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金服更名 互聯網巨頭紛紛褪去“金融色彩”

“螞蟻還是那個螞蟻。”這是螞蟻針對支付寶母公司啓用新名稱“螞蟻集團”的最新回應。

6月22日,市場消息稱,經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核准,螞蟻的全稱已從“浙江螞蟻小微金融服務股份有限公司”改為“螞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一步將辦理工商變更登記。

上述字眼變化,最關鍵之處在於——去“金融”,變“科技”。儘管螞蟻在回應中強調技術初心,但其低調的更名舉動,在近幾年互聯網巨頭(BATJ)所謂“去金融化”趨勢中,仍被市場部分解讀為互聯網金融浪潮的終結。

新網銀行首席研究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董希淼告訴記者,這是大勢所趨,但不是去金融化,只是更突出科技屬性,並不會因此削弱金融業務。

“螞蟻還是那個螞蟻”

對於更名,螞蟻在回應中説:“新名稱意味着我們將全面服務社會和經濟數字化升級的需求,但螞蟻還是那個螞蟻,堅持創新,用技術為全球消費者和小微企業創造價值是我們不變的初心。”

作為阿里巴巴旗下的超級明星企業,不想成為“大象”的螞蟻,仍然成了巨無霸——業務涉及支付、銀行、消費信貸、保險、基金、徵信、評級、金融雲、數據庫等。最新一輪融資後,市場對其估值超過1500億美元,其最重要的板塊——支付寶用户數超過12億。

數字化升級,是螞蟻今年的重要發展方向。在剛剛結束的陸家嘴論壇上,螞蟻掌舵人井賢棟説,當前正是新一輪數字技術變革的時刻。尤其這次全球蔓延的新冠疫情,社會和經濟正發生着全域數字化、全鏈路數字化的趨勢,數字化生活習慣正在更廣泛深入地養成,企業生產經營行為全面走向數字化,城市治理、城市運營正在全面數字化。

基於這樣的判斷,在今年3月,螞蟻已將支付寶升級為數字化生活服務平台,全面向B端商户開放。

為數字化升級,螞蟻着手做了一系列準備——5月,螞蟻重新整合支付寶搜索業務,首次獨立為事業部;6月,螞蟻又將數據庫產品Ocean Base獨立進行公司化運作,欲將科技產品商業化。

上述種種舉措得以“乘風破浪”,背後在於螞蟻所強調的技術基因,這也可理解為本次更名的源頭。

以支付服務起家的螞蟻,早先有着濃烈的金融色彩,手持多張金融牌照。而科技定位的明確,是發生在井賢棟接任董事長的次年。

2017年3月,螞蟻首次宣佈,螞蟻金服未來會只做Tech(技術),支持金融機構去做好Fin(金融),並首次向金融機構全面開放。次月,螞蟻又向外解釋,目前申領牌照所從事的金融業務,目的不在金融本身,是想通過這些試驗田去沉澱底層技術,這些技術也會開放地去幫助金融機構做好Fin。

此後,螞蟻開始向外界不斷強調技術基因,用“Tech Fin”來定義自己,逐步撕去金融標籤。

繞不開的監管因素

至螞蟻金服更名完成,傳統上的四大互聯網巨頭(BATJ)中除了騰訊外,其他3家都已經從名字中剔除金融元素。

2018年9月,京東金融更名“京東數科”。當時公司稱,數字科技更能體現集團整體定位。京東金融CEO陳生強當年4月曾表示,將把原有的金融業務不斷地轉給金融機構,定位為一家服務於金融機構的科技公司。

但無法否認的是,巨頭們着手轉型,更多強調自己不做金融,只做服務和技術輸出,繞不開的是互聯網金融嚴監管。

如果回溯時間線來看,互聯網巨頭的金融佈局大概始於2013年前後,“去金融化”則從2017年左右開始,恰與2016年互聯網金融嚴監管啓幕吻合——從網貸、銀行、基金、互聯網資管、小貸、消費金融等,無一不在整頓之列。

市場分析認為,佈局寬泛、橫跨多個金融領域的互聯網巨頭金融科技公司,受到的限制越來越多,不得不弱化金融屬性,迴歸科技服務機構。

剔除“金融”二字,並不意味着互聯網巨頭不做金融,金融業務仍將是重要業務板塊及盈利來源。有數據顯示,螞蟻2018年收入中,60%來自支付接入費用,技術服務費與金融收入相當。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27 字。

轉載請註明: 螞蟻金服更名 互聯網巨頭紛紛褪去“金融色彩”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