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拼多多上的年輕人正奔回農業?
2017年,原本做空姐的何爽從東方航空辭職,回到家鄉賣起了石榴;2018年5月註冊成立會理創鮮農業開發有限公司;2019年公司銷售額3500多萬元;2020年銷售業績高達5100萬元。
不過,在2017年,何爽剛入行,訂單少,快遞公司經常拒收單子,在起初的兩年裏,何爽的業務一直不温不火。
直到2019年,何爽迎來轉機,為拼多多的多多果園供貨,才真正打開銷路。因為拼多多從農業起家,在農產品上行上進行了資源、流量、技術上的傾斜,所以隨着何爽在平台上的訂單越來越多,議價上更具話語權,這也讓包括物流在內的成本降低,形成了良性循環。
數據顯示,2019年,何爽的公司全年銷售單量突破200萬單,總銷售額突破3500萬元,其中石榴突破130萬單,銷售額突破2500萬元。
何爽短短几年的事業發展成績告訴我們,學有所成的年輕人返鄉創業大有可為。從表面上看,這只是一個勵志故事,但深層分析,可以體會到的是農業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從傳統農民到新農人,從種植加工到流通銷售,從模式到技術,整個行業在以拼多多為代表的電商平台助力下,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
1、從傳統農民到新農人,奔向農村的年輕人越來越多
在農業老齡化問題日漸凸顯的情形下,需要年輕人從事農業生產、加工和貿易等一系列的工作,來為傳統農業注入新的活力。何爽的返鄉創業就是農業發展現狀的一個縮影。
不斷內卷的大城市,越來越難以吸引年輕人留守。大量的85後、90後、95後不再待在城市裏,而是選擇回到農村,開始農產品電商創新。
原本想在外面多歷練幾年的於本誠,在家人的求援下火速回家,臨危受命,將250萬斤滯銷的太婆梨搬到拼多多平台上,一舉大賣,也讓於本誠創造了一個奇蹟。
當然,奇蹟的創造,除了於本誠在專業上的學以致用外,也離不開拼多多提供的創新模式與技術的加持。
在產品銷售上,拼多多創新了“農地雲拼”的新模式。其核心就是通過“拼購”把消費端分散、臨時性訂單變成農户長期穩定的訂單,進而推動小農生產的集約化和規模化,同時用“產地直髮”模式及創新的“農貨智能處理系統”取代傳統的層層分銷,讓農產品直連城鎮用户。
同樣,來自南京的90後姑娘陳芸,返鄉後迎來自己“頭一遭”養殖出的固城湖大閘蟹,她通過拼多多,把家鄉父輩們養出的高品質好蟹賣向全國。相比於父輩,年輕人在新技術、新模式上對於螃蟹的電商化,有着更多的思考和行動。
在探索農業電商化的路上,像何爽、於本誠、陳芸這樣的年輕人越來越多,讓原本只剩下老年人和留守兒童的農村,終於不再空心化。
由此可見,帶動農業增產、增收,歸根到底,還要“增人”,而拼多多等新電商平台的出現,在為農業帶來更多變量的同時,也在為普通人創造增量機會。
2、科技與創新如何加速農業發展?
在傳統農業的鏈條裏,農產品一般需要經歷“農民—原產地收購商販—產地批發市場—銷售地商販—銷地批發市場—超市/菜市場等市場—消費者”等多個環節,每個環節之間還有物流、倉儲、損耗等成本和各種不確定因素。
這直接導致的一個現象就是消費者在農產品上的高支出並沒有帶來農民的高收入。直到電商的出現,如拼多多、阿里、京東和蘇寧等平台深入農村,實現了農產品的順利上行,才讓農產品供應鏈實現了一定的優化。
其實,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在消費端,隨着物流行業的快速發展與升級,農產品運輸銷售問題已經得到了基本解決。目前的主要問題是在農產品上游,即種植產地。
以湘潭盛產的蓮子為例,在傳統批發模式下,蓮子需要在工廠進行去殼、加工之後才能進入流通環節,流通鏈條長,通常到達消費者手裏,已經距離脱殼有數月之久,並不新鮮。
在拼多多的新電商模式下,大數據與技術的應用可以根據系統預測次日的單量,提前一天做好蓮子的去殼、去芯加工,並分裝入袋。訂單來了之後就可以直接發貨,幾天時間就能送抵消費者手中,甚至還帶着蓮子本身的自然清香。
這讓以蓮子為唯一單品的老農派店鋪獲得了10w+的銷量、10w+的評論,蓮子類目排名第一,而這家店鋪也只是因為疫情,從今年3月才開始在拼多多發力的新店鋪。短短半年時間,老農派蓮子的銷量就達到90萬單,並且每天近萬單的訂單中,有約20%是回頭客。
通過電商平台的技術支持,店鋪實現銷量的猛增,這也只是科技創新的表現之一。技術加持下的農業將會迎來更多的變革,電商平台或許成為農業變革中最有利的武器。
在歷時四個多月的拼多多智慧農業競賽中,技術團隊利用AI種草莓,平均比傳統農户多生產196%的草莓,並且技術團隊在投資回報方面也跑贏農民,平均回報率為75.5%。
採用數據分析、智能傳感器和温室自動化的四個技術團隊平均生產了6.86公斤草莓,比傳統種植者三個團隊的平均產量2.32公斤高出196%。
競賽勝負先放在一邊,大賽的主要目的是對科學生產種植的推廣。新的嘗試將新老農人、傳統工藝與先進科技碰撞與融合,加速農業的現代化發展。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的加持下,與其説拼多多是電商平台,不如説拼多多更像一家科技公司。
3、電商扶貧,農業發展的“新機遇”
中國農業長期受困於人均耕地面積少、土地資源緊張的局面中,發展並不如美國大農場、以及歐洲的中小農場模式,中國農民仍走在脱貧攻堅的路上。為了滿足14億人口的吃飯需求,中國農民一直在通過科技創新的方式,進行着不斷地努力。
著名植物病理學家、中國工程院朱有勇院士開啓科技扶貧之路,在雲南種出了冬季馬鈴薯,為冬季北方增加了一個新鮮選擇,並帶動當地村民種植脱貧。
來自鎮江的全國勞模紀榮喜,通過無數次試驗,終於培育出產期提前一個月的草莓,讓全國消費者11月至次年6月就能嚐到新鮮草莓,大大延伸了草莓的賞味期。
雲南人蔘果最早從南美洲引進,經過中國農民無數次品種改良之後,在新電商上完成了爆發。
怒江咖啡最早由法國傳教士引入中國,在怒江經過百年發展,現如今成為國際咖啡商的咖啡豆來源地。
中國農民的努力所取得的成績盡收眼底,但是在脱貧致富的路上,他們還要走很遠。而且,中國農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尤其是電商的出現,為農業發展帶來了更多的想象力。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趙春江曾提到,目前中國的農業數字經濟規模是5778億元,預計到2025年能夠達到1.26萬億元。
所以,在這一巨大的市場規模下,電商平台在扶貧、推動農貨上行的探索上更具優勢。早期的傳統電商平台打破了物流、運輸條件的限制,加速了農產品的上行與下沉,通過電商基礎人才的培養從源頭上加速農村脱貧。
除了商業模式外,在技術上,拼多多結合中國農業的發展狀況,通過大數據、雲計算和分佈式人工智能技術,將分散的農業產能和分散的農產品需求在“雲端”拼在一起。基於開拓性的“農地雲拼”體系帶動農產品大規模上行,讓農產品突破傳統流通模式的限制,再通過“多多農園”模式來實現原產地“最初一公里”和消費端“最後一公里”的直連,將農產品直達全國市場。
從這裏可以看出,拼多多在農民、農村、農業與消費者之間搭建了一座橋樑,以科技、模式創新打造智慧農業,讓農民直連消費者,實現多贏局面。
結語
科技創新之下,農業正迎來重塑階段。數字化轉型也將在農業這一傳統行業中展開。以拼多多為代表的新電商平台正在用科技創新的方式推動種植端變革、農貨上行、農業現代化以及鄉村振興,並加速農業數字化轉型的進程。
在推動農業發展的進程中,中國農民通過技術與模式的創新,藉助電商平台,在品種改良、運輸銷售、脱貧致富等方面進行着不斷地努力。也正因中國農民的勤勞與努力,才有了新品種的面世、農產品銷量與農民收入的增長,中國農民的偉大之處也在於此。
對於深耕農業的拼多多來説,它在農業發展中起到了橋樑作用,通過佈局數字技術中的智慧農業來更好地連接農業上下游,進一步挖掘中國農民的潛力,激發中國農業市場的活力,加速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