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APP“紅包大戰”不會只有唯一的贏家
本文轉自【工人日報】;
又是一年春節,又是一年搶紅包。今年春節,各大APP相繼推出各自的紅包,並且金額數量都不小,動輒以億元甚至十億元計算。加入紅包大戰的除了各大APP之外,還有數字貨幣,以北京市為例,“數字王府井 冰雪購物街”將通過預約報名、抽籤發放紅包的方式,向中籤人員發放5萬份數字人民幣紅包,每份紅包金額200元。
紅包大戰的背後,是支付渠道的大爭奪。消費者通過哪家APP搶到的紅包,通常也要通過這個渠道花出去,各大平台爭相“撒幣”,其實是為了爭奪支付渠道的市場份額。天眼查數據顯示,我國共有超3600多家移動支付相關企業。
事實上,隨着互聯網金融監管日趨規範,加之數字貨幣不斷升温,移動支付市場的競爭格局正在悄然發生變化,不少新平台新玩家躍躍欲試。在此之前,他們已經在各自的領域,不論是購物還是外賣,抑或是其他領域,積累了一定的用户,通過紅包、折扣等優惠措施,將這部分用户流量導入自己的支付體系並不難,但要想擴大更多市場難度就大了。更為關鍵的是,運轉移動支付體系的成本並不小,如果不能做大做強,小玩家是玩不過大玩家的。
不過,貨幣作為商品或服務交易的媒介工具,消費者選擇什麼支付形式,關鍵在於兩點,是否安全,是否便捷。安全和便捷不只是體現在付款的一剎那間,而在於整個商品或服務購買流程之中,這就是為何最初的移動支付“大玩家”,本來是做購物或者社交的。
目前,移動支付的各個平台,有的善於購物,有的精於外賣,也有的長於社交,只要沒有任何一家APP獨大所有經濟生活領域,也就不會有平台可以獨大整個移動支付市場。回到這場紅包大戰,一番爭相“撒幣”之後,這場大戰不會只有唯一的贏家。相反,通過領取紅包,消費者可以接觸到更多平台,並進行比較,而讓消費者願意在某個渠道進行移動支付,往往取決於平台在自身原有領域內的技術和競爭優勢。
隨着數字貨幣逐步推進,其與移動支付並不矛盾。做個比喻的話,移動支付是“錢包”,數字貨幣是“錢包”裏的“錢”,每一個人都可以在不同場景下選擇適合自己的“錢包”。換言之,對於各大平台而言,下一步要做的,應該是在合法合規,確保安全性的前提下,與未來的數字貨幣體系儘快對接,找準自身在其中的定位。還有一點不容忽視,在數字貨幣體系之下,“錢包”裏的“錢”是可以“跨錢包”流動的,就是可以跨平台流動。而這點目前各大支付平台尚難做到,這也是在數字貨幣時代,平台需要面對的新形勢。
趙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