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S6到底有多經典?這一設計,被沿用至今!
2011年—2019年,智能手機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指紋識別、全面屏設計、潛望式攝像頭等“黑科技”,不斷刷新着大眾的既有概念。但作為這九年間的絕對銷量霸主,三星卻不是這些“黑科技”理所應當的首發者,而經常是以追隨者的面目出現在下一次新機大潮中。但若要談及這十年的經典機型,三星的Galaxy系列卻又是繞不開的對象。
究其原因,恐怕和三星這家公司的行事風格有關:
垂直產業鏈彰顯它極強的工業能力,但其商業策略卻偏向謹慎
,面對來自全球的競爭者,有着產業優勢的三星選擇通過不斷迭代的方式,來將外來的“黑科技”化為己用,保持體驗優勢。
但讓我們設想一下,如果有一天,這家公司不想通過“擠牙膏”的方式來追趕對手,而是將自己的工業潛能一口氣釋放,那它將會推出怎樣的產品呢?Galaxy S6系列或許能給我們答案。
三星的反思之作
2014年,三星Galaxy S5再次突破了S4保持的千萬銷量週期,但在成功背後,三星Galaxy S5的銷量動能反而受到了部分專家的質疑。經過彭博社的分析,
相較於競爭對手iPhone 5s,Galaxy S5的銷量增速在放緩,消費者對於三星新旗艦的興趣已經不如以往那樣濃烈。
不僅是大眾消費者,S5在核心粉絲羣體也遭受到了不少非議:設計保守、缺乏創新……HTC One在積極地探索金屬機身、大尺寸像素和雙揚聲器,iPhone 5s也祭出了按壓指紋識別的大招,而三星卻依然沉迷在“塑料機身、高像素”的傳統升級策略上,其模仿iPhone 5s推出的掃描式指紋識別和“土豪金”配色更是受到了不少吐槽。
面對市場的反饋,敏鋭的三星也意識到了不對勁,在S5發售幾周後,三星就發佈了一則聲明,將移動設計團隊的主將調職,並將團隊成員進行了調整。在一年後,“從零開始”的Galaxy S6出爐,贏得了全球消費者的歡呼,在Galaxy S6上,我們看到了玻璃+金屬的完美結合,三星在金屬潮流中保持住了自己的特色。
而更令人震撼的,莫過於Galaxy S6 Edge的曲面屏設計,三星將玻璃與弧線運用到了極致,並且改善了Note 4 Egde的UI體驗。
Edge系列的誕生,意味着AMOLED的重要特性——柔性化設計正式進入手機領域,併為之後的全面屏的柔性摺疊封裝(COP)打下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而
Galaxy S6的真正革新,則體現在了硬件內部
——比台積電更早的14nmFinFET工藝,讓獵户座7420輕鬆戰勝20nm的驍龍810;自研的UFS2.0閃存首發,讓閃存成為了安卓旗艦的硬件必備;2K AMOLED的ppi達到了驚人的557,用高分辨率的方式硬生生解決了P排列字體模糊的問題,AMOLED從此正式步入高端;三星也保留了S5上的心率監測,開了手機健康監測的先河。
除此之外,GalaxyS6的產品思路也和前任大不相同:F1.9的大光圈和光學防抖的加入,讓三星擺脱了“堆像素”的怪圈,迅速提高了Galaxy系列的拍照水平;無線充電和快速充電讓S6的續航不再被人詬病;Samsung Pay、按壓指紋的加入讓三星開始補齊以往缺失的支付生態;S6上被砍掉的防水防塵和存儲卡,也在S7上得以重現。
可以看出,Galaxy S6是一款三星對自家手機業務的自我審視之作,也是一款只有三星才能做出來的手機——其
對於整合內部技術之深入、接納外部理念之積極是前所未有的
。三星擺脱了以往的“Copy—Paste”模式,開始根據自身的資源,來對外界功能進行有機整合,並憑藉獨特的研發優勢實現了口碑逆轉。
Galaxy S6的變革背後
Galaxy S6做出如此大刀闊斧的改動,恐怕也離不開時任三星電子副董事長,三星集團的“太子”李在鎔(Lee Jae-yong)的支持。
2014年,三星董事長李健熙就因為健康問題逐漸淡出三星的實際決策層,李在鎔因此獲得了更大的項目主導權。2016年,三星原有的全球設計總監被換下,智能手機部門主管申宗均也被高東真接替,在這些人事任命的背後,李在鎔在恐怕起到了關鍵作用。
舉個例子,三星從塑料設計轉到金屬+玻璃,其產線調整、機器購買的成本恐怕以十億計算,這種規模的預算大概率不會在三星移動團隊的手裏,而需要更高層級的同意。CIMB集團分析師Lee Do Hoon曾表示,李在鎔在接管三星集團的業務後,也在致力實現管理層年輕化,對比三星前後的高管變動,李在鎔恐怕就是推動Galaxy變革的最大功臣。
在Galaxy S6之後,我們看到了三星的真正實力和背後不斷進取的決心:三星AMOLED屏幕成為了安卓廠商的標配、Galaxy旗艦系列的設計也日漸精進、三星在手機影像領域的進步也同樣不可小覷。可以説,Galaxy S6吹響了三星自我變革的號角。
三星的未來
儘管高端智能機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但總體來看,三星依然有着不可小覷的優勢:從供應鏈的整合到研發,三星的Galaxy系列依然是極客們關注的對象,它的產品優勢也依然被各大手機廠商仔細研究。
當然,面對前所未有的市場變局,三星的公司體制無疑是一把雙刃劍:自有供應鏈帶來了技術優勢,可各個部門之間的溝通內耗依然存在;等級分明的管理制度保證了任務執行的高效,卻也阻礙了新想法的誕生。三星在2015年的變革後,保持了技術上的領先,但從S9開始,Galaxy系列在產品理念上似乎又一次走到了創新與保守的岔路,當然,這也絕不是三星一家的問題,市場上的頭部企業,恐怕都在為“下一代”而發愁。
不過,至少在Galaxy S6上,我們看到了供應鏈資源和市場策略的有機整合後產生的威力,不管未來如何,三星恐怕都能拿到那僅有的幾張入場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