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500家!科創板受理企業數量持續擴大 初成科創公司集聚高地
《科創板日報》(記者 莫磬箻)訊,破500家!在2020年即將收官之際,科創板迎來了階段性成果。
12月17日晚,伴隨着等邁威生物、國力科技、理工導航等3名新“考生”獲受理,科創板申報企業陣營正式達到500家。這距離2019年3月22日科創板受理首批申報企業,僅過去636天。
12月18日,上交所新受理瑞可達、珈創生物、南模生物3家企業的科創板IPO申請,科創板受理隊伍正式突破500家。
上海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闕波今日在上海閔行政府投資基金年會上表示,科創板成立後,科創的氛圍在整個資本市場都非常快速的形成和聚集。現已在科創板上市的200多家公司中,新一代信息技術是大頭,佔比是35.5%;接下來是生物醫藥,佔比22.2%。“科創板正成為我國自主可控集成電路全產業鏈集聚地和新興的具全球競爭力的生物醫藥上市中心。”
“增效”:4個余月即走出“上交所”
636天!500家!
12月17日,科創板受理隊伍正式達到500家,到了12月18日這一數字即突破500家。
《科創板日報》記者對500家企業審核節點的梳理發現,一系列跡象表明,上交所科創板審核“2.0階段”已向縱深推進。
2019年11月,科創板過會企業近百家之際,上交所科創板審核中心即對科創板註冊制試點以來的經驗進行總結,並就審核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廣泛徵求業界意見,籌劃“科創板審核2.0”。
《科創板日報》記者於今年4月下旬獲悉,科創板審核將迭代升級至2.0版本,表現之一是“增效”,即審核速度加快,力爭符合要求的受理企業能在4個月內走出上交所。相關人士指出,今年3月份受理企業在20個自然日內即收到問詢。
科創板審核“2.0”的另一要義系“提質”,即科創板問詢輪次將優化,合格企業總輪次將不超過3輪,問詢輪次壓縮優化、問詢質量提高,關注重大性,針對性會越來越強。
其後,科創板審核切實提質增效。資深投行人士回顧此後的審核節奏這樣評價,“審核節奏是比較快的,多輪問詢的比例下降。”
從審核數據也可以印證。《科創板日報》記者統計上述500家企業的審核進程發現,從已過會的312家申報企業信息來看,今年3月起受理的申報企業,其“走出上交所”的週期約為134天(4個余月),相比此前162天(約5.5個月)的平均“過會週期”明顯提速。
注:統計口徑為2019.3.22-2020.12.17獲受理已過會的312家申報企業
圖〡2020年3月前/後從受理到過會平均週期;來源:《科創板日報》統計
正式受理到首輪問詢的週期被壓縮,20個自然日即收到首輪問詢的企業數量大幅增加。
據統計,自今年3月以來,截至目前已有29家在20個自然日內即收到首輪問詢,其中核酸檢測試劑公司聖湘生物從受理到問詢歷時最短,3月4日獲受理,3月16日即“已問詢”,期間僅12個自然日。這一週期較科創板發行上市審核規則規定的“20個工作日”,效率提高明顯。
圖〡今年 3月起20日內即首輪問詢的申報企業一覽;來源:《科創板日報》統計
據《科創板日報》統計,此前受理的200餘家企業中,近6成超過20個自然日才收到問詢,最長耗時達到35天。
“提質”:問詢壓縮至2輪 問題減至30以內
近日上交所副總經理闕波即談到,科創板審核快速效應明顯。科創板發行上市公開透明、高效可預期。目前,科創板審核工作已經邁進了2.0階段。這次迭代呈現了“更精準” “更高效”“更務實” “更協同”的四大新變化,審核效率明顯提升。
“提質”同樣有跡可循。
從過會企業的審核路徑來看,問詢輪次得到了進一步優化。據《科創板日報》記者統計,今年3月起受理的科創板申報企業,在過會前絕大多數僅經歷了2輪問詢,被問詢4輪以上的現象較為少見。
注:統計口徑為2019.3.22-2020.12.17獲受理已過會的312家申報企業
圖〡申報企業審核輪次一覽;來源:《科創板日報》統計
今年6月即有媒體統計稱,問詢二輪即提交中心會的企業佔比由17.7%提高至24%,問詢三輪企業佔比36.3%上升至51%,問詢超過三輪企業佔比由46%下降到25%。目前該等數據仍在進一步改善。
資深投行人士王驥躍接受《科創板日報》記者採訪時談到, “合格企業總輪次將不超過3輪,這是原則性上的,差不多兩輪到三輪就上會的,4輪及以上的,都屬於有問題的,一直解釋不清楚,最終的結局很可能就是撤材料。”
提速的同時,問詢也在“提質”。
《科創板日報》記者對已產生“首輪問詢”信息的424家申報企業統計發現,去年10月前,首輪問詢問題問題平均在50個左右,11月以後降至40個以下。今年以來這一數據進一步降至30個以內,降幅較大。
圖〡申報企業首輪問詢涉及問題數量一覽;來源:《科創板日報》統計
上海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劉逖則在12月11日舉行的第二屆滕王閣創投峯會上表示,科創板現初步形成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高端設備製造等為核心的上市公司集羣效應。以半導體為例,包括滬硅產業、安集科技、中微半導體、芯原股份、中芯國際、華潤微等產業鏈代表企業,涉及設備、設計、晶圓製造加工以及封裝測試、應用等,已形成比較完整完善的上下游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