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京抗疫,他們打贏了
本文轉自【健康報】;
6月的北京,新冠肺炎疫情再度來襲。在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統一部署下,12個省選派20支核酸檢測隊,分別支援北京8家委屬委管醫院和12家市屬醫院。20余天的時間裏,援京檢測隊和本地醫療隊攜手,冒着酷暑並肩作戰,譜寫着又一段抗疫歷史。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支援中日友好醫院核酸檢測任務。
從疫區到疫區
6月17日,北京市昌平區昌百路155號。
中國疾控中心移動P3實驗室檢測車及工作人員奔赴北京市豐台區,馳援當地核酸檢測工作。
中國疾控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所長闞飆是檢測隊隊長,全部隊員共15名。在6月5日之前,移動P3實驗室還在吉林省吉林市參與吉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6月6日,完成任務的移動P3實驗室從吉林返回北京。不料,6月11日,北京市通報發現本土新冠病例。此後,正在隔離期的闞飆和隊員們再次披掛上陣。
作為“國家隊”,闞飆和同事主要負責重點人羣和環境樣本的檢測。“比如,隔離人員、病人密切接觸者,封閉管理區域的環境樣本等。”闞飆説,最多的一天做了1700人份的樣本檢測。“當晚7點後樣本送來,到第二天早上9點全部完成檢測出報告,14個小時,兩組人輪流通宵不停歇工作。”
每次進入P3實驗室一般不應超過4小時,但由於面臨大量需要檢測的樣本,隊員們進入P3實驗室經常一干就是5個多小時。“隨時有大批樣本送來,要立即投入戰鬥。”
按照北京市衞生健康委要求,二級及以上醫療機構須具備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能力,因此,除了幫助當地進行核酸檢測,闞飆和同事們還協助豐台區的一些醫療機構開展實驗室的技術培訓工作。
除了“國家隊”,12個省選派的20支核酸檢測隊也在馳援北京。
7月12日,圓滿完成支援北京新冠病毒檢測任務的江蘇省檢驗醫療隊啓程返蘇。在半個多月的時間內,江蘇省檢測隊與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檢驗科並肩戰鬥,完成11萬人份檢測量。
江蘇省檢測隊由省內17家醫療衞生機構的22名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員組成。
一邊是小數量的設備耗材,一邊是大規模的檢測需求,在醫療隊副隊長趙建華的協調下,江蘇省一家企業連夜調配3台高通量核酸提取儀和1台熒光定量擴增儀;江蘇省相關醫療機構和企業臨時徵調耗材支援北京,確保醫療隊核酸檢測工作順利開展。
江蘇省檢測隊隊長、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檢驗科主任吳國球介紹,藉助江蘇經驗,江蘇省檢測隊在24小時內建立了一整套清晰明瞭、可行度高的實驗室檢測標準化操作程序,加強實驗室全鏈條質控管理,每次檢測均設置弱陽性、陰性和環境對照,以監控整個檢測流程;出現疑似陽性樣品複檢後再予排除,確保結果準確無誤。
“我們的隊員都是從抗疫一線抽調過來的同志,經歷過陽性標本的檢測,所以不害怕。這回想得更多的是怎麼高效完成任務。”重慶第一檢測隊隊長、重慶市人民醫院檢驗科主任廖璞説,檢測隊對口支援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以前醫院的日檢測能力只有1500管。檢測隊到了醫院之後,不斷優化工作流程,形成了一套“人工智能核酸提取”流水線,確保隊員職責分明、無縫銜接,24小時之內可完成5000管檢測量。
“實驗室24小時全天運轉,人可以休息,機器不能休息,儘可能滿足北京核酸檢測的需求。”浙江第二檢測隊隊長、寧波市第一醫院呂定豐説,大家工作上手非常迅速,操作認真細緻,主動分享自己醫院的工作心得。在檢測隊與北京同仁醫院的共同努力下,日均最大核酸檢測能力達2700管,檢測結果24小時發出。
“我們檢驗人沒有退縮”
車廂空蕩蕩的。
6月20日,G82次列車上的情形讓隊員們意識到,目的地北京的疫情形勢不容樂觀。
這支檢測隊由河南省3家醫院20名檢驗科骨幹組成,於1天內迅速集結。來不及熟悉彼此的工作習慣,來不及問詢對接醫院的情況,赴京途中,許多個問號令車廂裏的氣氛略顯沉悶。
“感謝你們到北京支援。”一位乘客得知醫療隊此行目的後難掩激動,這讓隊員們眉宇間的凝重紓解開來。此後幾日,隊員們協助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開展核酸檢測工作。醫療隊分成5個核酸提取小組,每4小時一組、20小時一輪,不分晝夜持續運轉。
設備有限且型號不一,嚴重製約了核酸檢測通量。隊員李晶晶、萬菲菲和謝奇在工作中總結髮明瞭“晶菲奇工作法”。該工作法充分利用現有核酸提取儀器,最快可實現3人提取核酸樣本184份/小時、4416份/天。經推廣,醫療隊核酸檢測整體能力提升近1倍。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郭鵬豪是廣東第一檢測隊的領隊,也是12個省所有選派醫療隊中年齡最小的隊長。1984年出生的他,做事十分細緻,每個環節都要反覆確認,被同事評價為“像個老幹部”。但此次馳援北京,他也有點心裏發慌。“21名隊員來自10家醫療單位,在完全陌生的工作環境中,能不能保質保量完成國家指派的任務,隊員們能不能在短時間內適應如此高強度的工作”,是他剛到北京時最擔心的問題。
同樣擔心的還有廣東第二檢測隊隊長——深圳市人民醫院檢驗科副主任龔文波。廣東第二檢測隊的20名隊員來自12家深圳市級醫院,由於不同醫院使用的儀器、設備、試劑不盡相同,再加上對新環境不熟悉,龔文波出發前有些忐忑。“但到了北京之後,這個疑慮就被打消了。隊員的工作積極性都很高,分任務的時候爭前恐後,生怕工作安排少了。”
廣東第二檢測隊對口支援的是北京市朝陽區雙橋醫院。此前,該醫院從未開展過核酸檢測工作,檢測隊面對的只有幾間可用於小量標本檢測的實驗室,以及幾位沒有實踐經驗的工作人員。“我們從零開始,僅僅50小時,不僅完成了實驗室基本改造,還完成了所攜帶3種試劑的預試驗,隨時可以投入檢測工作。”
“來北京之前,以為到了就能立刻去實驗室展開工作。到了之後才發現,這裏連實驗室的場地都沒有,我們的工作從篩選場地開始。”上海交通大學檢測隊隊長鍾政榮説,在這期間,隊員每天平均工作十六七個小時,休息時間很少,但大家沒有任何抱怨。“以前檢驗科默默無聞為臨牀服務,這次疫情把檢驗科推到了台前。當國家需要的時候,我們檢驗人沒有退縮。”
郭鵬豪對此深有同感。“武漢疫情暴發的時候,需要大量醫生和護士,檢驗似乎可有可無,當時曾有過那麼幾天自我否定。但當真正投身到新冠病毒的檢測過程中,才發現檢驗對於疾病的診斷、控制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有經驗了,要出去幫助別人”
20支核酸檢測隊伍中,湖北省派出了4支,分別來自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和協和醫院,以及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和中南醫院。“今年2、3月份,北京的醫療隊支援武漢,而到了6月,武漢的同仁支援北京。”國家衞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監察專員郭燕紅説,“這樣的互動特別温暖,體現了醫療衞生系統精誠團結一家親,共抗疫情為人民的精神。”
回憶起幾個月前武漢抗擊疫情的時光,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領隊潘振宇依然記憶猶新。“在我們最需要的時候,全國各地派了很多醫療隊幫助我們。當時,醫院條件很艱苦,沒有吃的、沒有喝的,叫車也叫不到,都是靠走路回酒店,但大家一句怨言都沒有。我們能最終跨過這道坎,是全國人民幫助我們的結果。這回得知北京需要支援,全院上下都很激動,一下子有40多人報名。以前人家幫了我們,現在我們有經驗了,也要出去幫助別人。”
潘振宇説,這次團隊不止是來支援北京的。“對於團隊來説,這是一次很重要的鍛鍊機會。比如,面對一個不適合做傳染病檢測的實驗室,該如何將其改造成為能做傳染病檢測的實驗室,並迅速投入使用。”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檢驗醫學科主任李豔被稱為“獵毒女王”,還有一年即將退休的她這次帶着團隊駐紮北京醫院開展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相關工作。
此前,李豔領銜聯合團隊研究開發了納米孔靶向測序檢測方法。這種新型檢測方法改以往的單一“狙擊”為普遍“撒網”,大大提升了病毒核酸的捕獲概率、病毒陽性檢出率和分型效率,在抗疫中發揮了重大作用。“這次,我們在支援北京的同時,也承擔了一些帶教工作,希望培養更多的醫學檢驗人才。”李豔説。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領隊沈滌非認為,北京疫情和武漢有不同之處。“武漢疫情暴發之初,大家對於新冠肺炎還處於初步認知階段,應對處置相對慌亂。但在北京,精準防控讓大家的工作能有條不紊地開展。”
6月20日,接到湖北省防控指揮部通知後,武漢協和醫院檢驗科在5小時內完成人員派遣、設備調集、耗材清點、物資裝箱等一系列準備工作,與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檢驗科5名隊員在武漢站會合,最終組成21人檢驗醫療隊奔赴北京。
抵京後,檢測隊第一時間進駐對接單位北京協和醫院。6月22日,雙方迅速成立“京鄂新冠核酸檢測團隊”,通過混合排班,共同參與北京協和醫院檢驗科原PCR實驗室工作。
經過幾番討論和多部門通力協作,6月23日24時,一個生物安全和感染防控均符合標準的嶄新實驗室改造完畢並於次日投入使用。截至目前,“京鄂新冠核酸檢測團隊”日檢測量最高達17156份。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領隊唐錦輝介紹,該院檢測隊和中日友好醫院共同排班,總共完成了17000多管樣本量的檢測。“最多的時候,日檢測量達4000多管。在武漢,最多的時候才3000多管。面對願檢盡檢人羣,能在普通人羣中把‘嫌疑犯’抓出來,大家都很有成就感!”
這場仗打得漂亮
每支檢測隊都是一支戰隊,在援京檢測這場硬仗中,他們打得漂亮。
“每天收到的樣本試管堆成小山,單管、混管都在一個袋子裏。”遼寧省檢驗醫療隊隊長張智潔介紹,單管上1個條碼,混管上3個到5個條碼,隊員們需要通過區分試管上的條碼數量進行分揀,耗費的時間嚴重影響了核酸檢測進度。
為此,對接單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多次召開內部會議,商討採樣流程優化方案,最終決定購置一批試管架配發給採樣人員,實現採樣過程中單管和混管分裝。這樣一來,有效縮減了檢測前的分揀時間,一個班次5小時,每個班次可節省半小時到1小時的時間。不到3周,醫療隊協助北京友誼醫院共同完成核酸檢測6萬餘人次,最高日檢測量近1萬份。
陝西省檢驗醫療隊由來自18家醫療衞生機構的20名檢驗專業人員組成,他們與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組建了一支精鋭的“秦·朝”戰隊。“秦·朝”戰隊第一時間建立精細化的管理架構,僅用24小時即基本完成核酸檢測實驗室硬件改造。
戰隊隊員快速磨合,人員實行3班倒,設備不間斷運轉。1300、12000、17000,是北京朝陽醫院6月21日、24日、29日的日檢測管數。與此同時,該院發熱門診及急診患者核酸檢測報告出具時間平均縮短至3.5小時,住院患者平均縮短至5小時。自6月20日至7月11日,“秦·朝”戰隊完成核酸檢測9萬餘人份。
6月20日,山東省衞生健康委從山東省立醫院、齊魯醫院等10家三級甲等綜合醫院遴選中青年業務骨幹組建檢驗醫療隊。全體隊員於6月20日14時緊急在濟南西站集合,攜帶包括核酸提取儀、熒光定量PCR儀、加樣槍在內的5套檢測設備和價值20餘萬元的試劑、耗材和防護用品,馳援北京。自6月24日以來,醫療隊聯合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檢驗科完成核酸檢測5.8萬人份。
6月20日,浙江省派遣首支檢驗醫療隊趕赴北京,援助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開展核酸檢測工作,執行“核酸檢測能力倍增”計劃。
醫療隊由11家省級三甲醫院和疾控中心20名骨幹成員組成,隨行攜帶檢測設備和防護物資80餘箱。醫療隊在21天內獨立完成核酸檢測26349份,實現了北大醫院核酸檢測能力翻兩番的目標。
復旦大學檢驗醫療隊共20人,分別來自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華山醫院、腫瘤醫院、兒科醫院、婦產科醫院、眼耳鼻喉科醫院。
進駐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後,為了更好地響應國家衞生健康委對於核酸檢測報告出具時間的要求,雙方優化工作安排,實行每日4班制。清華長庚負責第一班,完成夜間非發熱急診及當日上午10時前的樣本檢測;醫療隊負責第二、三班,完成當日上午10時至晚上9時的樣本檢測;夜間設置“on call”班,由清華長庚醫院和醫療隊輪值,負責夜間緊急樣本的檢測,從而使核酸檢測報告出具時間中位數由5月的890分鐘縮短至280分鐘。
第一件事就是好好陪陪家人
如果不是偶然聽到隊員聶芳給父母打電話,四川省第一檢驗醫療隊隊長謝軼全然不知她的父母正雙雙住院。聶芳來自成都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前往北京增援前,家中父母雙雙查出惡性腫瘤,需要住院治療。老兩口非常支持女兒援京,表示兩人可以相互照顧,讓聶芳別有顧慮。
配合北京安貞醫院開展核酸檢測工作以來,聶芳在試劑配製、核酸提取等各環節勇擔重任,同時主動擔任醫療隊裏的生活委員,事無鉅細地做好隊員們的後勤保障工作。對父母同時入院一事,她隻字未提。
在四川省第二檢驗醫療隊,也有如聶芳一般“為醫則剛”的川妹子。據該醫療隊隊長張劍波回憶,6月27日工作負荷最重那天,隊員張彥懿和趙佳先後接到家人離世的消息。張劍波隨即提出,醫療隊尊重隊員個人意見,如果需要趕回四川,醫療隊立刻向四川省衞生健康委提出申請。
“這邊工作這麼緊張,我不回去了,已經跟家裏報備了。”張彥懿説。
“不回去了,我不想給隊裏添麻煩,今天肯定要通宵了。”趙佳同樣堅定。
“也許兩個女孩揹着我默默流淚了,但是穿上防護服,她們沒有半點猶豫。”張劍波被自己的隊員所感動。
很多觸動人心的故事,在檢測隊中發生着。感謝,是多位檢測隊隊長在採訪中提到的一個詞。
各檢測隊到達北京的時候,正值疫情最嚴重的時期。“我們都經歷過疫情,大家都心照不宣,認為工作開展得越快越早,疫情就能儘早被遏制住。在這個理念下,大家非常團結,遇到困難以最高效率爭分奪秒地攻克,把惰性和疲勞全部拋在腦後。”重慶市第二檢測隊隊長曹炬説。
“我們是一個戰壕裏的戰友。大家執行力很強,雖然也會遇到意見不一致的情況,但最終都能達成共識。”湖南第二檢測隊隊長、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檢驗醫學科王敏説,大家配合度很高,這讓她特別感動。
為了高效開展工作,除了完成繁忙的日常標本檢測外,湖南第二檢測隊每天不論工作到多晚,都要開個總結會,針對一天下來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分析原因並及時做出調整。王敏説:“這個行業需要一種認真負責的態度,態度決定一切。”
新冠病毒檢測工作很苦,6個多小時不停歇地輪流作戰。輕輕一擰,防護服裏的汗水能連成線地落下來。“我是一個很堅強的人,但是在這兒有很多次都控制不住流淚。”郭鵬豪回憶,每次安排夜班的時候,大家都會爭着説“我要上”;每次標本送來了,大家也都搶着去做。
“隊員都非常可愛,在這裏經常被感動着。隊裏有資歷比我老的隊員,但大家都很尊重我,服從安排,保質保量完成工作,沒有怨言。作為隊長,要感謝的人特別多,最想感謝的是隊員。”
湖南第一檢測隊隊長孫謙的愛人懷孕6個月,孫謙説,在北京抗疫的這段時間,他最牽掛的是家裏人。“從1月份參加抗疫工作到現在,留給家人的時間特別少,感覺有些虧欠他們。好在家人對我的工作都非常支持和理解,這次回去後,第一件事就是好好陪陪家人。”
文:健康報記者 張磊 王倩 趙星月
圖:健康報記者 張丹
來源:健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