28日商務部和科技部聯合發佈2020年第38號公告,宣佈對《中國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術目錄》(以下簡稱《目錄》)進行了相關調整。兩部委發佈的公告顯示,此次新調整發布的《目錄》共涉及53項技術條目,具體措施包含刪除、新增和修改部分技術條目。
據瞭解,《目錄》刪除部分共涉及9項技術條目,一是刪除了4項禁止出口的技術條目,二是刪除5項限制出口的技術條目;新增的技術條目全部為限制出口的技術條目,共新增23項限制出口技術條目;修改部分則對21項技術條目的控制要點和技術參數做了修改。
按照國內法律法規的要求和規定,凡是在《目錄》上被禁止和限制對外出口的技術都要遵循相關的法律條款,其中限制類出口技術出口必須向省一級乃至更高一級商務主管部門申請許可證,並且只有在獲准出口後才能對外進行實質性轉讓談判和簽訂出口合同。
實際上商務部和科技部攜手調整《目錄》是有很大考慮的,要知道技術出口能夠優化我國的出口結構,也能夠推動相關貿易伙伴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但不可否認技術出口也是一柄雙刃劍,如果不加以出口限制最終會危害到我國技術貿易健康有序可持續發展。
直白點説這份《目錄》體現出的最深層次的含義就是科技不再無國界,畢竟只有自身牢牢掌握核心技術才能夠不會被外力所牽着鼻子走,例如幾天前剛剛落下帷幕的“大疆侵權案”,如果不是大疆公司掌握住了核心技術,最終的結果恐怕只會是退出美國市場。
除了科技不再無國界這一層含義,另一層值得一説的含義就是輪到我國對外技術封鎖了。幾十年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一直對我國採取技術封鎖的策略,要麼絕對不會對華出口某些至關重要的技術,要麼就是擺出高價以“半勒索”的方式轉讓相關核心技術。
其中這種現象最突出的領域正是在航天工程上,記憶最猶新一件事發生在國際空間站建設上,當時我國向西方國家以及蘇聯申請加入國際空間站建設,但遭到了上述的嚴詞拒絕。既然技術上對我國採取封鎖姿態,那麼我國只好走上了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不僅在西方國家的強力封鎖下將航天實力推到了世界一流水平,還在部分航天子領域遙遙領先於世界水平,例如“天問一號”要在探索火星的過程中完成前無古人的繞、巡、邏三項技術,另外到2024年國際空間站如果按時退役,那麼太空中將只剩下了我國自己的空間站。
基於這些事實完全可以看出商務部和科技部調整《目錄》的必要性,畢竟在西方國家的封鎖下我國在各個領域吃盡了苦頭,如今我國有了自己的核心技術,沒有必要如同他們一樣假惺惺的宣傳所謂的“科技無國界”論,讓自己的核心技術白白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