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坑指南!“剁手”忍不住,怎樣“剁”得好?

本文轉自【新華網】;

新華社杭州11月10日電 題:避坑指南!“剁手”忍不住,怎樣“剁”得好?

新華社記者王俊祿、張璇

每年的“雙11”電商購物節,各大平台總是打着誘人的“特惠促銷”“百萬補貼”“滿減優惠”“限時秒殺”等口號,大幅度的優惠吸引着消費者的目光。然而,優惠背後也有不少“套路”,消費者需要擦亮雙眼,理性消費。

新華社“新華視點”微博發出的網絡調查“‘雙11’活動你最擔心什麼”問題下面,多數網友選擇了“套路太多,價格不香”。針對相關規則的調查中,1922人選擇“規則複雜、放棄剁手”;1151人選擇“本想薅羊毛,結果被薅”;364人選擇“機智如我,跳坑高手”。不少網友在跟帖留言中表示,“只有簡單粗暴的直接打折才是真打折”“我所知道的一些商品,打折後比平時還貴”“一直關注和收藏的常用商品,突然貴了好多”……

避坑指南!“剁手”忍不住,怎樣“剁”得好?

據電商專業調查機構統計,電商大促後往往出現消費者爆發式投訴,問題集中表現為:先漲後降、虛假宣傳、定金不退、發貨遲緩、退換貨受限、信息泄露、快遞延誤等。

指南一:防範主播“帶節奏”。今年直播帶貨無疑是最火的業態。然而,一些主播身上絢麗奪目的同款同價衣服,到了消費者手中黯然失色,“賣家秀”和“買家秀”差別巨大。此外,一些商家及帶貨主播“鑽空子”,虛假宣傳、質量摻水、售後服務不到位等問題層出不窮。

對此,專業人士提醒,消費者要提高對商品的判斷能力,對於低價、小眾的商品應當理性購買;其次,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要有取證維權意識,及時保留網紅推薦圖片、視頻等作為證據;遇到消費維權“瓶頸”時,可以選擇向消協等部門投訴,甚至提起法律訴訟。

指南二:提防折扣“難兑現”。據不完全統計,電商推出的玩法包括秒殺折扣、百億補貼、消費券、現金補貼、現金紅包、優惠券疊加等。其中,部分商家的預付定金直減的活動,消費者需提前支付定金,如未支付尾款則定金不退,不少消費者未仔細區分“定金”和“訂金”,喪失了“後悔權”。此外,部分商品悄悄偷偷換“身價”,商家“先漲後降”玩套路。部分商家借促銷表面讓利實則清庫存,甚至出售質量較差的商品。

面對商家的各類促銷活動,消費者一定要理性購物,避免因衝動消費落入商家“套路”。好消息是,打擊“先漲後降”有了制度“撐腰”:國家市場監管總局11月5日公佈了《規範促銷行為暫行規定》,針對經營者在開展促銷時“先提價、再折價”的現象,明確規定折價、降價的基準等。經營者開展價格促銷活動有附加條件或者期限的,應當顯著標明。對於“先漲後降”的消費套路,消費者可以向相關監管部門反饋。建議電商平台建立相應的價格保護機制,避免商家虛抬價格。

指南三:留心快遞“慢吞吞”。“雙11”期間,商家的發貨能力有限,面對大量的訂單壓力,發貨慢也將影響用户體驗,部分打着“閃電發貨”的商家也不能及時發貨。對此,消費者需做好物流滯後的心理準備。對於一些急需的商品,提前諮詢商家發貨時間,對於一些食品類、易腐易壞類商品,最好避開物流高峯。簽收時先驗貨後簽收,對於未經同意就放代收點的物流行為可以向有關部門舉報。

指南四:謹防騙子“搭便車”。在購物狂歡的同時,許多不法分子也盯上了“雙11”,通過假冒電商客服、快遞物流,以“解決售後”“退貨退款”為名實施詐騙。消協提示,消費者千萬不能貪圖價格便宜,登錄陌生網站或者點擊不明鏈接進行交易,更不要隨意添加陌生人的微信、QQ等進行私下交易,以免吃虧上當。遇到商家虛假促銷、霸王條款,以及遭遇各類詐騙陷阱的,消費者可以向監管部門和維權平台進行投訴,維護自身正當權益。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55 字。

轉載請註明: 避坑指南!“剁手”忍不住,怎樣“剁”得好? - 楠木軒