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兩千多塊錢買相機?這是我的兩年攝影心得

由 弓四清 發佈於 科技

Matrix 精選

Matrix 是少數派的寫作社區,我們主張分享真實的產品體驗,有實用價值的經驗與思考。我們會不定期挑選 Matrix 最優質的文章,展示來自用户的最真實的體驗和觀點。

文章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少數派僅對標題和排版略作修改。

奧林巴斯轉讓了相機業務,我也讓自己脱離了奧林巴斯的圈子。但是在「滅門」之後,我竟再找不到一款像奧林巴斯一樣趁手的相機。至少同價位是這樣。

我自己接觸攝影的時間並不是很長。2018 年 3 月,我購買了人生中第一台屬於自己的相機,如今不過兩年有餘。

兩年以來,身邊越來越多的朋友向我諮詢器材的問題。這些朋友中,大多數是和我一樣的「攝影愛好者」,他們或是由於不菲的裝備費用而對攝影望而卻步,或是已然對攝影有了自己的概念、也明瞭基本的理論和術語,只是在購買器材方面還有些糾結。

因此,我打算整理一下思路,從攝影觀和方法論兩個角度,分享一下自己兩年來的心得。這篇文章我會以奧林巴斯為例,聊一聊初學者如何在「極致壓縮預算」的前提下,選擇趁手的裝備、搭建一套適合入門的攝影系統,並且讓自己由此而愛上攝影。總之,希望本文可以幫助到你。

所以,話不多説,讓我們開始。

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相機攝影觀:遠離「唯底論」

在一切開始之前,我想介紹一下攝影愛好者中間廣為傳播的一個思想,我稱之為「唯底論」。簡言之就是:不論題材、不論場合地追求、推薦全畫幅的相機,恪守「底大一級壓死人」這一信條。

其實對於大部分的攝影愛好者而言,這是非常片面甚至是謬誤的。所以,作為一名初學者,我們選購相機的心態應該是:能讓自己更多地、更方便地瞭解攝影的方方面面,並將其作為一個愛好堅持下去。説通俗一點:攝影本不必產生那麼大的開銷,你也不必羨慕別人更昂貴的機器,更不必擔心由於機器的原因讓你「拍不出好片子」。

——我想説的是,目前市面上可以買到的任何一台主流相機,性能都足以支撐入門甚至稍微進階的攝影創作。

舉個例子。這是我在 2018 年 4 月——也就是我接觸攝影的第二個月——拍攝的一張照片。雖然我這時的攝影技術並沒有脱離新手期,但是正是從這張照片開始,我逐漸形成了「反唯底論」的攝影觀。因為這張用奧林巴斯拍攝的照片讓我看到了「小底相機」出片的可能性、也看到了大部分「唯底論」信徒背後的浮誇與自艾。

我把這段話寫在所有的所有之前,是因為「唯底論」是器材黨的通行證。希望剛接觸攝影的你可以繞開「唯底論」的泥淖,免於將精力陷在對器材本身的糾結上。

不迷信「大光圈虛化」

此時可能一部分朋友會產生疑問或者反駁:小底相機確實可以勝任掃街、人文、建築等等題材,但是如果拍攝人像等需要追求背景虛化的題材,小底的劣勢不也是顯而易見的嗎?

這一點我並不否認。甚至對於大部分初學者,渴望使用相機而非手機來進行攝影,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相機擁有「大光圈的虛化」。可是有趣的是,作為初學者的你,有可能也説不好自己需要什麼程度的虛化。或者換句話説:你可能也不清楚,到底多虛可以被稱為所謂的「大光圈虛化」。

鏡頭:奧林巴斯 45mm f/1.8

再舉個例子。我給一個新手朋友推薦相機的時候,給他看了上圖。我跟他説:M4/3 的虛化不如 C 畫幅或者全幅啊,你看看能不能接受。然後他表示「這麼虛就夠了」。

這張照片是我用等效 90mm/f1.8 的鏡頭拍攝的。我們都知道 f/1.8 光圈的鏡頭在全幅機身上的虛化已經很棒了,但是如果放在 M4/3 畫幅的相機上,虛化效果只是相當於全幅機身 f/3.6 的虛化,並不能稱「大光圈虛化」。但是就觀感而言,這樣的虛化效果也已經能夠達到目的了。

隨着對攝影的理解慢慢深入,你也許會發現,大光圈鏡頭有時候帶來的不僅僅是虛化,大光圈的意義更體現在優秀的夜間成像質量、以及保證安全快門的前提下可以使用更低的 ISO。

機身必要的特性

然後我想聊聊幾個必要的功能。

帶有側面翻轉屏的奧林巴斯 E-M5 Mark2側面翻轉屏

翻轉屏幾乎是近幾年新出的相機的標配了。但是,請恕我直言:常見的 90 度向上的翻轉屏相比起「側面翻轉屏」,不方便的地方還是蠻多的。起碼我在進行低機位豎構圖的時候,90 度翻轉屏是無解的。所以有條件的話,一塊側翻屏非常有必要,而且隨手把相機反轉還可以順便錄一些 vlog。

防抖

機身防抖非常重要。剛入門的時候往往會面對各種參數手忙腳亂,也暫時沒有燈、腳架等配件。有時候不是忘了安全快門,就是光線不足導致快門速度上不去。所以,良好的機身防抖加上鏡頭防抖可以提供很高的容錯率。特別是奧林巴斯「祖傳」的五軸防抖功能,號稱「手持兩秒不糊片」,實至名歸。

好看

「好看的機身出片率更高」。雖然這不是一條鐵律,但是也是一個被反覆驗證有趣現象。我把攝影愛好者對自己相機的喜愛、熟悉程度定義為「相機親密度」。而購買一台外觀精緻的相機,則可以大幅提你的「相機親密度」,讓你更樂於帶出門去創作。同時,精巧的外觀也會讓你將相機這種本沒有生命的物件給擬人化、並對其傾注自己的情感。這些奇妙的體驗,對於攝影興趣的培養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微單 or 單反?

最後我們來聊一聊到底選擇微單還是單反。相信你可能會猜到我想説什麼:什麼「單反式微」了、什麼「微單才是主流」了,或者什麼「單反比微單更有攝影的感覺」了……

但是我想先聊一下微單和單反的區別。單反全稱「單鏡頭反光照相機」,光線進入到相機內部後通過一塊五稜鏡反射到取景器,讓肉眼可以看到前方的景物。而微單則取消了五稜鏡結構,光線直接打到傳感器上成像,取景器則用一塊電子顯示屏代替之。

由於結構差異,微單的體積天然地比單反要小很多。這也是我推薦微單的主要原因:一個字,便攜。記住我們的選購宗旨是:能讓自己更多地、更方便地瞭解攝影的方方面面,並將其作為一個愛好堅持下去。更小的體積意味着更弱的侵略性,這一點對於剛入門的你和對於拍攝對象都適用。微單不僅提高了你的「相機親密度」,你將其帶出拍攝的頻率也在不知不覺中增加。

當然了,「單反式微」這個大話我不敢去説。數碼和膠片的關係就是個很好的例子。數碼攝影系統推出這麼多年以來,膠片市場並沒有因此而式微,近幾年甚至不減反增。

關於機身的選擇原則,就聊這麼多,接下來聊一下初學者的鏡頭選擇問題。

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鏡頭

對於一部分初學者來説,在搞懂焦距是怎麼一回事之前,可能就已經對「狗頭」、「牛頭」等諢名有所耳聞。不過在聊這些諢名之前,我想先具體談談鏡頭的焦段選擇。

雖然目前主流的 Pro 級別標準變焦鏡頭,焦距大都在 24-70mm,但是鑑於目前大部分手機攝像頭的焦距都在 28mm 左右,所以我還是以 28mm 此為界限,把焦段選擇分成三部分:

28mm 以下

28-85mm

85mm 以上

取 85mm 為界則是因為 85mm 是所謂的「人像黃金焦距」。

變焦怎麼選28mm 以下

對於廣角端到底選 24mm 還是 28mm,其實是一件很微妙的事情。因為在廣角部分,每一毫米的焦距變化都會帶來全新的視野。我經常和朋友打這個比方:24mm 與 28mm 的區別,就好比夏天的空調開 26°C 與 27°C 的區別。

雖然多出的 4mm 可以帶來全新的體驗,但是拍攝的題材其實也很侷限:人像固然也可以拍,但是大部分題材還是以風光為主。那麼,既然要壓縮預算,我們依然可以採用「按價分配為主體」的方法。如果 24mm 鏡頭的價格明顯高出一截,那麼剛入門的你完全可以捨棄前面的 4mm,從 28mm 開始。隨着學習的深入,等到可以明確區分 24mm 與 28mm 的那一天,再考慮自己是否需要 24mm 也不遲。

28-85mm

許多新手的第一顆鏡頭便是一枚等效 28-85mm 焦距的標準變焦鏡頭。在這個焦段,可以盡情地嘗試各種豐富的題材,仔細地去體會 28、35、50、85 等等每一個焦段所帶來的視角範圍、創作條件、適用場景的變化。

對於大多數以所謂的「記錄美好生活」為需求的愛好者而言,其實一支 28-85mm 的標準變焦就完全可以用到退燒了。

85mm 以上

先説結論:一支 85mm 以上的長焦鏡頭是必備的。

在這之前,我想聊一聊所謂的「單反感」的概念。大部分愛好者之所以接觸數碼相機,恰恰就在於「相機攝影」相對於「手機攝影」而言的脱胎換骨的變化,有些人可能會稱其為「單反感」。

其實説白了,所謂的「單反感」,無非就是:

更高的畫質

更細膩逼真的細節

更高的動態範圍

更新穎的視角

更明顯的虛化效果

特別是最後兩點,讓相機拍攝的照片從觀感上直接區別於手機。這兩個特點從何而來?很明顯,長焦鏡頭就是答案。

更窄的視角,帶來了更強的空間壓縮感

更大的彌散圓,帶來了更為明顯的背景虛化

而手機攝影呢?

第一,想要獲取窄視角,只能依靠二次構圖。就目前而言,手機攝影的畫質其實本身就很勉強,根本不足以放大至 100% 來觀看。在此基礎之上再進行二次構圖,對畫質對影響可以説是災難性的。更進一步,且不説二次構圖對畫質雪上加霜的影響,光是會主動考慮二次構圖的人可能都不太多。所以手機鏡頭對於大部分人而言,真的就只是一枚「28 定」。

第二便是手機攝影繞不開的「虛化」問題。手機鏡頭由於感光元件尺寸所限,即便是 f/1.8 的大光圈,在乘上高達 8 倍的等效係數後,虛化效果也只能和全畫幅相機 f/14 光圈的虛化效果一致,這個問題是硬件所天然決定的,目前也無法在硬件層面上解決。

所以,在此情況之下,一枚長焦鏡頭足以給攝影帶來極大的區分度,也足以給初學者帶來極大的新奇感與滿足感。

鏡頭:奧林巴斯 40-150mm f/4-5.6什麼時候可以買定焦

講完變焦,接下來理所當然要講定焦了。但是,隨之而來的問題也不少。變焦鏡頭拍了一段時間之後,何時可以開始考慮定焦了呢?定焦該如何選擇?

這些問題,在互聯網上有大量的愛好者站在更專業的角度來解答。我想説的是,當你明確知道各個焦段的區別、知道自己哪個焦段用得比別的焦段更多的時候,就該考慮購買一枚定焦了。

鏡頭:松下 25mm f/1.7

初學者往往會在各個焦段還沒有熟悉之前,就迫不及待地購買一支 50mm 或 85mm 的定焦鏡頭,為了追求它的輕便、高畫質和強烈的虛化效果。有時候甚至還會幻想着自己買了定焦,就可以像高手一樣把一個固定焦距玩得出神入化。

那麼在這裏我想潑個冷水:光靠購入定焦鏡頭,不僅無法提升攝影水平,還會對新手造成不小的困擾。定焦鏡頭的焦距是固定的,所以視角也是固定的,這也就造成很多人所謂的「定焦鏡頭變焦靠走」。

岔開講一句,嚴謹來講「變焦靠走」的説法是錯誤的。當你邁開步的時候,你和被攝物體的透視關係就已經發生變化了,而「變焦」的前提,是站在同一位置,僅僅改變視角而已。換句話説,焦距從 24mm 變到 240mm,不會對透視關係產生任何影響,只有你和被攝對象之間的距離才會影響透視關係。這個概念,甚至在很多已經具備一定經驗的愛好者心裏都是模糊的。

還是回到「變焦靠走」的問題上來。初學者往往難以把握不同焦距的視角與拍攝距離之間的關係,沒有了以往習慣的「呲啦」一下就把畫面放大縮小的功能,只能通過勤跑腿來改變構圖,所以順理成章就會覺得定焦鏡頭很「難用」,使用頻率也就大大降低。

等到你你沒有上述的苦惱,並且決定要用某個焦段進行進階的創作時,那麼,是時候買一枚定焦了。

關於鏡頭的選擇原則,就聊這麼多,接下來聊聊在「極致壓縮預算」下搭建一套攝影系統的具體方案。

如何「極致壓縮預算」

看完大馬貓本老師關於奧林巴斯的一期節目z之後,感觸非常深,也對當初自己草率地賣掉奧林巴斯 E-M5 Mark2 這個決定感到追悔莫及。接下來我正好引用大馬老師的一部分原話,希望把你帶入一個曾經被無數人敬仰、現在已經拋出相機業務的品牌——奧林巴斯——的世界。

兩千多塊錢可以買到什麼

那麼迴歸到最初的問題:兩千多塊錢還能買相機?

首先,鑑於相機這種「高檔耐用品」的特殊性,可以先放下對「全新」的執念。想要壓縮預算,「二手」可以説是必選項,選擇的餘地也會變得廣闊許多。

我想説的是,站在這個時間節點,其實 3000 元以內完全可以搭建出適合大部分初學者入門的攝影系統。

機身

奧林巴斯 E-M10 Mark2

鏡頭

奧林巴斯 14-42mm EZ

奧林巴斯 40-150mm f4-5.6 R

這套覆蓋等效 28-300mm 焦段、攜帶奧林巴斯「祖傳」五軸防抖技術的系統,價格落在了 2600 元以內。如果有幸購買到帶 14-42mm 鏡頭的套機,1800 元完全可以下得來,這樣總預算甚至可以低至 2300 元。

像這樣精簡了大部分器材後的系統,已經足夠應付大多數普通人日常的拍攝活動。五軸防抖甚至完全能夠做到手持兩秒不糊片。所以,如果説想要用不到三千塊錢的價格來體驗攝影帶來的樂趣,別猶豫,一定是這一套。

鏡頭:奧林巴斯 14-42mm EZ預算再多一些好像也行?

在此基礎上,如果想要再購入一支定焦,奧林巴斯也有相當龐大的鏡頭羣可以選擇。我個人只用過 45mm f/1.8 的這支鏡頭,其餘的説太多未免有些「雲測評」。但是實事求是來講,奧林巴斯每一支定焦都值得買,這是廣大愛好者有目共睹的。就如大馬老師所説:

您有別人羨慕都羨慕不過來的超大鏡頭羣。光是定焦鏡頭,您就看,從 8、12mm、15mm、17mm、20mm、25mm,到 30mm、45mm、60mm、75mm、300mm。

而關於性價比的問題,我也整理了一張表格。這張表格涵蓋了我做過功課的所有機身、鏡頭,包括副廠的鏡頭。除了上述的幾支定焦之外,還有 75/1.8、12-40 Pro、國產頭牌老蛙等等,都是歷經時間和市場檢驗的好鏡頭,甚至還有大名鼎鼎的 12100 f/4 這種號稱一鏡退燒的「畢業裝」。希望這張表格可以給你帶來幫助。

奧林巴斯常見器材

所以事實上從表格中可以發現,如果你預算更充足的話:

加 1000 元可以買到一支 25mm 的標準定焦

再加不到 1000 元又可以買到一支 45mm 的人像定焦

繼續往上進階器材,還可以將 14-42 換成 12-40mm Pro 的大三元

機身也可以換成次旗艦級別的 E-M5 Mark2

奧林巴斯 E-M5 Mark2 機身

E-M5 2 和 E-M10 2 我都有使用過。我的建議是:如果你預算足夠,一定要補上這 1000 塊錢差價,使用全金屬機身的 E-M5 2。至於原因,大馬老師幫我做了完美解釋:

像 E-M5 2 代和 E-M1 2 代的機身,還有我們户外攝影喜歡的防塵防水,可翻轉液晶屏、全屏觸摸、靜音快門、8000 萬像素的搖搖樂、簡直就是極限旅行攝影師的最愛。

至於 E-M10 3 代,雖然相比 2 代增加了 4K 視頻的功能,但是由於定位仍然是入門檔、而且價格虛高,但是操控等各個方面和次旗艦級別的 E-M5 2 仍有不少差距,故不推薦。

如何保持對攝影的新鮮感

對於初學者來説,保持新鮮感很重要,這也是我們將攝影作為一項愛好延續下去的根基。如果對現有的拍攝題材感到厭倦,那麼我們可以在此基礎上再加入一些配件,來幫助自己更好地應對多樣化的拍攝場景。

奧林巴斯 FL-LM3 閃光燈

可摺疊柔光箱

爆款八爪魚三腳架

海大濾鏡

奧林巴斯 FL-LM3 閃光燈

其實這些附件都花不了幾個錢。五六百塊錢,燈也有了、靜物箱也有了、八爪魚腳架也有了,ND 鏡也有了。奧林巴斯原廠的這款 FL-LM3 燈支持跳閃,實際使用下來性價比超高;柔光箱應付個靜物照、開箱照完全沒問題;八爪魚腳架可以讓相機攀附在任何可以攀附的地方,充分發揮小底相機的便攜性優勢;ND 鏡也給風光攝影帶來了更大的可能性。

使用 FL-LM3 閃光燈拍攝

使用海大 ND1000 減光鏡拍攝總結

至此,一篇關於奧林巴斯的新手向器材推薦文章就告一段落了。其實説是器材推薦,我也分享了自己這兩年以來,從連定焦鏡頭是什麼都不知道的小白、慢慢成為一名攝影愛好者的心得體會。

你再看微單市場,各個品牌各懷鬼胎。當年微單基本上都是説「小巧輕便」,打的這張王牌。但是現在你看這些品牌,有一個算一個,哪個還把小巧當賣點?一個比一個大、一個比一個粗、一個比一個賣得貴。錢都賺了,誰還在乎當時的承諾?只有奧林巴斯是真心專心伺候自己家裏的用户,一心一意做半畫幅的鏡頭就是他,機身裏邊能給你的功能也都是他。

大馬貓本老師説下這段話時,滿懷惋惜。

但是不管怎麼説,現階段奧林巴斯依然是最適合初學者的無反相機。我很有幸能夠成為奧林巴斯的用户之一,更有幸當初選擇了它來作為自己的啓蒙相機。如今,雖然後續機型的命名已經改為 OM-D,但是我估計忘不了自己剛拿到奧林巴斯 E-M10 Mark2 的那一刻,心頭那份最初的驚喜與感動,這是讓我得以熱愛攝影的根源。

奧林巴斯,感動常在。

> 想申請成為少數派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