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是作者基於目前日常工作中的思考,文章對“場景”、“時間”和“內容”這三者之間的關係展開了闡述,希望能幫助運營同學在運營思維上有一定的成長。
基於訓練營的日常思考:
近期在整理自己思路的時候,突然想到一個有趣的詞—“信息傳遞效率”
先説“信息發送者”和“信息接受者”,在訓練營模式中,官方人員和用户在這兩個角色中來回切換。
在訓練營模式中,絕大多數都是此類情況,用户大多數在被動的接受信息,我們在負責訓練營的時候,我們似乎從來沒有問過自己一個問題:用户到底想要什麼?
我們編輯“內容”時,我也只是告訴團隊成員:你想讓用户接受到什麼信息。而不是基於“用户到底想要什麼”去準備“內容”。
當直播第一天,我們讓用户在規定的時間去聽課時,我只會告訴團隊成員,你們在編輯“內容”時,因為用户是為了課程而來,所以我們只是需要提醒用户以下兩個點:在什麼時間,你需要做什麼。
案例:今晚19點,我們去海底撈吃火鍋
如果我們多加一層思考:在什麼時間,你需要做什麼,你為什麼要這麼做
案例:
面向對象:一個單身男性朋友
今晚19點,我和一個單身的小姐姐在海底撈等你一起吃火鍋
如果我們再多加一層思考:在什麼時候,你需要做什麼,你為什麼要這麼做,你做了之後能獲得什麼(或者不會損失什麼)
面向對象:一個單身男性
今晚19點,我和一個單身的小姐姐在海底撈等你一起吃火鍋,你要是買單,我就把小姐姐的微信給你。
“用户的話,只能信一半”
這類情況,我用轉化的時候來舉一個例子,如果大家感興趣,網上很多關於銷售的教學,可以去其他地方學習一下。
當用户説:我很想購買你的產品,但是我沒錢
實際上用户説的是:我覺得你的產品不值這麼多錢
思考:當“信息發送者”變成用户的時候,運營人員需要學會翻譯用户的話,將用户發送的信息“翻譯”成用户需求,然後對症下藥吧!
正好今天再和同事聊這件事,我按照我們目前使用“場景”的作用來驅動“內容”
微信私聊:用户粘性打造
當一個人願意和你獨處的時候,你們的感情升温特別快!
所以我們在私聊的時候,要儘可能的要和用户走近一點。你把用户當朋友,不要那麼高姿態,不要那麼客服的時候,用户也自然願意和你交流了。當然了不要太耿直了,我的朋友。
微信羣:環境影響用户
和一羣優秀的人在一起,你自然會優秀
我最開始準備説微信羣是做信息觸達的,但是發現這個想法有問題,換成了“環境”更加貼切了。
為什麼説微信羣是“環境影響用户”,當大家都為了一件共同的事組成一個羣體的時候總會有一些跟不上羣體的用户,或者説猶豫不決的用户,我們用“環境”影響用户(水軍?)
然後在微信羣內的信息傳遞效率相對於私聊來説,下降了不少。
兩個因素:1.微信羣的打開率低於私聊的打開率。
2.羣體接受信息的時候,如果不點名某個人或者某些人接受信息,那麼很多人都不會關注(事不關己?)
所以我會要求團隊成員在微信羣內發的消息需要有美感,因為相對於微信私聊來説,微信羣聊的打開率會下降不少,以及包括我們都不喜歡看很緊湊的文字,所以通過排版、表情等等來突出信息傳遞的重點,當然,切忌花裏胡哨。
朋友圈:造勢
當三個人在你身邊説了同一個謊言的時候,你還會覺得這是一個謊言嗎?
朋友圈是造勢用的,如果你理解不了這句話,可以去學習一下活動運營。
由於朋友圈被眾多微信商人的信息填充,我們想要在用户的朋友圈抓住用户的眼球,讓用户閲讀我們的朋友圈,那就得來一些“花裏胡哨”的東西了!
但是記得朋友圈不要全部是花裏胡哨,讓人看到很“噁心”的。
短信:提醒一下吧!
恭喜你,獲得了華為p40的一分搶購資格!(為什麼我要給華為打廣告呢?)
現在很多app的彈窗推送都被免打擾了,但是短信沒有啊,用户收到短信的時候,依舊會有短信提示音的,還有小窗推送的,用户肯定會看的!
當然了,短信的閲讀場景好多就僅僅限於“小窗推送”了,所以在短信裏,重要信息需要“前置”,信息需要濃縮,但是別變成了:我,秦始皇,打錢。
外呼電話:大招
當你現在接到一個陌生電話,你會怎麼想?
現在很多企業都有外呼電話了,由於我們團隊目前面向的用户羣體屬性,我沒辦法去很好的體會到他們接到電話的想法,所以只提幾個注意點
公眾號自媒體等等:大環境洗腦
終於澄清了!人每呼吸60秒,時間就過去了一分鐘
我們會覺得公眾號、自媒體是一個比較好的有“公信力”的場景,當然,也感謝某些企業的算法,當用户用手機瀏覽我們在羣內、朋友圈等地方推送關於我們產品的文章時,當用户使用一些其他軟件的時候,自然有一些和我們產品有關的文章推送給他們了。
哦對了,不要太在乎被別人搶走了你的流量,用户不傻,用户不會只陪你一個人玩。
上面都是基於“場景”的思考,但是上面我放的圖,還有一個時間維度,我們來看看時間維度怎麼影響內容。
由於目前工作的原因,沒辦法把目前做的事拆解的太詳細,希望大家理解,但是按照時間維度來拆解,大概就是上圖這樣一個流程。總的邏輯是,每天都有能吸引用户的新花樣(也可以説是提升用户的沉沒成本)
對以上的一些理解會出現差異的詞解釋一下。
最後“場景”和“時間維度”結合起來才會產生“內容”
當然,如果真的要落實到具體的“內容”產出,以及信息觸達的時間,還需要考了更多的因素,歡迎私聊我交流。
作者:杜爽;公眾號:小杜運營隨筆
本文由 @杜爽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