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禾賽科技做的事,馬斯克懟了快一年,國內激光雷達"第一股"憑什麼IPO?

由 終廷花 發佈於 科技

圖片來源:攝圖網

編者按:本文為創業邦原創報道,作者周峯 編輯吧哩,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早在敲定B輪融資之前,光速中國創始合夥人宓羣就和禾賽科技有過接觸。彼時,三個創始人剛剛將公司從硅谷搬回中國,準備試水氣體激光檢測儀器。

禾賽科技的團隊成員分別來自斯坦福和伊利諾伊大學,創業前在蘋果、西部數據等硅谷公司積累了不少行業經驗和技術經驗。

宓羣對團隊背景印象深刻,不過他看來,氣體檢測的市場規模不足,前景也並不廣闊,光速中國因此擱置了對禾賽科技的投資。

禾賽科技創始團隊,左起分別為孫愷、李一帆、向少卿

圖片來源:禾賽科技

沒有信息表明,禾賽科技之後的轉型是否和這次接觸有關。禾賽科技創始人兼CEO李一帆曾向媒體表示“希望開拓更廣闊的市場”。這個原因與宓羣的看法不謀而合。

“更廣闊的市場”指的就是激光雷達。它能讓車輛更精準地感知周圍環境,因而被廣泛認為是L3級以上自動駕駛車輛的必備元件。如今,禾賽科技已經成為了全球激光雷達供應商中的重量級玩家。

美國加州車輛管理局發佈的自動駕駛公司路測數據顯示,2019年總里程數排名前15的Robotaxi公司中,共有10家以上採用了禾賽科技的激光雷達。而在中國,禾賽科技也覆蓋了包括百度、滴滴、文遠知行、圖森、小馬智行在內的頭部公司。

這一次,光速中國沒有繼續觀望。2018年,作為領投方之一,這家機構聯合百度參與了對禾賽科技的2.5億元B輪融資,並在之後的C輪中繼續加碼。

今年1月7日,禾賽科技向科創板提交招股書,擬募集資金約20億元,以用於建造智能製造中心,以及推進激光雷達核心芯片和算法相關研發,有望成為中國“激光雷達第一股”。這其中,光速中國仍然是最大機構持股方。

禾賽科技融資歷程

01 從國際競爭中跑出來的“國貨之光”

根據公開資料,禾賽科技的激光雷達原型產品完成於2016年底,但作出這個決策的最初過程語焉不詳。根據李一帆的説法,團隊當時看到競爭對手的技術並不領先,有相當大的機會脱穎而出,於是便放手一搏。

現在來看,那年對於激光雷達創業公司來説,是一個絕佳的時機。當時,壟斷激光雷達市場的Velodyne公司獲得了來自福特汽車和百度的投資,股東便成為了產品供應的優先羣體,這也導致整個激光雷達市場一度出現真空。

2016年自動駕駛風頭正盛,在經過深入調研後,禾賽科技決定切入中高端市場,以此來擠壓Velodyne的生存空間。兩者產品在性能數據上接近,但禾賽科技的價格優勢十分明顯。

再往後的故事,成了中國製造用物美價廉攻佔全球市場的又一次上演。到2019年年底,Velodyne大幅縮減亞太地區的業務規模。外界普遍認為這一舉動的背後,是Velodyne在當地市場與中國公司的競爭中落敗。

不過,禾賽科技與Velodyne的戰火轉移到了另一個戰場上。2019年8月,Velodyne通過加州法院和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向禾賽科技發起訴訟,指控對方侵犯專利。禾賽科技則在中國和歐洲發起訴訟回擊。

到2020年6月,糾紛告一段落,雙方簽署協議,互相否認對方專利侵權。不過考慮發起和應對國際訴訟的費用和成本,禾賽科技最後還是向Velodyne支付了和解費用,其中包括一次性專利許可和按年支付的專利使用費。

這也反映在了招股書上。自2017年起,Velodyne的全年營收從2017年的12.28億元縮減到了2019年的7.06億元。與之對應的是,禾賽科技在這一時間段內的營收從0.19億元上升到了3.48億元。

然而,由於公司2019年向Velodyne支付了1.6億元的和解費用,當年公司淨利潤由正轉負,賬面虧損了1.5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禾賽科技始終維持高毛利率運營——這或許是公司能夠通過價格優勢快速佔領市場的主要原因。

2020年第三季度,Velodyne通過反向收購“借殼”登陸紐交所,成為首家激光雷達上市公司。根據美國證監會披露的公開消息,該公司2019年營收1.01億美元,運營支出項中,銷售和研發開支分別佔營收比重21.57%和56.07%。但由於毛利潤僅為營收的29.36%,無法覆蓋上述支出,公司全年營業虧損超過6900萬美元。

相較之下,禾賽科技的銷售和研發開支佔營收比重與Velodyne相當,但毛利率達到了76.21%。招股書顯示,禾賽科技2019年度上述兩項數據分別為18.11%和48.32%——即便去除高層管理開支,公司在營業利潤上仍能有3.25%的盈餘。

這似乎來自於公司對生產線的掌控。招股書顯示,禾賽科技所有激光雷達產品均產自自有產線,相比依靠第三方代工的競品,公司能夠能更好的把控產品的成本和質量,進而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毛利率。

賽程進入下一段,卻碰上了天花板

2020年開始,激光雷達似乎正在進入新的發展週期。

在剛剛結束的CES上,受疫情影響,今年CES參展廠商數量僅不到去年的四分之一,但展商名錄中涉及激光雷達的企業數量卻同比增長19%,達到了51家。

另一個趨勢則是越來越多的車企計劃在新款中高端車型上搭載激光雷達,以提供更優秀的智能駕駛體驗。

比如蔚來不久前發佈的ET7電動轎車,亮點之一就是搭配了激光雷達。另一家造車新勢力小鵬汽車,也準備在2021年的新車型上安裝這種設備。

除此之外,有信息顯示,理想也已經開始了激光雷達的測試。在寶馬、長城、北汽等傳統車企的2021年產品規劃中,激光雷達也早已列入其中。

激光雷達技術走向成熟,或許是這背後的原因。2019年,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預測,激光雷達已經開始在技術成熟度曲線上走出低谷。根據預測,這一市場將在未來2-5年內進入成熟期。

圖片來源:Gartner

同樣看好激光雷達市場的研究機構還有沙利文,其報告認為,到2025年,車載激光雷達市場規模將達到135.4億元,5年複合增速將達80.89%。

圖片來源:沙利文

不過此時的禾賽科技,似乎已經觸碰到了業務的天花板。

受2020年上半年新冠疫情影響,禾賽科技的營收規模連續兩個季度出現負增長。雖然公司業務在第三季度同比轉正,但相較於前一年同期三位數的增長速度,仍然低了一個數量級。

招股書顯示,公司2020年前三季度營收同比增速分別為-45.32%、-30.48%和28.54%。相較之下,公司2019年同期數據分別為405.9%、438.62%和321.01%。

然而,疫情似乎並不是這家公司營收增速放緩的主要因素。早在2019年第四季度,禾賽科技的營收增速就已經斷崖式下跌到了13.55%。

對此,官方的解釋是2019年第一大客户的簽單在第三季度完成。此外,激光雷達市場尚處發展早期也成為了業務數據不穩定的原因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禾賽科技業務規模最大的北美市場,當年的營收增速也出現了類似規模下滑。2019年,禾賽科技在北美市場營收同比增長72.88%。相比之下,公司在中國大陸和歐洲市場當年都保持了300%以上的增長,增速相較2018年均有所提高。

前方挑戰有馬斯克、華為和英特爾,還有一張車規化入場券

創業邦梳理招股書中披露的主要客户後發現,量產車即將迎來的激光雷達部署潮,似乎與禾賽科技沒有太多關係。

在招股書中,禾賽科技披露了2017年至今公司歷年前五大客户信息。其中除2019年的第一大客户是位於美國底特律的知名汽車製造商外,其餘客户大多數以自動駕駛研發、出行服務、自動駕駛解決方案提供商、貿易商為主。

另外,中金公司2020年年底在一份研報中對部分已公開的激光雷達搭載車型進行梳理,其中同樣沒有見到禾賽科技的身影。

究其原因,或許是現有產品無法滿足量產汽車的車規化需求。

與消費電子產品不同,車載電子產品在被部署至量產車輛之前,需要經過一系列嚴苛的標準認證,以滿足在車輛使用環境下,對元器件可靠性、安全性的要求。

截止目前,禾賽科技在車規級產品領域尚為空白。公司2020年10月發佈的最新激光雷達產品Pandar128即是瞄準車規級市場打造,但官方至今仍未宣佈該產品已通過車規級認證。

事實上,高性能激光雷達爭奪車規級認證的競賽在2020年就已經開跑。在當年CES上,Velodyne首次將低端激光雷達的成本降低到數百美元,被應用在L3級以上自動駕駛領域的中高端雷達,價格也已經下探到數千美元區間。

這意味着激光雷達的成本已經進入到消費級市場可接受的範圍內。關於激光雷達是否是未來車輛的標配,則成了汽車行業貫穿2020年的爭論議題。

爭議的中心是特斯拉。2020年4月,特斯拉創始人埃隆·馬斯克在一場發佈會上“口出狂言”,表示“傻子才用激光雷達”。在他看來使用激光雷達研發自動駕駛的公司很快就會被歷史淘汰。

圖片來源:網絡

馬斯克的言論幾乎引來了全行業的反駁。臨近年尾時,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和馬斯克又因為激光雷達是否必要隔空互懟了一次,算是把這個議題推向了一個小高潮。

特斯拉可以不需要激光雷達。這家公司在計算機視覺技術上的積累,足以讓它通過普通攝像頭就能實現接近激光雷達的效果。

但對於想要追趕特斯拉智能駕駛體驗的傳統汽車廠商來説,部署激光雷達無疑意味着一條可以省去研發痛苦的捷徑。進入2021年時,馬斯克引出的爭議已經被擱置。車規級激光雷達這個市場,則不斷有新的重量級玩家加入。

這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華為。2020年12月,華為正式發佈了車規級高性能激光雷達產品和解決方案。北汽某款高端車型將會採用該產品。

除此之外,芯片行業巨頭英特爾也已經殺入。在今年的CES展會上,英特爾旗下的自動駕駛芯片公司Mobileye展示了集成激光雷達的車載芯片。這塊芯片大小與智能手機相當,預計會在2025年量產。英特爾官方信息顯示,芯片成本屆時會降低到數百美元。

而在2020年最後一天,禾賽科技在國內的競爭對手速騰聚創宣佈,公司研發的車規級固態激光雷達已經量產出貨發往北美。

相比之下,曾經用技術和經營優勢打破Velodyne市場壟斷的禾賽科技,在上市前已經有了開始落後的跡象。

風險擺在面前。在招股書中,公司已經開始嘗試包括固態激光雷達、車載芯片在內的產品研發,擺脱產品單一的現狀,車路協同方案也被列進了長期規劃。

但上市也不是終點,尚未拿到車規級競爭入場券的禾賽科技,市場地位的根基還需要鞏固,如此來看,在科創板上市,只是禾賽科技在市場廝殺中的的新階段。

本文為創業邦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創業邦將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如需轉載或有任何疑問,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