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澳大利亞監管部門對互聯網巨頭下了一封戰書:在使用傳統媒體內容時,谷歌和臉書等巨頭們必須向新聞媒體付費。這一規定,是對谷歌和臉書這兩家巨頭在搜索引擎和社交領域的壟斷地位發起的挑戰。
須知,澳大利亞其實並不是第一個對兩家巨頭動刀子的國家。就在一週前,法國政府要求谷歌搜索在鏈接到法國的新聞網站時,必須支付相關費用。法國政府還援引了來自於歐盟最新通過的版權政策,但目前谷歌仍然強勢回懟,拒絕支付相關費用。
法國政府援引的版權條例出自歐洲著作權法改革議案,這個議案中有兩條非常引人注目,其一被稱為鏈接税,互聯網巨頭如果引用了新聞媒體的網址鏈接、需要向後者支付版權費用。其二,則要求互聯網巨頭司使用“有效的內容識別技術”,過濾平台上傳的所有內容是否侵犯版權。儘管政策通過了,但這項政策在歐洲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因為這樣的審查機制對“二次創作”的UP主羣體十分不友好,很多網生內容在這項法律下很可能有下架的風險。
現在,全球各地的手機用户,已經習慣了通過社交網絡去看新聞,新聞流量的入口已經被互聯網巨頭所牢牢掌控。然而,這一切的發生,其實是新聞媒體和互聯網巨頭相互促進的結果。最初,互聯網巨頭為新聞帶來了更多的用户,拓寬了受眾渠道,而新聞媒體也藉助互聯網成就了他們的指數級增長,兩者變得緊密相依。
但在説起這個相互促進的結果之前,我們有必要先回顧一件事。去年11月份,微軟停刊了自己創辦幾十年的《MSDN雜誌》,這份雜誌面向開發者為中心,是一份專業的編程雜誌。但其實這並不是微軟辦過的唯一雜誌。在微軟創辦初期,還創辦過面向女性或大眾的《鋼託》《藍灰》等雜誌——那時的微軟,並不是僅僅要做一家科技巨頭,它還想成為一家媒體公司。
現在看來,微軟最初這種做法——成立屬於科技巨頭的下屬媒體公司,從經營的角度看,顯然不是一個最優選,因為谷歌、推特和臉書的做法無疑才是性價比最高的:只需牢牢把握住讀者觀看新聞的入口。現在,世界上的大多數國家裏,通過社交媒體獲取新聞的讀者比例早已佔據大多數。新聞媒體(無論傳統媒體還是網絡媒體)都只能“寄生”在互聯網巨頭打造的平台上存活。
如同富蘭克林·福爾在其討論互聯網巨頭壟斷的著作《沒有思想的世界》一書中所言,新聞媒體從最初瞧不上數字平台,再到試水進駐數字平台到最後不得不依賴於數字平台,這中間的過程不僅僅是載體的變化,還是新聞生產內容的巨大轉變。在富蘭克林看來,這種危害顯而易見:“瘋狂無恥地追求從臉書獲得點擊量,不遺餘力地與谷歌算法博弈。這促使媒體把糟糕的交易變成白紙黑字,看起來像是迫於自保不得已為之,但實際上只會讓臉書和谷歌的手越攥越緊。”
富蘭克林的討論其實是老生常談,主要是在説我們的新聞媒體生產機制,在互聯網巨頭搭建的平台影響下,已經開始越來越唯流量是從,而在效率主義的深淵裏,媒體一直在墜落,媒體之間的同質化變得越來越強。在這套以數據為終極法則,流量至上的體系中,新聞媒體一直在敗退,話語權自然也越來越小。
特別聲明:本文為DoNews簽約作者原創,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轉載請聯繫DoNews專欄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繫[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