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8 年科幻小説《弗蘭肯斯坦》問世,給世人帶來這樣一個問題:我們能否成為造物主?
200 多年後的今天,全球 25 名頂尖科學家在 Science 發文,號召建立全球公民大會,以來探討基因編輯技術的倫理和社會影響。
他們提議,該全球大會由至少 100 名來自世界各地的非專業人士組成,由專家提供信息來探索基因編輯技術的管理準則。
基因編輯技術的雙刃劍
除了轉基因食物以外,近年來有科學家試圖將這一技術應用到生物體內,以期改造人類和社會。
其中,最轟動的事件就是2018年基因編輯嬰兒事件,當時某科學家宣佈使用基因編輯技術改造了一對雙胞胎嬰兒,以期她們出生後能天然抵抗艾滋病病毒HIV。
而不久前,美國政府宣佈,未來幾年內向將佛羅里達羣島釋放7.5億隻轉基因蚊子,以試圖消滅蚊蟲傳播疾病。
理論上來説,基因編輯技術的確能夠提高農作物的抗病能力,解決人類飢餓的問題,提供一種消滅瘧疾等蚊蟲傳播疾病的方法,或者培育出可供人類移植器官的豬,並預防鐮狀細胞病,囊性纖維化甚至某些癌症。
但這一技術也是一把雙刃劍,帶來的威脅遠遠超出人類的想象。
那麼,這項技術到底應該如何使用?誰又能決定這項技術的使用權?
鑑於這項改變生物體DNA的技術可能會遺傳給後代,該問題不僅複雜且影響深遠,因此,越來越多的專家認為,這個重要的問題不能只留給科學家,醫生和政治家。
在 Science 發表的這篇文章中,來自全世界管理學、法律、生物倫理學以及遺傳學等多學科共 25 名頂尖科學家號召,建立全球公民大會,由非專業人員組成,以評估基因編輯技術的倫理和社會影響。
這些科學家提議,全球大會應該包括至少 100 人,其中不包括科學家、政策制定者或該領域的工作人員。
塔斯馬尼亞大學的法學教授 Dianne Nicol 説:“全球公民大會所討論的問題與其他論壇研究的問題不同,我不認為全球大會的目的是回答基因編輯技術是否應該在全球被禁止的問題。相反,我們應該更好地理解人們對這一技術的關切和期望。”
澳大利亞迪肯大學 Baogang He 教授補充説,“這個會議還涉及到社會公正的問題。全球公民大會將有助於制定有關基因組編輯實驗的道德和政治法規,並確保這些技術可被每位公民公平獲得,以此防範社會少數人為了追求利益而濫用基因編輯技術。”
本研究另一位、英國維康基因組學院社會與倫理研究所的遺傳顧問Anna Middleton教授表示,對於基因編輯技術,我們要充分考慮到它的社會影響。這項審議最終將影響世界。我們必須在世界各地尋找具有代表性的公民。
據悉,獲得艾美獎的澳大利亞紀錄片製作公司Genepool Productions將負責籌劃這個過程以及最終大會的製作。
Genepool的創意總監Sonya Pemberton説:“此次大會並不是要提供一個演講平台,而是一個思想家庫。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強有力的、以人為本的方法來檢驗這種改變世界的技術。我希望用電影記錄這一事件,保存這一歷史性時刻,放大全球對話,併為公民在其他同等重要的問題上進行討論提供模板。
排版:趙辰霞編審:王新凱
參考資料: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9/6510/1435
https://www.scienceinpublic.com.au/media-releases/genome
https://www.eurekalert.org/emb_releases/2020-09/aaft-ige091420.php
【來源:健康界】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