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為信用教育“打補丁”,夯實社會發展之基

由 酒書端 發佈於 科技

信用是現代社會一項基石性制度設計,不僅關涉公民個體的社會化生存,也是市場經濟健康平穩運行的前提。資料圖。圖片來源:新京報網

作為“經濟身份證”,個人徵信近年愈發受到重視,但這也可能被別有用心的人盯上,成為新的牟利手段。據報道,現在網上出現了一批打着“永久修復”“污點漂白”旗號的“信用修復師”,他們以宣稱“銀行內部有人”等方式,誘導客户通過他們修復信用,但往往客户交了錢之後,他們就銷聲匿跡了。金融業內人士稱,信用修復“名為代申訴實為騙錢”。

從報道可知,所謂的“信用修復師”一般會採取兩種騙錢手段:一種是誘人上鈎後,收錢拉黑,空手套白狼;另一種是利用規則漏洞,編造種種理由,請求銀行網開一面——但這種做法的成功率也很低,修復失敗後,他們同樣不會向客户退錢。對這種新型違法犯罪行為,加強法律打擊是應有之義,但這一“職業”的存在,也反襯出公民信用知識的薄弱。這也提醒有關方面:社會信用教育需加速推進。

今年8月發佈的《中國大眾徵信意識情況調查》報告顯示,約四分之一受訪者從不查徵信,近兩成受訪者不知道個人信用報告的出具機構,初中及以下學歷人羣中,近半受訪者不關注、不瞭解個人徵信。整體上,國民信用意識的“水位”仍待提升。

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當涉及個人信用查詢時,去哪裏查,收不收費,能不能改,很多人對此含混不清,徒增日常辦事成本;另一方面,這給了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機,當有人或機構打着“信用修復”的名義前來詐騙時,一些不明情況的人就可能成了詐騙分子刀俎上的魚肉,使財產權益受到損失。

還應看到,信用是現代社會一項基石性的制度設計,其不僅關涉公民個體在社會上能否暢行無阻,也是市場經濟健康平穩運行的前提。十九屆五中全會就指出,健全市場體系基礎制度,要堅持誠信守法。沒有健全的信用體系,市場經濟大廈將成為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不過,無論從社會整體的信用水準,還是從公民對信用知識的掌握來看,我國的信用社會建設目前還處在相對初級的階段。建設信用社會,仍需付出更多努力。尤其是,公民個體是體現社會信用狀況的基本單位,應該成為信用教育的關鍵着力點。考慮到“信用修復”等騙局動輒得逞,推進公民信用教育,不只是要提高主體的信用意識,還包括對其進行社會信用知識的整體訓練。

比如,建設個人信用意味着什麼,誰掌握着我們的個人信用信息,在什麼場景下需要用到個人信用信息,又如何查詢個人信用信息。這些都是關於信用的實在知識,它們與個體主觀上的信用意識,共同構成了一個人的信用素養。所以,推進信用教育,既要提升個人信用水準,也不能忘了加強個人信用知識體系的構建。事實上,兩者本就是一個相輔相成、相互助力的關係。

在未來,加強信用教育,一是需要國家從法律、政策等層面明確具體的社會信用規則,以完善的規則之網倒逼公民誠實信用;二是公共治理部門、銀行以及民間機構等,也要加強社會信用知識的普及,讓公民懂得如何在守信用的同時管理好信用,避免被不法分子鑽了空子,給自身權益造成損害。

“信用修復師”的存在,意味着我國的信用教育還存在亟待完善的盲點,也表明信用社會建設也要隨着新狀況的出現不斷“打補丁”。唯有加快社會信用教育,公民權益與市場經濟的地基,才能打得更牢靠。

編輯:何睿 校對: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