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丨新基建支撐國內大循環,AI是核心驅動力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下,全球經濟環境面臨巨大不確定性。在國內疫情漸漸平息、百業待興之際,“新基建”迅速躥升為經濟領域最熱的詞彙之一。7月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深入推進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加快國家重大戰略項目實施步伐。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對5G、AI等新基建領域的前景充滿期待。新基建將如何支撐國內大循環?AI又將在新基建中發揮什麼樣的作用?做好新基建還要注意哪些問題?
8月10日上午,由新京報貝殼財經主辦的“中國經濟新格局:乘風破浪”夏季峯會繼續在線舉行。在“AI如何助力新基建”分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計算機專家倪光南,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投資室主任、研究員張明,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智能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朱小燕,以及百度集團副總裁、深度學習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副主任吳甜齊聚一堂,共話AI與新基建的前景與使命。
為何舉國上下都如此重視新基建?
張明:受疫情的影響,今年一季度中國經濟萎縮了6.8%,但是二季度經濟取得了超預期的反彈,達到了3.2%的增長。下半年的經濟會何去何從?從消費、進出口和投資三駕馬車分別來看,今年下半年消費會回升,但是不能成為經濟復甦的主要動力。而隨着全球經濟的深度衰退,再加上中美貿易摩擦可能會進一步加劇,進出口對中國經濟的貢獻可能會再度下滑。
今年如果中國經濟想有3%的增長,全年的基建投資的增長必須要到兩位數,要到正的10%以上。所以我們預測今年下半年基建投資一定會發力,這個過程中傳統基建和新基建會雙輪驅動,成為短期內穩定中國經濟增長必不可少的力量。
同樣重要的是,新基建將有助於通過激發國內的自主創新來提高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速,重新提升中國經濟增長的效率。新基建可以提供一個技術創新的平台,通過這個平台的推進,有助於推進國內的自主創新,提升中國經濟增長的勞動增長率和全要素增長率。這正是新基建在保增長之外的第二層含義,就是中期提高潛在增速。
倪光南:當前大家重視新基建,因為新基建是我們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當前,各行各業都是在數字化轉型的浪潮之中,有的快一點,有的慢一點,但是這個方向、這個趨勢不可阻擋。新基建直接、間接帶動的投資規模,在“十四五”期間能達到差不多30萬億元,這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投資。
近期,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我們當前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所以,中央強調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對於國內大循環,基礎設施的支撐應該説非常重要。
AI在新基建中能夠起到什麼樣的作用?
吳甜:AI是新基建裏的重要部分,和5G、雲計算、物聯網、區塊鏈等其他新型基礎設施具有協同作用,在推動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的同時,也推動社會發展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同步提升。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帶動各類數據的快速積聚,再加上深度學習的技術突破和計算能力的迅猛提升,人工智能的核心發展要素已經完備。這導致人工智能的應用領域,正在從互聯網、金融、新零售等新興領域向製造業、農業等實體經濟領域進行擴散和滲透。
現在是處於第四次科技革命,這一次實際上是由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帶來的核心驅動力量。這些技術、產業,和廣泛的場景進行結合時,能夠推動產業的智能化升級不斷加快。在新基建浪潮中,AI提供了可靠性強且具有經濟性的技術底座價值。
朱小燕:計算機出現後,互聯網是里程碑式的發展,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出現,帶來了大數據。為什麼我們會有數據紅利?就是因為在中國,移動互聯網使用得太好了。將過去沒有數字化的內容全面數字化,才能產生出作用,例如銀行和醫院在數字化、信息化方面目前已經做得很好。
隨着互聯網大數據的發展,數據化、信息化、知識化是人類科學發展階段上必須要突破的眾多關鍵。這個任務非人工智能技術莫屬,只能靠人工智能技術完成。從這個角度來講,人工智能就是能夠使人類,至少在這方面更加強大的關鍵技術之一。所以,為什麼它變成我們的基建?是因為我們國家的整個決策部門非常高瞻遠矚,這個問題不解決,我們在信息方面就會落後,而現在打的就是信息仗。
AI新基建如何才能走得更好更遠?
吳甜:我的理解是四方面的結合:首先是要有工程系統支撐;第二是要創造應用價值;第三是要構建生態系統;第四要重視培養人才。人工智能的發展並非朝夕之間可以實現。人工智能首先要有算力的支撐,因此雲計算不可或缺;其次是數據的積累,大型數據中心的建設以及在平台上對數據的保護、使用是關鍵環節。在雲計算和大型數據中心的基礎上,人工智能才擁有基本的底座,往上開展更多的工作。
此外,人工智能與產業的結合,也需要讓創造的價值真正體現出來。比如説在互聯網、新零售和金融等行業中,人工智能已經驗證了很多的價值,但還需要有更大範圍的價值的驗證。在製造業中,人工智能對製造、質檢的幫助,可以切實地帶來人力工作的解放,這是累積數據後再通過分析得到的應用價值。只有摸得着,才是真正的基礎設施。因此在人工智能與產業結合的過程中,需要生態系統中各個環節的配合,才能真正形成落地的價值。
朱小燕:標準是我國一直都關注的問題,目前已列出很多標準。在開放問題上,數據肯定要開放,當下的新環境為科研人員的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環境和便利,尤其是企業的數據開放對學術界非常有益。同時,數據開放的過程中必須要注重知識版權保護,一系列的法律法規要跟上,否則這種開放不會深入也無法持久。
不管是工業界還是學術界,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運用人工智能的技術,這不僅在推動技術發展,同時也能讓技術為社會的方方面面賦能。
新基建發展還要注意哪些問題?
倪光南:在新基建的發展之中,應該注意保障網絡安全。不能説信息化先做起來,如果有安全問題我們再來解決,這是不對的。從一開始我們講新基建,網絡安全必須同時考慮。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和發展要同步推進。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沒有網絡安全也沒有新基建的安全。
新基建的產品測評,除了已有的質量測評和安全測評外,還需要突出“自主可控測評”。自主可控是可以評分的,可以有一個分數,也就是説自主可控是可以度量的,而不是一個簡單的口號或者要求。我相信新基建的發展過程中,越來越多的用户,特別是大用户,像基礎設施的運營商,會更多地關注自主可控度的高低。如果所用的產品自主可控不好,分數特別低,我認為可以一票否決。
張明:新基建確實應該成為國家未來一段時間推動的重點。不過,新基建應該由市場力量主導,這其中既包括民營企業,也包括國有企業,但是不應該由政府力量,尤其是地方政府來主導。他表示,地方政府主導的基建投資最後往往會形成低水平的重複建設,造成資源錯配、資源浪費以及債務風險的上升。
我們知道在2008年次貸危機之後,當時有一輪投資是“四萬億”,這四萬億下來應該説有比較大的成績,但是也有很多的副作用。在新基建中,應當避免類似“四萬億”的覆轍。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許諾 編輯 嶽彩周 校對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