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户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林潔)近日,2020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論壇在廣州舉行。論壇以“暢通雙循環 構建新格局”為主題,與各界嘉賓共同聚焦大灣區,探討大灣區時代背景下融合與競爭的現實和未來,探尋大灣區未來的發展路徑。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原副主任徐澤認為,當前大灣區建設重點抓好兩個方面:進一步完善統籌協調的制度體系,建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實體化執行機構,也就是解決“誰來管”的問題。同時,建議中央有關部門可在大灣區先行試點,通過綜合授權的方式將大灣區有關事項的審批,下放至廣東省或珠三角各市,由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制定管理辦法並實行屬地化管理,中央有關部門負責政策把關和巡查監督。
“人員的自由流動要比貨物、資金、技術和信息的自由流動重要得多。”國家發改委外經所國際合作研究室主任王海峯指出,大灣區獨特的一點是敢於在競爭中求發展,大灣區的政府、企業主動適應、參與、引領市場競爭,在競爭中求合作,競爭成為創新特別是科技創新的源泉。
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教授、香港國際金融學會主席肖耿表示,大灣區的制度環境和其他地區的制度環境有所不同。要防範美元體系、港幣體系被濫用,使得企業在“不用美元”的時候能有一種貨幣可以在全球通行,這種貨幣可能就是數字貨幣。現在,騰訊、阿里、華為等在海外都有業務,這些企業的支付手段都非常先進,如果有這麼一個支付體系存在,今後就有可能避免美元體系的長臂管轄。
在視頻對話中,香港貿易發展局研究總監關家明表示,科技創新對大灣區來説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大灣區內科技發展勢頭各有長項,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分工,生產、研究和開發等鏈條能夠整合會更好。他覺得,地區的發展實際上不要求統一,更多是保持相對的差別去進行優勢互補,這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的特色。
作為主辦方,經觀傳媒副總裁、《經濟觀察報》副總編輯郭宏超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對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定位、發展目標、空間佈局等方面都做了全面規劃,指明瞭灣區未來經濟、社會、生態、制度等諸個領域的發展方向。改革開放以後,珠三角地區承接了粵港澳產業轉移,粵港澳大灣區在前店後廠的模式下實現了快速發展。灣區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它每一步跨越都將深刻影響未來南中國乃至世界經濟的格局。
自2018年始,《經濟觀察報》就不斷探索,通過專題報道、視頻欄目、調研報告、高峯論壇等形式持續關注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發展狀況,用品質內容鏈接人、城市和灣區。郭宏超説,“作為媒體人,我們期望自己不僅僅是見證者,記錄者,也是實踐者。希望以理性、建設性的聲音,和企業家們一起推動中國和世界的商業文明。”
在論壇研討會上,一眾嘉賓及企業高層也圍繞對標世界級灣區,粵港澳大灣區如何發揮自身優勢;未來科技創新將如何進一步賦能智慧城市發展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企業如何把握粵港澳大灣區金融開放新動能,進一步發揮科技金融優勢;後疫情時代,各行各業如何助力灣區經濟復甦等多個議題展開探討。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