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寂寞的紅酒
西伯利亞,位於亞洲北部,是一片地域非常遼闊的土地。西伯利亞的總面積超過1300萬平方公里,比加拿大的面積還要大。西伯利亞藴藏着豐富的自然資源,世界各國都對西伯利亞的資源豔羨不已。不過雖然俄國人佔領了西伯利亞數百年,但西伯利亞仍然非常荒涼,大部分地區仍然保持着非常原始的風貌。在沙俄時代,西伯利亞一直荒無人煙,大部分地區都是無人區。儘管沙俄政府一直致力於西伯利亞的開發,但收效甚微,直到蘇聯時代才有了較大起色。很多人不禁感到奇怪,為何沙俄在西伯利亞的開發上沒有多大的作為?下面我們就來聊一聊。
沙皇俄國本是東歐平原上的一個叫莫斯科公國的小國家,長期臣服於蒙古人建立的金帳汗國。由於沙俄長期和金帳汗國合作,充當蒙古人的打手,所以勢力發展很快。1480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擊敗金帳汗國分裂出來的大帳汗國,從此獲得了獨立。沙俄獨立後,很快發動了瘋狂的侵略戰爭,西伯利亞就是俄國人擴張的一個重要目標。自15世紀末,俄國人就不斷入侵西伯利亞。由於西伯利亞地廣人稀等原因,俄國人在西伯利亞的擴張速度非常驚人,俄國人每天的推進速度超過100平方公里。到18世紀中期,俄國人已經抵達了堪察加半島。俄國人就這樣輕鬆的將1200餘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納入了版圖。
不過雖然俄國佔領瞭如此遼闊的土地,但俄國人在西伯利亞的統治並不穩固,因為俄國人在西伯利亞數量非常有限,俄國征服西伯利亞的主力哥薩克不過數百人。當時俄國人對西伯利亞征服的主要動力源於對毛皮利潤的追求,他們對西伯利亞的土地並不感興趣,所以除了一些貪圖暴利的皮毛商和熱衷於掠奪的哥薩克,沒多少人前往西伯利亞。實際上,俄國政府也並沒有把西伯利亞當回事,當俄國沙皇得知移民和清政府在遠東發生衝突時,他才知道自己的國家已經變得如此遼闊。
當然,隨着俄國領土的擴張和探索,有一部分人對地廣人稀的西伯利亞產生了興趣,他們主要是為了逃避法律和賦税以及追求自由生活的哥薩克、破產農民和手工業者,當然還有很多追求利潤的商人。不過他們去西伯利亞主要是生活所迫,而不是政府有規模組織的,所以他們的數量一直不多,畢竟大部分人都忍受不了當地惡劣的環境。直到17世紀,俄國政府才意識到,俄國人長途跋涉孤軍深入西伯利亞是不可能牢固控制西伯利亞的,所以就在西伯利亞建立很多據點,並開始有組織的向西伯利亞移民。但西伯利亞環境太惡劣了,俄國移民在當地難以立足。由於西伯利亞光熱不足,氣候又非常寒冷,根本不適合農業種植,所以無法進行大規模農業開發。沒有糧食就沒有食物,也就無法維持大規模移民在當地長期定居生活。而從外地運來的物資不僅價格昂貴而且數量有限。這些條件使得西伯利亞無法滿足大量移民在當地生活的需求。除非他們像西伯利亞的土著居民一樣進行遊牧或者漁獵生活,但這種比較原始的方式無法為移民提供足夠的食物和生活用品,能夠養活的人口數量非常有限。所以儘管有俄國政府的支持,但俄國移民始終在西伯利亞的數量比較少。
由於西伯利亞環境太惡劣,所以俄國人盯上了中國的東北地區。儘管東北地區也非常寒冷,但比西伯利亞強得多,所以他們不斷向黑龍江流域滲透,並從清政府手中奪取了外東北,這使得俄國人在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站穩了腳跟。隨着俄國的擴張和生產力的提高,俄國人在條件相對優越的黑龍江流域和中亞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開發。在西伯利亞南部一些條件較好的地區還形成了很多村落和城鎮,但西伯利亞大部分地區仍然荒無人煙,沒有得到任何開發。18-19世紀,沙俄在西伯利亞建立了大量的農場和廠礦,很多生活貧困的農民紛紛湧到西伯利亞,西伯利亞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開發,但開發程度仍然比較有限。
當然,俄國政府也不是不想開發那裏,主要是當地的氣候條件太惡劣,靠民間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儘管沙俄政府多次組織大規模移民,向移民提供各種幫助,給予各種優惠政策,但收效甚微。19世紀,俄國開始了工業革命,由於生產力的提高,條件較好的西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得到了開發,當地的居民終於實現了糧食自給,並建立了一定的廠礦企業,有了一定的工業基礎。但對於遼闊的西伯利亞而言,開發地區僅僅是九牛之一毛,而且移民和廠礦企業主要集中在沿着交通線分佈的若干個大大小小的城市和村落裏。當然,這也是沒辦法的事,一旦進入腹地,沒有糧食、沒有生活用品,只有頻頻出沒的野獸和惡劣的自然環境,移民們離開這些交通線深入腹地根本無法定居生存。勞動力的不足和惡劣的自然條件讓俄國始終無法對西伯利亞進行有效的開發。
實際上,以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來講,即使換成美國,也同樣不會強到哪裏去。直到蘇聯時代,蘇聯完成了工業化,並依託優越的社會體制,西伯利亞的很多資源才得到開發。不過由於自然環境惡劣,生產和生活成本太高,所以蘇聯人也只是對西伯利亞進行了有限度的開發,現在的西伯利亞絕大部分地區仍然保持着原始的風貌。由於沒有足夠的資金和勞動力,俄羅斯人只能守着西伯利亞這個資源寶庫乾着急。
參考資料:《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全球通史》、《俄國征服西伯利亞紀略》、《俄國東部移民開發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