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視化時代來臨:過去十年,中國數據新聞取得了怎樣的發展?

由武漢大學數據新聞研究中心、國家新聞出版署出版融合發展(浙報集團)重點實驗室聯合策劃、編輯、出版的《中國數據新聞發展報告(2018-2019)》(以下簡稱“報告”)新書已發佈,該報告基於2011-2020年間國內媒體數據新聞欄目的跟蹤調研,對中國數據新聞發展的不同側面進行了深入研究。

今天,傳媒君(ID:xjbcmyj)分享該報告的重點內容總結,與大家一起關注大數據時代新聞業的發展現狀及趨勢、中國新聞傳播學科可視化研究趨勢以及數據新聞從業者的職業認同、數據新聞議題分佈與變化趨勢等熱點問題。

疫情期間,數據新聞表現亮眼

基於2011-2020年間國內媒體數據新聞欄目的跟蹤調研,“報告”發現在以算法驅動的平台媒體模式對傳統媒體造成巨大沖擊的背景下,數據新聞欄目展現出強勁的生命力。尤其是新冠疫情期間,數據更成為政府與公眾溝通最為重要的信息類型之一,也是媒體必須報道的內容。

可視化時代來臨:過去十年,中國數據新聞取得了怎樣的發展?

疫情期間的數據新聞。圖片來源:《人民日報》、央視新聞等媒體的公開報道。

“數據新聞可視化內容帶來的流量比傳統的圖文內容平均高出30%以上。”武漢大學數據新聞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鏑次元創始人王瓊表示,數據新聞已成為中國媒體新聞內容創新的重要方向。

更多媒體加入實踐,數據新聞模式多樣

從《報告》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近幾年中國數據新聞發展現狀。

數據新聞發源自英美,中國在2011年左右開始了數據新聞的實踐和研究,根據不完全統計,在2015年時,中國大陸地區即有20餘家從事數據新聞生產的機構 ,而目前隨着數據新聞的日常化,數據新聞製作機構的數量更難以完全統計。

《報告》還以案例展示的方式,反映了國內四傢俱有代表性的媒體在數據新聞內容創新和數據化商業模式探索方面的做法和經驗。

其中,浙報集團的特點是數據驅動、融合創新,內部並存兩個欄目,《浙江日報》的偏政經時事,《錢江晚報》的偏生活風尚;新華網強調順勢和開源;第一財經的新一線城市研究所發展數據諮詢業務;財新完成了從數據新聞到數據產品,從圖表新聞到大數據新聞,再到財新數據產品的積累,始終保持着新聞生產領域的“供給側改革”。

據國際期刊聯盟(FIPP)《2020 Q3全球數字訂閲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上半年,《財新》付費訂閲用户突破51萬,名列全球第10位,其金融數據資訊產品“數據通”是付費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

數據新聞專業服務:走向社會化、綜合化

在互聯網時代,全社會信息生產的分工更加細化,更加去中心化,也走向了更大開放和合作,數據新聞的生產已不再是媒體自身獨家內部運作的行為,許多具備專業能力的第三方機構也加入其中,進行協作和賦能。

例如,武漢的鏑次元就是近幾年在國內比較有代表性的數據新聞生產綜合服務團隊,其和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武漢大學數據新聞研究中心進行深度合作,擁有數據搜索與挖掘、數據內容可視化與運營服務以及數據素質培育的全方位解決方案。目前,已係統培訓了數千名媒體從業者,也已被數十所設立了新聞傳媒和信息管理專業的大學引入。

可視化時代來臨:過去十年,中國數據新聞取得了怎樣的發展?

鏑次元鏑數圖表,目前國內類似的數據處理工具越來越多。

數據新聞公共服務導向已經成為共識

在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數據新聞在公共利益和調查性新聞業中的重要作用已經得到廣泛的認可 ,數據正在成為調查公共支出、採購和公共服務等問題的重要素材。而且表單式數據新聞作品使用户能夠參與信息收集階段,有助於縮小新聞機構與用户之間的距離。

中國的數據新聞也不例外,從新聞價值的選擇到倫理道德的權衡,數據新聞的公共服務導向已經成為共識。

數據新聞已經不是幾年前的舶來品,而其“降温”之後,從業者開始思考怎樣將數據新聞作為整個新聞團隊有機體中的一部分來發展其功能,迴歸理性,不再追求表象、花哨、獵奇的內容,而是更加重視新聞的核心價值

同時,越來越多的新聞從業者認識到,數據新聞不僅要遵循新聞倫理,也要遵循數據倫理,例如使用脱敏數據,過濾個人隱私以及在數據分析和數據可視化時不進行選擇性的呈現與表達。

另外,從傳播效果的價值來看,數據新聞不僅僅需要美觀,更需要傳遞信息。數據新聞的質量評價以用户為導向,需要能夠詮釋故事,易於讀者理解。

內容生產場域中尋找多維因素平衡

從本質上來説,數據新聞和其他新聞一樣,在生產過程中會受到眾多維度因素的影響。而訪談結果顯示,經濟、政治、技術、時間、倫理等多重因素都會制約數據新聞的內容與形式。

從經濟角度看,經濟壓力對於數據新聞生產團隊的影響普遍很小,但這並不代表媒體對內容傳播的效果和數據新聞的商業模式不關注。

在中國數據新聞發展歷程中一直走在前列的財新數據新聞團隊,其在過去的7年間逐步走過了從內容形態迭代到數據產品商業化的探索過程,目前已經被併入經營部門。

川報MORE工作室專門進行了讀者畫像的調研,政企單位讀者居多,其選題及內容也會考慮受眾的屬性。這些信息表明,數據新聞團隊雖然在媒體內部有相對寬鬆的經濟考核壓力,但作為所在媒體的獨特內容輸出團隊,依然需要考慮來自市場的反饋。

另外一個維度,技術的能力是目前制約中國數據新聞發展的重要因素。除了擁有大型製作團隊的財新網、新華網、澎湃等少數幾家以外,大部分數據新聞團隊都提出技術不成熟會限制可視化的表現形式。

目前,中國數據新聞的樣式主要是信息圖,也有一些手繪作品、視頻作品和交互作品(包括H5)。而在傳播介質上主要是互聯網,電視媒體的數據新聞生產仍然處於探索階段,存在表現形式單一、缺乏數據背景、複雜數據無法有效表現、主播解説比例較大等問題。

從時間維度看,時間成本對於數據新聞的生產影響很大。數據新聞的生產週期長,時效性弱。因此,如果不是十分熱點和重大的事件不會考慮數據新聞的形式。

不同類型的新聞團隊的數據新聞生產週期差異很大,靜態信息圖類數據新聞作品多在數日之內可以完成,而交互、動畫類作品的耗時可能會達一月甚至數月。

數據新聞機構經營模式的不斷探索

傳統媒體的內容變現模式多集中於廣告,因此隨着中國媒體廣告市場增速減緩,甚至出現低於GDP增速的情況 ,媒體迫切需要尋求商業探索變革之路。

在受訪的數據新聞機構中,有半數左右表示還沒有太成熟的商業模式,依然是和傳統媒體類似,採用廣告經營模式,但有如下幾種商業模式已經引起了業內人士的關注。

第一是數據諮詢服務。代表機構是新一線城市研究所。其生產的“新一線城市榜單”憑藉專業性和媒體傳播力,越來越受到一些地方政府和商業公司的關注。這些組織希望看到報告背後更多的數據,新一線城市研究所就順其自然地推出了相應的諮詢服務,把數據展開或新加工形成一些服務性的項目提供給客户。其客户包括公共職能部門和商業戰略決策者。

第二是數據產品。率先在新聞領域建立付費牆的財新網將商業資訊和經濟數據、企業數據等內容統籌於“財新數據通”的產品中,為用户提供訂閲服務。此外,網易開發了數據可視化分析的BI工具“網易有數”。鏑次元開發了數據查找與可視化產品“dydata.io”。新浪也考慮通過建立數據庫,然後將數據庫作為一個工具實現變現,但同時也認為該設想的實現難度較大。

可視化時代來臨:過去十年,中國數據新聞取得了怎樣的發展?

財新網數據頻道

第三是內容定製。澎湃的數據新聞出現了冠名的經營方式,例如由於蒙牛是中國航天的戰略合作伙伴,當澎湃製作航天系列相關數據新聞時,蒙牛會考慮提供贊助,而澎湃則會在平台上對贊助商進行一定程度的露出。

此外,搜狐也進行了商業定製內容的製作,但其團隊認為這類作品在內核上已經與真正的數據新聞有一定差異,只是形式上有些像數據新聞,主要成品是長圖。川報數據新聞團隊認為進行數據新聞培訓、策劃、定製數據新聞都可以成為商業模式,但目前主要以為政府定製數據報告和政策解讀類的數據新聞為主。

儘管受訪媒體未有提及,但已有的海外媒體實踐經驗表明,數據新聞的版權出售也可以成為一種經營方式,即將“付費牆”的收費對象由普通受眾轉換為其他媒體。

數據新聞板塊短板正在不斷彌補

數據新聞生產者的學業背景多元,包括新聞、金融、歷史、設計、出版、信息工程、廣播電視編導、視覺傳達等,多樣化的從業者能夠帶來跨界的討論內容,這與國際數據新聞實踐基本相同。

由於中國大數據分析類的數據缺乏、數據不透明、數據分析人才少,多種專業人才匱乏成為數據新聞發展的一個短板;同時,數據來源雜糅、自建數據庫尚未普及,獲取數據困難也是新聞生產的一個大的障礙 。

美國記者在2002年時已有自建數據庫的嘗試,中國亦有探索。但是,中國數據新聞媒體自建數據庫的開發普及度不高。有一部分媒體進行了探索實踐,如川報雖然有意識地將其用過、看到的數據進行積累,但其自身也認為還未達到數據庫的程度。

少量機構的自建數據庫較為成熟,例如新一線城市研究所不僅有自建數據庫,而且質量也在逐步完善中;上觀新聞的自建數據庫已經包含有采訪收集的數據、爬蟲獲取的數據以及從公共機構獲得的依申請公開數據等內容;澎湃也已經在Git-hub託管平台上進行了數據歸檔的嘗試,這種行動不僅有利於媒體組織提高數據的利用率,而且有利於提高新聞業的透明度 以及推動數據數據開放。

可視化時代來臨:過去十年,中國數據新聞取得了怎樣的發展?

新一線城市研究所近期在公眾號發佈的內容

數據新聞在分化、整合中發展

分化與整合是兩種相反的趨勢,這兩個詞語分別代表中國數據新聞發展的兩個方面:在整個行業中,出現分化的情形;而在具體的機構內,則出現整合的趨勢。

經營模式的差別和價值取向的區別驅動了中國數據新聞行業的分化。由於不同機構其運營資本的來源存在差別,盈利模式各有不同,有些機構對於資金較為敏感,而一些機構基本不用擔心成本的問題,這對於它們的持續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各家機構基於受眾需求,對新聞價值進行權衡,地方性媒體注重接近性、趣味性、服務性等價值,而黨報等主流媒體對於重要性等新聞價值的偏好高於其他機構。

數據新聞行業分化的結果體現在他們的內容生產中。各類機構其受到經濟、政治、技術和時間等因素的影響存在顯著差異,各種因素的角力最終造就了當前中國數據新聞行業的多彩圖景。

分化也體現在激烈的商業探索和競爭上。雖然商業模式是各家媒體普遍關心的話題,但在對媒體們的訪談中,這一話題變得非常敏感。一方面表明數據新聞被普遍寄予了創新媒體商業模式的厚望,另一方面,這也逐步挑戰着新聞與商業之間應有防火牆的新聞倫理認知。

數據新聞機構的整合主要出現在從業人員和數據來源兩個方面。

每個機構內部具有多元學科背景的從業者有效實現了知識結構和技術能力的互補,為機構內部的資源共享和協同工作創造了條件,進而形成富有價值和效率的有機體,而大量具有計算機科學、統計學等理工科背景的人員整合到數據新聞行業後,可能會對整個新聞傳播行業的思維結構產生積極影響。

值得欣喜的是,國內高校對數據新聞專業人才的培養日漸重視,開辦相關專業或課程的高校增多,教學方式比過去更加豐富,這將為未來中國數據新聞行業帶來源源不斷的動力。

雖然中國數據新聞機構所使用的數據主要源自政府機構,但是隨着各個機構自身數據採集能力的提高,與外部企業數據合作的增加,其數據資源也呈現逐步整合的態勢,而自建數據庫有希望成為數據整合的主要產品。

武漢大學鏑次元數據新聞研究中心與新華網、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財新網、澎湃、人民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眾多媒體和高校合作發起“中國數據與媒介發展聯盟”,其宗旨之一就是倡導數據在內容生產和人才培養中的開放和共享。

數據新聞團隊對於數據新聞的未來比較樂觀,期待“在大數據日益被社會接受的今天,隨着數據開放和數據積累,數據新聞的未來會越來越好”。這一期待,隨着5G時代的到來,將獲得更大可能的實現。因為5G意味着萬物互聯,意味着人類社會數據的產生、集納、處理、傳輸、分析、呈現的能力空前發達。除了數據新聞記者、編輯的精心處理和發佈,數據新聞還可能在多種社會場景中自動生成。

而專業媒體必須充當好數據新聞傳播的把關人,科學、客觀、合理地發佈數據、解讀數據,這是數據時代賦予媒體的不可推卸的責任。與此同時,數據新聞與數據服務、數據產品相結合的多種可能性,也為新聞媒體打開了生態變革新的突破口。

本文轉自“全媒派”微信公號

本文編輯:劉穎

投稿、合作郵箱:[email protected]

- 閲 讀 推 薦 -

“人臉識別黑產調查”告訴你:如何保護自己的臉?

記者報道火災手機被搶,究竟什麼問題最該被看到?

可視化時代來臨:過去十年,中國數據新聞取得了怎樣的發展?

來新京報電商平台“小鯨鋪子”買買買吧~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955 字。

轉載請註明: 可視化時代來臨:過去十年,中國數據新聞取得了怎樣的發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