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商業航天開啓“黃金十年”:火箭訂單排到年底!3年後,200萬就可太空旅行?

由 烏雅竹雨 發佈於 科技

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鄧宇晨

人類從未停止探索星辰大海。

今年1月,國務院新聞辦發佈《2021中國的航天》白皮書。白皮書提出,越來越多的國家高度重視並大力發展航天事業,世界航天進入大發展大變革的新階段。未來5年,中國推動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全面發展,開啓全面建設航天強國新徵程。

《2021中國的航天》指出,將研究制定商業航天發展指導意見,促進商業航天快速發展。中國商業航天自2015年政策放開以來進入快速發展期。七年間,商業航空從無到有,如今已是年均增速已超20%、規模超萬億元的龐大產業。艾媒諮詢預測,2022年,中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將突破1.5萬億元,步入黃金髮展期。

通信、導航、遙感等領域的商業化應用帶來大量發射需求,現有運載能力不足。藍箭航天、星際榮耀、星河動力等主打火箭研製和商業發射的商業航天企業應運而生。

星河動力聯合創始人、副總裁夏東坤向時代週報記者介紹, 商業航天是“三高一長”(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長週期)行業。航天技術取得突破,回報週期也是依然漫長。

即使如此,商業航天依然受到各界資本青睞。據華泰證券統計,2011年至2021年,中國商業航天領域總披露融資額達243.1億元。其中,2021年就超64億元。華泰證券預測,2023年將成為中國商業航天大年,商業航天板塊是未來幾年重要投資方向。

“目前,商業航天市場的發展模式相對比較單一,還處在共同做大蛋糕的階段。只有成本降到一定程度以後,行業才會逐漸繁榮。在航天領域,‘國家隊’和‘民營隊’相輔相成,既有交叉也各有側重,共同把這個市場進一步做大。”夏東坤説。

圖片來源:圖蟲網

商業航天進入3.0時代?

中國商業航天的發展,與政策端的支持密不可分。2014年底開始,國家層面出台多項利好政策。次年10月,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防科工局共同印發《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提出探索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市場化、商業化發展新機制,支持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和應用開發。

航天產業鏈包含運載端(火箭製造與發射)、應用端(衞星的生產和應用)等方面。截至2021年底,已註冊的商業航天相關企業數約200家。衞星製造、衞星運營、火箭研發生產和發射、地面測控、試驗服務等產業均培育了一定數量的企業。

但從產業鏈來看,大部分商業航天企業集中在衞星製造、衞星發射服務的總體和零部件供應方面,承擔運載任務的航天服務企業較為缺乏。

據華泰證券數據,2015年至2021年,中國運載火箭商業發射次數共計84次。其中,“國家隊”承擔發射任務77次,佔比91.67%,是運載火箭商業發射主力軍。而美國2020-2021年間共計95次的火箭發射任務均由私營企業完成,其中SpaceX為火箭發射主力軍,發射次數佔總發射次數的58.95%。

在運載火箭領域,雖然我國已湧現出不少明星企業,但整體仍偏少偏弱,運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如今,國內4家民營火箭公司先後進行了8次入軌發射嘗試,其中星際榮耀和星河動力相繼入軌成功。星河動力成為國內首家實現連續成功入軌並率先邁向產業化的民營火箭企業。2022年至2023年,還有多家民營火箭公司的多個火箭型號等待首飛。

2022年8月,星河動力研發的穀神星一號(遙三)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這意味着穀神星一號火箭將邁入規模化商業發射交付階段。它是由星河動力研製的四級輕型商業運載火箭,5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最大運力300公斤,可為國內外衞星客户提供微小衞星的專屬、共享、搭載等定製化發射服務。

夏東坤介紹,穀神星一號研發成本約1億元,而生產單枚火箭的成本則不到3000萬元。“如今,穀神星一號的訂單金額總計約4億元。如今訂單量已經排到今年年底。”夏東坤説。

夏東坤還向時代週報記者披露,“穀神星一號”以市場化機制運作,提前進行長週期部件如發動機的生產,實現滾動生產,可將原本一年的預定時間縮短至4-6個月。

“‘國家隊’承擔非常多的國家科技進步引領作用,不能以盈利為主要目的,而是積極探索前沿技術。‘民營隊’則可採用最成熟、最穩定、成本最低的技術,進一步將技術產業化。我們要以更廣闊的眼光去看待這一增量市場。”夏東海表示。

在“國家隊”和“民營隊”之外,綜合了二者優勢的全新勢力也在悄然壯大。

2022年7月,由行業首家混合所有制企業中科宇航研製的力箭一號固體火箭成功發射,將6顆衞星送入預定軌道。這也是我國當前最大的固體運載火箭。

“長征十一號”火箭首任總指揮、中科宇航董事長楊毅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中國商業航天已從1.0時代進入2.0時代,有望在5年內進入3.0時代。

楊毅強認為,商業航天的1.0時代主要是從無到有,證明自己可以造火箭;2.0時代則是擁有了較強的技術和研發能力,能形成噸級以上的商業運載能力。3.0時代的標誌則是商業航天進入“低成本+高性能+量產”的快速發展軌道。

“隨着商業模式完善,2025年,中國有望開始亞軌道旅行,票價約200萬到300萬元人民幣。”楊毅強樂觀表示。

圖片來源:圖蟲網

商業航天第一股何時掛牌?

近期發佈的華為Mate50和iPhone14系列,都將“衞星通信”作為新機宣傳的亮點之一。隨着衞星通信技術普及,“衞星互聯網”開始走入尋常百姓家。這是商業航天應用端的一個側面印證。

傳統商業航天的應用主要集中在通信、導航、遙感和科研等四大方向。目前,全球在軌衞星主要以通信和遙感衞星為主,通信衞星約5003顆,佔比為63%。

當前,商業航天應用仍集中在B端,需求主要來自自動駕駛、北斗高精度導航、自然資源勘測等領域。不過,隨着行業整體成本進一步下探,衞星通信市場潛力將進一步得到釋放。而諸如太空旅行、太空挖礦等新興應用也在逐步打開行業航天產業的想象空間。

2022年6月,由時空道宇設計研製的吉利未來出行星座首軌九星,在西昌衞星發射中心以一箭九星方式成功發射,衞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圓滿成功。這組衞星的成功入軌,標誌着未來出行星座空間段的建設已開啓。

作為吉利集團旗下的商業航天公司,時空道宇的目標明確,即佈局商業航天全產業鏈,打造低軌未來出行星座。

“目前,吉利已經有300萬車輛在線以及120億公里的車輛行駛技術數據。依託這些數據積累,時空道宇的全球中低速衞星通信服務、星基高精定位服務能得到更好優化,充分結合出行新時代的定位服務需求,具備充分的數據支撐和技術驗證條件。”時空道宇相關負責人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時空道宇既有商業航天技術的領先優勢,又有汽車行業雄厚的數據支撐,是商業航天領域中最瞭解出行產業需求的公司之一。

吉利未來出行星座由時空道宇研發設計、建設、運營,是全球首個服務於“未來出行”生態的低軌衞星星座。未來出行星座涵蓋空間段、地面段、應用段。未來,星座的應用段將面向智慧出行、消費電子、無人系統、智慧城市、環境監測等領域的需求,開發數據應用系統及應用終端,提供不同類型的數據增值服務。吉利未來出行星座預計將在2025年完成一期72顆衞星部署。

“憑藉吉利龐大的出行生態體系支撐,時空道宇的衞星應用服務將不止於汽車,未來還將藉助手機、飛車、無人機、商用車等多維載體,建立起消費端及豐富的大眾消費產品鏈和特色經營體系。”時空道宇相關負責人説。

另一家企業長光衞星則有望收穫商業航天首個IPO。

2022年3月,商業遙感衞星公司長光衞星進行了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公司輔導備案。成立於2014年12月的長光衞星是中國第一家商業遙感衞星公司。2020年11月,長光衞星宣佈完成24.64億元Pre-IPO輪融資,估值達120億元。參投機構包括中金資本、深創投、經緯中國、科大訊飛、中科院創投等。

據《中國獨角獸企業研究報告2021》,長光衞星是東北地區唯一入選的獨角獸企業。在2021年中國商業航天企業百強榜單中,長光衞星以124億元估值,穩居商業航天企業第一梯隊。

國家衞星氣象中心副主任、國家大氣環境監測衞星工程應用系統副總師、中國風雲四號氣象衞星工程地面系統副總指揮張興贏此前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擁有全球一流的公共航天工程,無論資金、人才還是技術都有充足準備。他斷言,“中國商業航天領域未來一定能成長出如同SpaceX公司般具有技術優勢的商業航天企業,在世界範圍內都具有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