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動互聯網引擎 做好新經濟文章

網紅“種草”、直播帶貨、外賣服務、自助點餐、智慧社區、網約車、共享出行……現今,居民的衣食住行裏處處可見中國互聯網發展的成就,互聯網不斷為中國經濟帶來新的業態,並發展為一個個新的增長極。

“互聯網+扶貧”開闢消費流量新入口

商務部數據顯示,今年1-6月全國網絡零售額達5.15萬億元,同比增長7.3%;增速連續4個月提升,6月當月增幅達18.6%。全國網絡購物用户人數比上一年增長1億。主要網絡零售平台店鋪數同比增長3.8%。各地通過發放消費券、鼓勵直播場景擴大、發展跨境電商平台、振興農村電商發展等形式增強電子商務活力,發揮線上“無接觸”經濟優勢,在促消費、穩外貿、擴就業、惠民生等工作中發揮出更大作用。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農產品產銷矛盾較為突出,原本就面臨市場供求信息不對稱、營銷信息閉塞的農產品銷售更是雪上加霜。而“互聯網+扶貧”模式在此間成為一劑良方,甚至觸發了更大的成交規模。淘寶直播自今年2月以來呈顯著增長趨勢。超過1000名現場直播主持人、時尚和化妝品關鍵意見領袖等成為農產品的帶貨主播。

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付一夫在接受國際商報採訪時表示,直播電商可以超越時間和地域的限制,更加高效地對接產品端和需求端,解決交易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地方應針對銷路受阻的農產品,藉助直播平台向廣大用户傳遞滯銷這一實際信息,並以農產品自身的市場競爭力來打動消費者,通過主播引導消費者在同類競品中優先選擇由更加貧困人羣提供的農產品。這既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也能達到扶貧的目的。

付一夫進一步表示,近年來隨着對直播監管的加強,其發展質量也有所提升。直播除參與農產品銷售與扶貧之外,還在全方位地賦能文化普及、民眾教育、人才招聘、會議辦公等眾多領域,不僅讓傳統行業獲得了新的發展空間,還催生了不少新模式新業態,並提供了很多新增就業崗位,為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注入了新的動力。

“互聯網+金融”創新服務實體經濟

線上消費的發展不僅帶來了社交電商、直播電商等新興購物模式,還推動了消費者線上購物頻率和支出的持續增長以及消費行為的改變,催發了“互聯網+金融”服務的繁榮發展。

為順應這一趨勢不少消費金融企業紛紛轉變經營思維,積極佈局線上業務,以更好地滿足持續變化的消費需求,助力實體經濟發展。同時,銀行為了提升資產收益率並降低資產質量的週期性風險,積極拓展零售業務。有業內人士分析稱,金融科技公司憑藉卓越的用户體驗和便捷可負擔的信貸供給,可快速切入市場。互聯網消費貸款在2014-2019年的複合年均增長率為53%,規模達到2.3萬億元,並預計2022年將升至3.9萬億元。

“個人生活場景線上化趨勢日益明顯,引發了新型線上金融需求,這種以碎片化、小額、高頻為特徵的金融服務需求為金融科技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間。與此同時,作為新興產業,金融科技仍處於發展初期,金融科技的新模式、新業態也仍處於探索期,不可避免地引發了一系列風險。因此,從服務實體經濟角度出發,如何利用好金融科技這把‘雙刃劍’成為重要課題。”浙江大學互聯網金融學在站博士後李瑞雪對國際商報記者表示。

李瑞雪説道,秉持“守正創新、安全可控、普惠民生、開放共贏”的基本原則是互聯網金融未來發展的大方向。採取強化金融科技合理應用、賦能金融服務提質增效、增強金融風險技防能力、強化金融科技監等措施可以有效推動金融業高質量發展,並提升中國經濟國際競爭力。(靖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91 字。

轉載請註明: 發動互聯網引擎 做好新經濟文章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