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半導體行業最近壞消息不少。中芯國際日前的高管辭職風波,給了外媒又一唱衰中國芯片的彈藥。之後沒多久,美國商務部宣佈將中芯國際列入“實體清單”,中芯10nm以下的芯片研發和量產遭遇重挫。究竟該如何評估中國半導體的前方之路?
理性、客觀和清醒,始終是我們分析判斷的基準。我們必須認清現實,明晰戰略,用短期和長期兩種眼光審視挑戰與機遇。一個大的判斷是,美國政府打壓和圍堵中國高科技的戰略如果不出現實質性調整,那麼,接下來的3到5年將是中國半導體制造戰略性的低谷期。
一方面,我們必須放下幻想,不能指望華盛頓網開一面。畢竟,半導體是高科技的基石,是中美大博弈中美國還可以拿捏我們的最重要命門。我們甚至需要做好更艱鉅鬥爭的心理準備,不排除下一屆美國政府可能策動歐洲、日韓與中國台灣地區等半導體產業鏈的主導性力量,對我們展開更嚴密的封堵。
另一方面,半導體制造既是資本密集,更是典型的技術密集型行業,不可能一蹴而就。過去幾十年我們始終依賴國外供應商,長期躺在舒適區,所以,我們的欠賬不少,現在必須開始腳踏實地的攻堅戰。
正是認識到形勢的嚴峻,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2021年定調了八項重點任務,其中第一是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第二是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第六是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前兩條與半導體制造直接相關,第六條也緊密相關。可以説,八條中有三條直接針對高科技,這種力度前所未有,非同尋常。
過去高科技領域是市場主導的領域,得以形成比較開放的全球化產業鏈。但是,如今美國政府將高科技優勢作為遏制中國崛起的重要武器,進行簡單粗暴的干涉,半導體因此成為國際政治衝突的熱點地帶。美國商務部儼然成為全球半導體產業的商務部,主導整個產業的採購和審批,權力的傲慢一時無兩。這種以政治犧牲市場的行為,美國企業也不可能是勝利者。未來唯有中國半導體真正解決掉“卡脖子”問題,美國政府才會不得不放過這個產業,重新讓市場迴歸主導。
如今美國政府主導的極限封堵,我們不能指望短時間就能峯迴路轉。目前無論是樂觀的判斷還是悲觀的定論,都還太早。也許,多點悲觀的輿論不是壞事,它們將有助於我們更加清醒冷靜。我們有從容自信的理由。首先,對半導體產業的重視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這意味着戰略性資源的投入,戰略性政策的導向和一系列税收、資本、教育等多層面的扶持舉措。我們的國家實力今非昔比,其後續效應和結果完全值得期許。
其次,解決半導體的“卡脖子”問題,要看主力軍是誰?過去國內也有不少廠商在努力,但是包括華為、BAT等一線企業並沒有把解決半導體制造作為自己的戰略任務。接下來,它們都會更為積極,因為這已經是關乎自己生死存亡的問題。
第三,最終成效還得看產業形勢的變局。當下恰逢全球半導體產業格局大變。台積電和三星的崛起,美國已經在半導體行業失去絕對主導權。英偉達和ARM的崛起,英特爾的式微,新的技術架構強勢出現,多元化、開放性成為趨勢,這種產業大變局為中國半導體提供了最佳契機。
接下來,無論是壞消息還是泡沫,都將是發酵期。所以,挑戰也格外嚴峻。政策導向容易形成一窩蜂局面,各路人馬加入爭奪政府資源,必須警惕有限的資源再次撒胡椒粉。我們最大的敵人是碎片化,那樣的話,優秀者難以脱穎而出。這種時候,最難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在決策和判斷的時候,尊重常識,守住本分,尤其是充分尊重市場,要讓擅長的人做擅長的事。比如,任正非曾表示,國內頂尖大學不要過度關注眼前“卡脖子”的困難,要專注於基礎科技研究的“向上捅破天”。理由很簡單:“科技界都來做光刻機,那我們國家未來二三十年的科技發展靠誰?”這種至關重要的清醒認識很容易被泡沫淹沒。
總之,我們要有戰略定力和戰略耐心。不急躁,不冒進,也不要再有僥倖。即便美國政府政策接下來出現一時鬆動,我們也不能動搖決心,而要保持堅定執着,坦然接受這段沉悶的戰略低谷期。一時的退卻是為了更好地向前,收回拳頭是為了打出去更加有力,是夯實基礎和增強實力,使中國高科技最終能夠免受美國的政治打壓,使全球高科技產業鏈能夠免受美國政治病毒的侵擾。(作者是浙江傳媒學院互聯網與社會研究院院長,全球互聯網口述歷史【OHI】項目發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