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免費VS付費,站在岔路口的網絡文學如何抉擇?

由 費玉榮 發佈於 科技

今天的網絡文學類型、網站盈利模式和寫作者生存境況都與二十年前截然不同。網絡文學誕生之初已被證明不可行的“免費”,如今在資本加持和“流量變現”的需求下重新出現,並對原本逐漸成熟的付費閲讀市場造成了強烈衝擊。

今年,是網文免費閲讀模式和付費閲讀模式直接競爭的“元年”,也是網絡文學影視化改編的“大年”。是要更多的讀者還是更精緻的作品?是該奔赴影視化改編的熱潮還是恪守自己擅長的寫作風格?金字塔頂部的“大神”和月入百萬的“碼字工”,處在岔路口的網文寫作者如何抉擇?

網絡文學網站的初期發展,全靠寫作者不計稿酬用愛發電的寫作和閲讀者慷慨解囊共渡難關的捐款維繫。直到2004年,起點中文網率先建立了VIP付費訂閲模式,讀者通過付費閲讀網文章節。此後網絡文學的影視改編、IP化系列運作,都建立在這套模式之上。

新京報分別就此採訪了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學網絡文學研究論壇主持人邵燕君,網絡文學原生評論家、網絡文學網站“龍的天空”創始人之一weid,以及網絡文學免費閲讀網站“番茄小説”總編輯謝思鵬,期望從學界、行業、平台三個維度來探討以上問題。

模式更迭:從免費到付費

新京報:網絡文學網站創立之初就是免費的,但最後免費模式卻被證明不可行。現在的免費模式跟二十年前的免費模式最大的區別在哪裏?

weid:最大的區別在於廣告商的大量進入,使得流量變現的規模遠超以往。

2004年起點在開始VIP付費模式之前,就有廣告收入。當時它的流量已經很大了,一度衝進過全球流量前100名,在中國所有網站中排名前20。但是廣告收入只能和它的日常開支持平,甚至無法負擔增購服務器和人員工資支出。而現在廣告主顯然願意花更多的錢。

但是另一方面,免費閲讀平台一旦停止購買網站推廣和發放閲讀補貼,就可能面臨大量的用户流失。在一個用户有限的活躍使用週期裏,你能給他投放的廣告頻次是固定的,如果只靠展示頻次變現,你能從廣告商得到的收入也是固定的。只有提高每個廣告的變現效率,通過精準投放讓讀者點開他看到的廣告,甚至下載這個遊戲或軟件,才能更好地盈利。而精準投放又是番茄小説背後的字節跳動非常擅長的,這就是番茄小説能夠後來居上成為流量最大的免費閲讀平台的技術依仗。

邵燕君:現在的免費模式和20年前的免費狀態是不一樣的,現在的免費模式和付費模式一樣,都是一種商業模式,只是形態不同。當年如果沒有建立起付費模式,網絡文學很難繼續這麼旺盛的成長。因為它需要用一種商業模式把人們的用愛發電、業餘創作轉化為一種穩定的、持續增長的生產機制。

《網絡時代的文學引渡》,邵燕君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12月版。

今天的免費模式,是在付費模式已經成熟,網絡文學發展壯大之後的一種新的商業模式,他跟大資本,大數據相關,但是和免費不一樣。

新京報:免費閲讀平台的市場在哪裏?它所瞄準的用户是怎樣一個羣體?

邵燕君:免費模式的用户,實際上是用各種方式引流、下沉獲得的新用户。他們對於網文來説是“小白”讀者,但是和當年我們所説的“小白”又不是一個概念。當年的“小白”是隨着互聯網普及,在原來最核心的、相對精英的老白之外,吸引來更年輕的讀者,幾年之後其中最核心的留下來也可能成為老白讀者,當時的“小白”更多是個年齡概念。

今天的免費讀者有一批是下沉用户,但是年齡段是各個層次的。我們正在和番茄小説合作做用户畫像,根據我們的初步結果判斷,現在的免費模式用户年齡不低。

因為受到短視頻衝擊,網文用户的整體規模和時間佔比在下降,之後真正有發展空間的用户是對文字有習慣性迷戀的中老年羣體。他們可能年齡不低、文化程度不低、收入不低,只是沒有看過多少網文。所以他們進來之後最初看的是贅婿文、多寶文這些套路。但如果他們一直看下去,未來的走向很難説。因為大多數中老年人品味還是比較傳統,有一些經典文學的閲讀經驗,當免費閲讀平台的作品不再能滿足他們時,他們也可能進而轉向起點中文網等付費平台。

《慶餘年》改編自閲文集團白金作家貓膩的同名小説。

weid:番茄小説現在的邏輯是,閲文對用户的付費轉化率最高也就20%,剩下80%哪裏去了?你1個正版用户就對應着5個盜版用户,1個付費用户就對應着5個不願意花錢的用户,我的市場肯定比你大。但是番茄小説首先要完成和無線閲讀平台、新媒體文這些對手的競爭,其次要和同樣免費的盜版小説平台搶用户。

比如一個不願意花錢看書的讀者,為什麼在番茄小説看書,而不在盜版站看書呢?是因為番茄小説的廣告比較少?書更好看?還是因為在番茄有補貼可以做網賺?你得給我一個理由。如果番茄小説靠資源整合獲得的大量圖書無法撬動這批盜版用户,那它的戰略就不能算成功。

謝思鵬:在只有付費閲讀平台的時候,閲讀整本小説的讀者中只有不到10%選擇付費,其他用户在付費節點之後就會去看盜版內容或者看其他書,現在不過是把一部分看盜版的用户吸引過來看正版的小説。我覺得大部分人在能看正版又不需要付錢的時候,還是願意看正版的。而且在正版平台可以跟作者進行交流互動,這也是盜版網站所不具備的。

免費閲讀是網絡文學的“攪局者”嗎?

新京報:免費與付費平台不同的盈利機制可能會對網文寫作者的選擇造成什麼影響?

weid:我覺得作者的心態都很一致:在哪兒能掙更多的錢就去哪兒。利益驅動是主體,利益驅動讓網文寫作這件事情可持續、並且走向壯大。在這個過程中有若干人是為愛發電,但肯定不會超過5%。為愛發電是好事,但推動不了產業的發展。

從從業者的角度來看,有一條特別重要的基準線,就是作者所在城市的消費水平。作者依靠創作應該在當地過上相對有尊嚴的生活,這條線是很明確的。

我覺得以番茄小説在免費閲讀方面的野心,或者從資本市場的預期來看,三五年內達到每年50億稿費發放是必須做到的。我覺得這對中下層的寫作者來説應該是有吸引力的。我建議現在還沒有足夠基本盤的作者不妨考慮一下擁抱免費的可能,如果免費閲讀的創作模式今後與付費模式有較大差異,那麼必然會重新崛起一批專注於免費閲讀市場的頭部作者。而在市場擴張期佔據頭部位置的作者,能吃到的紅利必然最為豐厚。

上映於2011年的《後宮·甄嬛傳》改編自流瀲紫的小説《甄嬛傳》。

謝思鵬:免費模式有利於網絡文學精品化。此前網絡文學主要是依靠訂閲量、打賞量獲得收益,讀者需要自己承擔閲讀費用,付費後一旦出現爛尾、斷更等情況,買單的還是讀者。網絡文學應該按照有效閲讀時長來作為內容的衡量標準,挑選出並激勵最優秀的作者們。廣告分成、用户打賞、IP孵化的多元化收入模式建立起來後,才能給新人作家更多嶄露頭角的機會。

新京報:免費閲讀模式的出現,是網絡文學行業的“攪局者”還是“鮎魚”?它們可能為網絡文學帶來怎樣的改變?

邵燕君:“攪局者”或“鮎魚”,都是從直接肯定或否定的層面來談免費模式,我覺得不一定對。因為中國網絡文學成功,最核心的要素就是付費模式的建立。這也是今天中國網絡文學獨步於世界非常特殊的原因,所以我們會非常看重付費模式。但是其他國家,比如韓國網絡文學,或者海外網絡文學粉絲翻譯網站,以及各大視屏網站,不都是免費模式加會員的體系嗎?網絡文學的付費模式誕生於最初的愛好者羣體,是愛好者的商業模式,而免費模式則是大資本介入後、由大資本主導的商業模式。

免費模式帶來更大的衝擊在於它背後以番茄小説為代表的大數據分發系統。某種意義上,這種分發系統,是比以起點中文網為代表的、由“老白”粉絲和編輯共同建立的精英推薦系統。但是這種分發系統的精準推薦能走到哪一步,現在還看不清。

但是大方向來看,我認為免費模式應該是未來更主流、更底層的網絡文學商業模式。與此同時,付費模式還是會長期存在,成為一種相對小眾、但卻擁有着精英話語權和意見領袖特質的生態。

《創始者説:網絡文學網站創始人訪談錄》,邵燕君、肖映萱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8月版。

如果兩者能夠友好共存,並保持良好互動,是有利於網絡文學的發展的。但免費模式確實也為現有生態帶來了某種顛覆性,所以未來如何發展還有待觀察。

weid:我覺得免費模式想做顛覆者,但它目前還只是推動者。無論如何,同樣是非付費用户,相比貼吧、盜版書站來説,免費小説平台的入場使得整個網絡文學的盤子變大了,更多寫作者能賺到錢了,這總是好的。

在把不願意花錢看小説的用户納入到規範的網文市場之中這件事上,目前來看背靠頭條的番茄小説是最有經濟實力和技術積累的,而且它在免費市場上的打法也是很清晰的。

新京報:免費閲讀模式會對網絡文學的創作類型、文本模式產生什麼影響?

謝思鵬:其實沒什麼不同。對於用户而言,是沒有付費閲讀平台和免費閲讀平台的區別的,只有內容喜好的區別。以視頻網站為例,選擇某個網站看視頻歸根結底不是因為它的模式多特別或者它要不要錢,肯定是因為這段時間某部劇火,我想要看這部劇,而這個網站有這部劇。用户最終還是為內容買單。

weid:我的感覺是,免費模式下網文可能會出現越來越短的趨勢。如果你的作品沒有任何差異性,連盜版都打不過。畢竟我想看400萬字的小説,放着烏賊、貓膩這些大神的書不看,看一個不知名的作者,我圖什麼呢?

在VIP制度下,因為頭部作品在榜單上停留的時間越長,集聚效應就越明顯,加之新開小説本身就存在一定市場風險,所以頭部作者把小説寫短是不合理的。但在免費模式下,到底什麼類型、什麼長度的網文對於用户平台駐留時長的提升效果最明顯,現在並不明晰。其中一個可能就是作品或許並不需要三四百萬字那麼長,或許回到十年前一百二十萬到二百萬字就足夠了,甚至可能八十萬到一百二十萬字更好。

《鎮魂》改編自晉江文學城作者Priest同名小説。

對免費平台來講,用户追讀具體哪一本書並不重要,用户在平台整體駐留時長才是關鍵。付費平台的付費轉化率和追訂數據是核心運營指標,在運營策略上有着先天的區別。

文學類型:網絡文學的前景

新京報:這樣來看,免費模式是否可能促進更多網文細分類型的出現?

weid:所謂新類型其實是在一個原有類型之上做出了非常重大的創新,並不斷有後來者模仿的結果。從創作者的角度來講,它不是完全的市場驅動。

相對而言,類型的多樣性更多依賴市場頭部平台所特有的用户集聚度。在番茄小説還是一個追趕者時,它恐怕沒有精力去推動這種多樣性。

如果番茄小説在早期推動多樣性,衝動一定是來自與作協的合作關係或者品宣需要。

新京報:網絡文學精品的標準有哪些,和傳統文學、通俗文學有何不同?

邵燕君:和傳統文學相比,網絡文學的精品有幾個最重要的特點:首先,它必須是某一類型的集大成者。因為網絡文學是類型小説,有大量的同類作品,而它要成為同類作品中最優秀的。

3D動畫版《斗羅大陸》改編自唐家三少的同名小説。

其次,網絡小説具有更強的商業性,不可能像傳統文學那樣藏之名山、留之後世,一定在當下就受到了追捧。它的後續影響力,未必是像傳統文學經典那樣被反覆閲讀,但它除了影響同時代的讀者,也會影響下一代的寫作者。他們可能向它致敬、改寫它、顛覆它,但是無論如何都繞不過它,它會成為基礎數據庫中的一部分。

新京報:另一方面,影視化改編、遊戲化改編為網絡文學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甚至成為寫作者的“終極目標”,你怎麼看待這種現象?這樣是否會使網絡文學失去它自身的主體性?

邵燕君:現在我們會看到,如果一部作品被改編,立刻能帶來巨大的收入,如果改編得好,立刻能產生巨大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之下,當然所有的作者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被改編,擴大自己的影響力,這也無可厚非。但是,文學寫作和劇本寫作畢竟是兩種藝術門類,背後有不同的藝術規則、不同的受眾羣體,如果奔着改編去就不要期待憑藉VIP訂閲獲得收入,必須有所取捨。

大部分網絡文學作品都得不到影視化改編的機會,改編這條路,不論好不好,成功率就很低。而目前網絡文學本身畢竟有一個相對成熟、穩定增長的回饋機制,來反映一部作品的好壞,某種意義上失敗率更低一點,成長可能性要大一點。從文學的角度講,我當然希望所有的藝術門類各司其職、各安其分、各做各的精品,這樣才有利於所有行業的繁榮發展。IP改編有錢,但網絡小説背後的原則仍然是文學,必須遵循文學的規則。

本文轉自新京報書評週刊 作者:肖舒妍

本文編輯:劉穎

-閲讀推薦-

羅永浩也“翻車”,直播帶貨的行業“劣根性”究竟在哪裏?| 週末談

你們口中的“賽博朋克”,究竟是個什麼意思?

丁真是如何走紅的?我們分析數據後發現了這些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