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三星華為都在自研芯片 是巧合還是必然?

最近,關於華為芯片的話題又火了一波,具體什麼事我想大家都知道,看在媒體同行口誅筆伐,怒噴某某“皿煮大國”這麼多天的份上,這裏咱就不過多摘述了,但小編對此同樣表示譴責,並對這種破壞商業公平的行為持堅決反對態度。

蘋果三星華為都在自研芯片 是巧合還是必然?

圖源網絡

不過話又説話來,波瀾壯闊的聲討之後,關於芯片自研的話題又一次甚囂塵上,一時間“半導體孤立無援”、“中國芯至暗時刻”等等不絕於耳,吃瓜羣主們表示我很在意,雖然我自己做不到,但其他國產手機廠商為啥不去做?

國產手機:……

蘋果三星華為都在自研芯片 是巧合還是必然?

那這就很有意思了,我們不禁要問一句:為什麼並不是所有手機廠商都能自研芯片?又為什麼只有蘋果、華為、三星有自研芯片在手,並且已經成功量產商用?

現在看來,這並不是一個偶然現象,難道背後同樣有着“不得不做”的深層原因?或者説,當手機廠商體量進化到一定程度時,要保證品牌的穩定可持續發展,自研芯片才是必經之路?

手機芯片自研究竟難在哪?答:處處花錢處處難!

對於身為普通人的我們來講,造芯片的難度你想象不到;但對於業內人員來説,造芯片就不是喊口號了。

很多人對芯片的印象過於感性,僅僅只見過或接觸過一些算是常見的電腦CPU,就敢説自己知道啥是芯片!但手機芯片卻不是這樣,用户更多也只是見過一些圖片而已,其真實的面目早已被封裝過,可以説芯片的複雜程度遠不是肉眼能夠感知的。

具體有多複雜,大概可以看作為“放大後變成了一座城市”,沒錯,就是這種感覺!下面放張圖一起來感受一下:

蘋果三星華為都在自研芯片 是巧合還是必然?

密密麻麻電路,腦殼表示有點疼(圖源網絡)

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電路線,看起來非常有秩序,橫平豎直,排列整齊,就像一座微觀城市。

蘋果三星華為都在自研芯片 是巧合還是必然?

放大的芯片就像一座微觀城市(圖源網絡)

我們常説某某芯片為N納米工藝製程,通常“幾納米”值得就是線路之間的間隙有多寬,製程越小,線路也就越密集,性能自然會有成倍的提升。我們知道,1納米為10的負9次方米,當我們將芯片放大一百萬倍,到了釐米級後,也才到了人眼可以細緻觀察電路、晶體管的程度。

這還是放大一百萬倍的情況下,如果不做放大,想要在指甲蓋大小的區域雕刻幾億、幾十億、上百億個圖形,注意是雕刻,不是畫圖,這樣的難度不借助超先進的光刻機是絕對不可能完成的。

蘋果三星華為都在自研芯片 是巧合還是必然?

圖源網絡

但這還遠遠沒有結束,如果你注意過手機芯片的名稱,如麒麟990 SoC、驍龍865 SoC,後面都會帶一個“SoC”,有這個單詞便意味這並不是一枚簡單的芯片,而是一個經過軟硬件協同設計的處理器,它不再單一進行數據、信號的收集與處理,還要具備一系列複雜計算、存儲、數據調度等等更高級別的處理能力。簡單點説,手機SoC可以看成一台計算機,而不是大家以為的計算器。

從技術難度上來説,如果把一粒沙子變成硅晶體似乎並不是什麼難事,但想要把這顆沙子再變成“計算機”就難如登天了,更何況這台“計算機”的性能還被要求越來越強,這難度豈是一般廠商玩得轉的?

設想,偏偏有這樣一個不信邪的廠商大M,突然有一天也想做手機,理念便是手機芯片一定要從零開始自己設計,雖然在旁人來看無異於異想天開,但它無所畏懼。

很快,大M向ARM買來了芯片設計圖,人才也招了不少,於是開始第一步自研之路。沒想到一抬頭就發現前方是“十字路口”,具體怎麼走也是兩眼一抹黑,好在大M浸潤行業多年多多少少有些技術積累,經過海量資金投入,最終還是設計出了一枚自研芯片。

蘋果三星華為都在自研芯片 是巧合還是必然?

接下來就是要驗證了,簡單理解就是測試一下有沒有BUG。然而大M發現這個所謂的“驗證”,其過程同樣極為複雜,困難到並不比設計一枚芯片差不多,但事已至此,大M也只能咬牙堅持下來,花錢,繼續花錢,於是這枚芯片在經歷重重磨難後終於通過了“驗證”,現在離上市僅有一步之遙了。

之後便是生產環節,因為用的是最新技術,缺乏製作經驗和技術的大M也只能找別人代工,但問題又接踵而至,代工廠可不會給任何廠商免費開模,哪怕大M只想生產一顆芯片,也需要支付高昂的開模費用。

掩膜成本一般視製程工藝高低而決定,越新的技術成本越高。比如,在2014年剛出現14nm製程時,曾有消息稱其掩膜成本為3億美元;英特爾正在研發的10nm製程,根據英特爾官方估算,掩膜成本至少需要10億美元。而且這還不算流片、晶片自身成本、光刻機設備等等,單單開一條生產線就要先期投入幾十億人民幣。

蘋果三星華為都在自研芯片 是巧合還是必然?

荷蘭ASML擁有全世界最好的光刻機,一台頂級光刻機10億RMB左右

更讓人抓狂的還在後面,大M還發現,就算自己投入了幾十上百億的資金,也只是代表這枚芯片可以生產,但能不能工作,是不是可以達到預期性能,有沒有媲美同行的資格,都是一個未知數。換句話説,投入這麼大的成本去賭一個未知的結局,到頭來很可能竹籃打水一場空。

蘋果三星華為都在自研芯片 是巧合還是必然?

於是,大M終於“大徹大悟”,痛下決定不再自研芯片,轉而老老實實去高通、聯發科訂購了。

可以看到,芯片自研絕非嘴巴一張一合就能製造出來的,其需要長時間的巨大投入,且短期內也看不到回報,甚至還會有失敗的風險,而這些風險全部需要一個企業自己來承擔。換句話説,企業以盈利為目的,這種明顯吃力還不討好的事情,並不是一般廠商願意負擔的。

大廠為什麼執意自研芯片?有錢有技術還有回報白乾白不幹

前面筆者提到過,縱然手機芯片自研看似吃力不討好,那為什麼諸如蘋果、三星、華為等頭部大廠卻依然堅持芯片自研道路呢?

蘋果三星華為都在自研芯片 是巧合還是必然?

通俗的理解就是“不被卡脖子”,手機芯片作為核心器件任何企業都不想受制於人,雖然有點“主旋律”,但這個理由完全足夠大企業去冒險了。事實上,説是冒險,卻並不絕對。當企業體量到達一定程度後,自研芯片就成了一件雖然有困難、但絕非不能完成的“挑戰”,和企業在較低水平時所看到的困難度不可同日而語。

當然,看似不可逾越的難度往往只是對一般廠商而言,蘋果華為三星是什麼?那是當下全球最頂級的科技大廠,有技術、有錢、有實力,妥妥的“高富帥”。對它們來説,芯片自研有技術難度,但並非難以企及;雖然很燒錢,奈何家底殷實,在投入上向來財大氣粗,這點錢一個字:燒。

蘋果三星華為都在自研芯片 是巧合還是必然?

當然,地主種地也要看收成,縱然財大氣粗,沒有回報豈不是白乾了。好在,芯片自研一旦成功,往往會形成巨大的利益回報。那時候,產品可以有更低的性價比,同時也有利於塑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當大家都有自己的芯片可用,也就無需仰人鼻息,便很難再出現壟斷局面。

其次,產品力將不再受到芯片製造商的掣肘,“擠牙膏”的現象也將被堙滅,技術有多強,芯片就有多強。比如蘋果Mac架構要從英特爾過渡到自己的ARM芯片,有一部原因也是Intel無法滿足Mac快速發展的性能需求。

另外,自研芯片還可以提升產品差異化,容易培養忠實用户羣體。與此同時,還有助於提升品牌自身價值,比如華為、三星、蘋果三家都有很強的品牌溢價能力,而更高的利潤也將被投入到其他領域,最終實現更為均衡、全面的企業發展之路。

最後,華為今日之困局並不是因為自研芯片之過,而是因為在通信領域過於強勢引起了別有用心之國的忌憚。相反,自研芯片反而更有利於確保供應鏈安全,畢竟一旦被過分限制,也能確保多一份出路,少一分風險。對於大廠來講,任何風險都將會引發難以承受的後果,只有未雨綢繆,才能活得更長久。

總的來説,大廠熱衷於芯片自研,一方面是投入驚人,回報喜人;另一方面則是持續增強品牌價值和抗風險能力,起到“定海神針”般的維穩作用。總之並非意氣用事,而是時機實力都已經來到了這個地步,順勢而為而已。

芯片自研之路何其艱 已有大廠倒在衝鋒路上

蘋果有A系列芯片、三星有Exynos獵户座、華為則有海思麒麟,三者都號稱“自研”,但實際上都談不上100%自主,不過可以預想,三家的祈願無非是徹底實現100%自主,只不過眼下各家發展程度不同而已。

三家對比來看,A系列芯片自主程度最高,同時綜合性能也最強。蘋果自研芯片一般從iPhone 4開始,第一代蘋果A系列處理器是基於Arm的公版Coretx-A8內核,直到2013年,蘋果A7問世,這是全球首款64位的處理器。此後,A系列芯片一路開啓了“獨孤求敗”之路,到了A11則進一步提升了自主程度,首次集成了蘋果全新自主GPU、ISP和視頻解碼芯片,新增神經網絡引擎、安全芯片等等。

蘋果三星華為都在自研芯片 是巧合還是必然?

除此之外,蘋果自研處理器同樣在不斷挑戰ARM公版內核的地位,並且已經獲得了成功。喬布斯時代,蘋果用重金買來了ARM指令集授權,如今蘋果A芯片的發展情況已經顯而易見了,小核心性能很強,甚至十分接近ARM A75大核心性能,而大核心則更強,因此綜合性能甚至可以做到領先ARM公版架構兩代的水平。

三星方面在自研芯片的道路上同樣執着,但走得十分艱難。2015年的Exynos 8890就採用了自研貓鼬M1架構,隨後幾年,三星旗艦處理器也在一直對“貓鼬”CPU架構的持續升級,2018年,三星推出的Exynos 9820處理器,這次還加入了自研NPU。

蘋果三星華為都在自研芯片 是巧合還是必然?

三星Exynos 9820處理器,首次加入自研NPU

但貿然發起對ARM的挑戰也換來了巨大的代價,屢次“翻車”後三星不得不再次向ARM妥協,2019年Exynos 990發佈,這次卻僅僅採用了兩顆貓鼬核心,其餘核心均出自ARM。不過,此時的三星自研芯片已經沒了M1時的意氣風發,並最終解散了貓鼬團隊,三星自研架構正式宣告失敗。

蘋果三星華為都在自研芯片 是巧合還是必然?

和三星一樣,華為自研芯片也在經歷“至暗時刻”,但不同的地方在於,海思麒麟只能算被殃及池魚,並不是自研失敗,相反麒麟可以説是非常成功。

蘋果三星華為都在自研芯片 是巧合還是必然?

麒麟950第一次站上了半導體工藝的最前沿,還首次自研ISP;麒麟960實現了性能飛躍,並彌補GPU和全網通方面的缺憾;此後的970首次在SoC中集成了專用NPU,980則是業界首款7nm工藝的手機SoC芯片;990集成了巴龍5000 5G基帶……如今,麒麟芯片出貨量也在穩步提升之中,雖然未來多有坎坷,但從技術層面來講,麒麟無疑還是成功的。

結語:

手機大廠都傾向於芯片自研,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有利可取,縱使短期虧本賺吆喝,可一旦成功便會有驚人的利潤回報,不僅可以彌補前期的成本投入,還有助於塑造良好市場競爭環境、提升品牌價值、增強用户粘性和忠誠度、提高企業自身抗風險的能力。但同時需要注意到,手機芯片自研又是一個極具風險的事情,如果沒有相當巨大的體量和技術積累,很可能將企業拖入萬劫不復之地。

蘋果三星華為都在自研芯片 是巧合還是必然?

但從國內來看,芯片自研、半導體產業升級已經不再侷限於企業自身,它更關係到整個國家的發展。中國芯片、半導體產業起步太晚,以致於失去先機,處處受制於人,甚至要仰人鼻息,夾縫中求生存。但這只是暫時的,新中國建國伊始一窮二白,現在GDP照樣世界第二,五千年文明不斷,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早就被鐫刻在了中國人的基因中。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自研芯片之路或許艱難,但絕不悲觀,中國半導體行業也勢必重獲新生,為中國企業進軍全球保駕護航。(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ZOL客户端下載】看最新科技資訊,APP市場搜索“中關村在線”,客户端閲讀體驗更好。

(7515875)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371 字。

轉載請註明: 蘋果三星華為都在自研芯片 是巧合還是必然?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